高质量背景下新工科视角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2021-12-04 00:48陈庆文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科工程旅游

庞 华 陈庆文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0006)

一、新工科的内涵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指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出现、互联网技术对知识创新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革命等,要求高等学校教育能够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以协同育人为基础,培养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等人才。

首先,新工科是基于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战略长远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一方面是针对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打造、建设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是在现有工科领域进行创新性拓展与升级。

其次,新工科、新工程教育的内涵应涉及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重视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在思想、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和高等教育模式创新。

最后,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具备包括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进行工程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沟通与领导能力、终身学习等综合能力。

二、以新工科思维变革旅游教育的必要性

2020 年初疫情突如其来,文旅行业首当其冲,景区景点全面歇业,所有旅游演艺暂停,收入断崖式下跌,不少文旅企业资金链断裂。旅游产业被称为跨界广、综合性强、文化含量丰富、创意特征显著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企业经历了生存危机与煎熬。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布局之年,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文旅产业同样需要研究高品质旅游供给、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双循环”新形势旅游行业变革与升级进一步对旅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场景在顾客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智慧旅游”逐步实施,如人工智能与无人酒店的诞生、大数据与大型景区人流的实时监控、VR 和AR技术与展示方式的融合,等等,最终形成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模式等的变革,也倒逼旅游教育环节如何融入新工科元素。

三、新工科视角旅游教育变革的原则

第一,以“新工科”发展战略作为旅游管理教育变革的理念与范式。体现的是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系统培养,是战略性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其实现路径有可能是“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以及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这就大大拓展了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战略视野。

第二,以突破传统惯性思维的局限,实现跨界突破为目标。旅游主要关注的是客户体验,而支撑客户体验的技术、设备与场景就延伸到工程领域。整合碎片化信息和资源,探求用户的深度需求,进而思考技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实现,这就从用户的感性思维切换到了工程师的理性思维。这也从根本上克服了目前旅游管理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的弊病。

第三,以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为核心。新工科是一种理念引领,强调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新材料、现场景、新范式。新工科模式改变划分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强化跨学科教育,既强化学生的科学基础理论,又培养学生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思维,既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又具备人文艺术情怀和管理素养,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创新能力。

第四,以变革教学方式为实现路径。当代大学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或“网络一代”。他们习惯在网络环境中寻找信息并建构知识,在线社交互动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有的甚至通过游戏来学习,工作上擅长多任务,享受团队协同合作,习惯于同时应对众多的活动与任务,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因此,“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知识,建立质疑、反思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四、新工科视角旅游管理教育变革的途径

(一)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结合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特色重构多维度、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科技赋能旅游产业,旅游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开发,促进行业规范和研发能力的提升。“无接触式”或者“少接触式”服务,促进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化服务的提升。一些企业应用科技化、线上运营等途径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如酒店远程自助办理入住、零秒退房、机器人送物等;旅游景区广泛利用5G、AR、VR 技术实现景区虚拟游、智慧游,通过“文旅+线上”的数字文旅体验实现内容创造;旅游餐饮利用科技和物流,借助外卖平台和跨界合作,推动餐饮销售模式的变革。疫情对景区、旅行社、酒店的冲击转化为对实时的智慧化解决方案的依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的改变,对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兼顾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背景。

在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过程中,既要开设社会科学领域方面的公共课和通识课,也要覆盖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与计算机、环境科学、工业设计、建筑学等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设计性课程、创业培训、专题研讨、工程伦理等课程模块的设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以科研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为驱动,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综合性的创新实践项目和一体化的工程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知识的跨越与整合。

(二)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等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发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与学的互动融合效应,运用3D 网络环境、增强现实和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持研究性学习,通过增强信息、身临其境、加深理解等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旅游管理教育中需要提升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与方法(如逻辑思维、数理分析工具)在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比重。提供更多关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性专题的科普讲座和研究课题,将其成果计入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另外,教学场景突破时空限制,将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课外场地和线上平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不同专题的旅游实验室,运用VR、AR 等先进技术,推广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工具提供教学保证,进行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学习新模式,如交互式协作/讨论、视频会议、翻转课堂、移动学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慕课、游戏化学习等。师生通过社交媒体互相合作,创建学习社区,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设备,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也为个人和小组建立广泛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多媒体课件共享、论坛、云课堂、热门网络分享站点等,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的现实性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四)突破本研隔断,重视本科生科研,尽早引导年轻学生对未知领域做出探索

学生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的训练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解决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对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预判。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追求创新的思维禀赋和自我拓展的知识结构、设计思维及技术理解力和领导力,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探究的兴趣与勇气。

(五)旅游管理教育需要学科合作,制定多学科交融、柔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现代工程问题涉及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如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交通学院承接一个邮轮的设计与工程制造的项目,而邮轮旅游功能的实现、游客的良好体验以及设施日常的维护就涉及旅游运营的环节。所以邮轮的设计制造环节与运营、维护、优化体验环节就成为面向同一服务对象、统一协调、紧密合作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注重将前沿科技知识和相关学科内容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不同学科之间协同合作,贡献集体智慧、创造力和精力来共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六)构建由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协同体系

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责任共同体,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共享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从学校来说,建立跨学科交融的产业学院等方式,优化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模式,改革培养机制,从任务要求、组织保障、经费投入、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支持、激励和保障跨学科合作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要努力挖掘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资源,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构筑工程教育的新生态。

猜你喜欢
工科工程旅游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旅游
子午工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