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要:随着新课程不断改革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语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学科之一,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时间有所得,就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地位,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核心思想。在不断探索新教育模式过程中,最终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提高语文能力。
一、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学生最主要的内动力之一。在相关调查中表明,内动力的推动影响,远远超于外动力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如果能够自主地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其效率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1]。
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欲望需要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离开了相关情景,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折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带有探索性、引导性、具有吸引性的情节,才能吸引学生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由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情境创设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教师可以 播放视频,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让学生们回答,在这首诗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习语文兴趣是第一,如何更好的激发和探索小学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活跃程度,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成功實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规划好课程时间安排
(一)课前铺垫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在上课时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切从零开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缺乏也严重制约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和掌握。在新课程改革下实施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目标和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准备,在正式上课时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听课[2]。
(二)课中调节
教师在进行课程调整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课进度以及内容的深浅。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能力层次不齐,部分知识性内容和概念性内容,学生不宜了解,因此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尽量多次重复,让学生真正了解。针对发散性思维进行指示练习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讨论,由小组成员分配任务自主学习探索,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三)课后巩固
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但不局限于课堂,更多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在课堂上被激发的兴奋性以及欲望可以延伸到课外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将课外生活实践延伸到课内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视野,从而真正让课堂所学知识获得有效的验证和升华。
三、规划教学空间实施
(一)在自然中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并非纸上谈兵,其目的是需要应用于生活。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语文老师,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家有出游的经历与自然有亲密接触。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在自然界游玩时感受体验大自然神奇的变化,要求学生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观察春夏秋冬,自然变化以及不同生物的变化,从而得到深切的体验和感受,这些都是在语文课堂上所无法体验到的。学生只有切身体会有所闻,有所见,在下笔时才能有内容进行书写。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馆》,只有身临其中才懂感受到气势磅礴。了解紫禁城的壮观和宏伟,知道四座城门以及房间布局,知道紫禁城城楼的特点[3]。
(二)在社会中学习语文
老一辈的人一直说社会才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社会中蕴含许多的学习资源,而小学语文资源宝库也蕴藏其中。知识开放性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将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文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寻找语文教育资源,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养。
例如处于低年级小学生在认字阶段,教师需要采取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由老师家长带领,走出校园,在街道上观察各个广告牌、提示牌等,学生在这些提示牌中寻找错别字,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加强学生对其记忆力已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4]。
四、强调语文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改革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授课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鼓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发挥导向作用,促使学生在思想自由碰撞升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各个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改变。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才,让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中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应该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指标,更应该全面的综合学生各个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陈雨濛.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薛彤.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5-56.
[3]郝博.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03-104.
[4]袁永红.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文学教育(下),2019,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