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实践中通过看图说话写话,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看图说话写话能力,为以后的写作和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不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看图说话写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处于低段教育的学生年龄相对都比较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于课本教材中的图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图说话写话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图片上的内容,这个教学行为能促进孩子逻辑思维的形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低段教育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还原课本中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共鸣,用活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其对课本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二年级《画家乡》为例进行教学,课程目标是能认知生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不一样风格的画面,又蓝又宽的海边、山高水清的大山、平坦宽广的平原、一望无边的草原等。图片是直接呈現的画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场景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每个地方的特色展现出来,最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作品,通过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看图说话教学中去。
二、启发教学法激活学生想象力
看图说话写话的精髓是要学生看仔细,想明白,说清楚,写完整。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看图说话时,往往三言两语就将图片中的内容说完了。学生要详尽地描述出图画的内容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教师要把技巧传授给学生,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事物,指导学生看图的顺序和重点,明确图片中各项事物发展的顺序。有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思维发展的前提,也是看图说话写话的关键一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想得不同,说得不同,并且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堂进行留白,給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一年级《乌鸦喝水》的课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图片分阶段展示,老师引导出图片的背景环境: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第二张图乌鸦找到了一个水瓶,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也小喝不着。第三张图乌鸦找到了一些小石子,把石子放进瓶里,水慢慢升高了,最终喝到水了。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把图片中的故事说出来。最后可以给学生留一个思考问题:除了图中乌鸦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乌鸦喝到水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相互学习氛围
小组讨论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模式,将同桌或者前后桌几个学生分为一组讨论,小组成员在相互表达观点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看图写话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来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至关重要。课文中的插图是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极好的素材。一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四个太阳》的课文,课文内容是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色彩不同的太阳分别送给四季,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准备四个太阳图片,给每个小组分发,小组内互相讨论描述,最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看图讲话,教师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给予各个小组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四、稳健储备助力图文读写素材积累
低段教育正是吸收大量语言文字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有利于孩子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想要在看图说话写话中表现出色,需要积累语言文字,有充足的素材积累,这样能够更好地在看图说话中发挥自如。首先教师要培养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素材来源于生活,初升的太阳、新出的秧苗等这些都在孩子的生活周围,留心观察生活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使学生乐于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加强其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使其从阅读中积累句段、素材和写作手法,及时摘抄下好词佳句,建立每个学生自己的手册,并尝试融入进实际看图说话写话中。教师通过挖掘和盘活课内外资源,实现教材向生活延伸,立足学生生活去寻找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为学生长期的写作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看图说话写话是低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小学低段看图说写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兴趣,优化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评价,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萍.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70.
[2]周弘蕾.小学低段看图写话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9):122.
[3]张萍.小学低段语文看图说话写话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工,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