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辉娜
摘要: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的教育,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挥长远的影响。语文是这个阶段中非常基础的科目,阅读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学好语文知识,学会阅读方法,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其他科目的内容,才能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才能跟同学、老师或家人进行顺畅有效的沟通。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带来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策略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内容,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落后,课外不阅读,家庭不重视,书源不足,阅读时间少,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对课外书籍选择的错位等,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有些教师严重依赖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尽管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教师唯一的选择或盲从的权威。新课标倡导开放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是重分析轻朗读。当前,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然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未知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还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指导阅读教学,则有利于改进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
三是角色错位,个体学习无指导。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
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这方面,教师应加强引导,并与学生家长共同商量,共同为学生阅读提供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条件。教师可在学校图书室为学生挑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课外读物。另外,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師要及时推荐,由学生家长为孩子购买并伴读。
2.要加强“读”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关键,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因而只有学生层层深入地读,从心灵上跟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种种内涵。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通过读,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3.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地位
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依然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当把握好收与放的度,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误区时,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恰当地发挥自己的组织功能。对于文章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深入体会,不要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4.安排课外阅读,培养学生习惯
课外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补充,广大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只是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与学生的兴趣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有些书籍很经典,但过于深奥或过于幼稚,与学生的兴趣点不符,课外阅读就会沦为形式,就算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很多也是敷衍了事。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在推荐书目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让课外阅读更有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结论
综上所述,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以课内教学促进课外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健康、有效地阅读,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评价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培养个人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参考文献
[1]吕吉玲.小学语文阅读的开展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04):112-113.
[2]李昱.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