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林
摘要:文章分析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研究的必要性,指出进行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能够提升投篮准确性、增强身体协调性、强化投篮训练的科学性。文章从持球手的触球位置、拨指压腕动作、投篮出手动作的发力点极大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训练策略,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是篮球训练中的重要基础性动作,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大多针对学员的投篮命中率上,对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重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研究,进一步分析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并探寻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有效训练策略,能够更好地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研究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在投篮运动中的准确性
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深入研究,能够从技术动作强化的角度,对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有利于提升训练效率,也能够推进学生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并形成一定的动作定型,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进而有利于提升投篮命中率。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本身是一个连贯性的动作,涉及到身体的上肢,下肢,躯干等各部分的有机配合。开展对其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好的进行动作指导,有利于学习者身体素质的有效锻炼和协调性的全面提高。也能够更好地提升训练者的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率,使其充分、高效的展开投篮训练,进而能够有的放矢地自我提升。
3.有利于强化投篮训练的科学性
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投篮方式,也是行进间投篮和跳起投篮的重要基础性动作。单手肩上投篮出手点高,且能够与其他动作有效结合,不容易被对方防守,能够灵活运用于不同位置和不同距离,是重要的基础性动作。而加强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能够更好的强化投篮训练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在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掌握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偏差,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标准化的动作定型显然并非易事,这需要系统性、长期性的指导,并不断对训练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整体运动动作的进步。
二、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分析
1.在持球手的触球位置上
从出手动作来看,持球手对于出球位置的有效把握是关键。明确持球手在触球部位上的准确性,能够更好的保障投篮过程中伯指压腕动作的科学。持球手需要保证五指指根与球面有效接触,而手掌部位则需要与球面空出相应的距离。这样能够保证篮球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一条较高的弧度。在以往的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这一动作进行简单概括,让学生五指分开,单手托住篮球,而辅助手则在侧面对篮球进行辅助性支撑,使其不向另一侧运动,但并没有对学生的触手部位进行准确指导,这往往导致投篮效果上难以保证。
2.在拨指压腕动作的规范上
拨指压腕的动作,是对投篮动作后投篮球所形成的抛物线具有重要影响的内容。从投篮角度上看,投篮抛物线越高,相应的投篮准确率也会得到一定意义上的提升,能够更好的保证投篮的命中率。拨指压腕动作,主要强调手腕与手掌之间的动作衔接和有效过度,需要准确的持手持球姿势。在这一过程中,手掌是手腕与手指力量的有效过渡,手腕需要向下压,借助手掌的力量完成动作的衔接与转换,并对手指力量起到传导作用。手指需要将力量从指根过渡到指尖,进而传递到篮球上,整体的篮球运动轨迹,应该是柔美的抛物线。
小结: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训练,能够更好的提升投篮的准确性,增进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强化投篮训练的科学性。在训练过程中,尤其要强调持手持球手的触球位置,拨指压腕动作,以及投篮出手的动作发力点。在平时做好模拟训练,原地训练以及表象训练,更加深入彻底地了解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整体流程和动作要点。
参考文献
[1]朱德成.水平三篮球单手肩上投篮训练指导方案研究[J].体育风尚,2021(03):141-142.
[2]罗贵丰.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方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40+42.
[3]顾郑超.指导单手肩上投篮,发展篮球运动能力[J].江西教育,2018(27):23-24.
[4]陆小英.高中篮球课堂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侧重点的思考[J].當代体育科技,2018,8(08):78+80.
[5]顾广赫.高中篮球课堂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侧重点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194-195.
[6]王江.高中篮球课堂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侧重点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6,6(03):24+26.
[7]鲍继状.对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出手动作的再探讨[J].体育教学,2012,32(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