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惠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可以对教学内容实现补充与拓展,增强课堂教学的厚度,让英语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借助传统文化创新英语教学,可以让英语课堂呈现不同的内容。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让英语教学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以教材文本为依据,比较中外文化差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英语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教材是教育专家根据我国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是为学习这一目标服务的。
英语教材为英语教师教学提供了支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教材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特殊规律,系统而全面地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熟练应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材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引入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把这些文化素材融入到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如人教版M3U1的Reading介绍了古代节日的起源、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春天的节日等,旨在使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意义。在讲这篇阅读前,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关于节日的单词,而是先用英文句子描述这些节日的意义以及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人们在这些节日所开展的活动,接着让学生猜测是哪个节日,再将相应的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下一步我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国家类似的节日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比较同一节日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不但猜出了中外相似的节日:中国的清明节、日本的盂兰盆节、西方的万圣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狂欢节和复活节、日本的樱花节,中国的端午节、美国的哥伦布日、印度的甘地纪念日,还区别了这些节日的时间、活动方式,并强调了中国节日的特色。另外,学生还讨论了中国独有的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并讲述了这些节日的来源、意义和过节方式。本节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又如人教版M3U5的Reading介绍了加拿大的地理环境、各大城市特点和人文活动,巩固学生掌握地点描写的基本句型。在讲完这部分的内容后,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进入到下一个章节Using language,而是插入了一点小花絮:要求学生联想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所学到的句型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描述自己家乡地风土人情等。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对国内的城市或景点的了解或旅游的经验和体会。交流时有三个核心:介绍位置,描述其独特之处或迷人之处,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评价。每组派一个代表口述,笔者组织学生组间互评,看哪个组表达的信息多且有趣味。同时,笔者把学生口述的关键词都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一起复述并适时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背景知识。课后,笔者建议学生查阅百科全书或上网收集更多感兴趣的风土人情的信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资源的能力。
英语教材就像一个宝藏,只要教师认真挖掘,就一定可以找到相应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泛读材料为线索,渗透传统文化精髓
泛读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读者,可以扩展学生的词汇量。随着泛读,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多的语言,可以提高整体语言能力。泛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这也有助于增强他们作为语言学习者的信心和自尊心。
泛读对于学生愉悦身心,修养心性,增加文化素养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就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即使没能“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以此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储存足够的底气和见识。
如人教版M2U1的话题是文化遗产,要求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本质特点以及基本类型等。其 Project这一部分属于泛读材料,以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为线索,笔者依此类推到我国的圆明园,并要求学生思考类似的问题:如今,我们有必要重修圆明园吗?学生各抒己见:没有必要,因为保留圆明园有着警醒世人、勿忘国耻、教育国人的作用;没有必要,因为经济因素不容许;没有必要,因为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有必要,可凭据仅存的遗址,只将其精华加以整理,使其再具观赏和研究价值;有必要,只恢复中国园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再现这些景区当年的风采。可见,学生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学生在在泛读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在分享中探索着对待历史的态度。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凌辱与苦难,他们感同身受,现实无法回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又如人教版M2U2的泛读材料Reading task,延续了Reading中的话题:奥运会——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盛会。同样,在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后,笔者做了适当的拓展: 1908年的中国,是一个运动意识匮乏的国家,《天津青年》发出“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1932年,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7月30日,刘长春代表中国人第一次步入奥运会殿堂,打开了中国运动的大门! 历史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天津青年》第一问算是有了答案。听到这里,课堂寂静无声,学生神情严肃。笔者继续: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以556环的总成绩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夺得冠军,中国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8月8日,随着绚丽烟花在北京鸟巢的高空绽放,随着奥运火炬的点燃,随着三面五星红旗的缓缓升起,中国运动员和人民全都站起来了!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的繁华盛世! 讲到这里,笔者注意到学生的眼里有星星,群情激昂,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奥运三问,全都实现了!” 该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中华民族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而这些正是传统文化精髓,正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鉴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有教益的课堂活动,使英语教学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既能学到英语知识,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从而经历思想上的洗礼。
三、以写作训练为反馈,深化传统文化体验
写作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简单的语言输出上升到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写作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的课本知识,加深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检测课堂学习的效果自然少不了語言输出。在写作中运用英语熟练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教师要创造情境,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如人教版M4U4的话题是Body language,让学生明白了“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通过无声的语言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有声语言一样,“身势语”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身势语的不同文化涵义后,为了深化学生对跨文化的体验,笔者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以餐桌礼仪为话题的应用文。题目如下: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笔友Tom来信询问中国的餐桌礼仪,请就此写一封100词左右的信向他介绍,内容包括:表明写作目的;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表达愿望。
写作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列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餐桌礼仪信息。学生讨论的内容很丰富:用餐前,主人会提前迎接客人并让客人上座;客人和长者开始用餐,其他人才可以拿筷子;就餐时,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碟;不能把筷子垂直叉在食物上;不能让筷子横跨在碗上;主人通常会照顾客人,会用公共筷子或调羹来为客人夹菜;主人很谦虚,尽管有很多菜也会跟客人说没菜。
然后笔者让学生限时写作,并展示讲评。通过写作,学生不仅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而且使他们对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为了加深文化体验,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后写作任务——2018高考题:假定你是李华,那你的新西兰朋友Terry将去中国朋友家做客,发邮件向你询问有关习俗。请你回复邮件,内容包括:到达时间;合适的礼物;餐桌礼仪。
对于英语学习,创造情景固然重要,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同样重要。相互对照和参考,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以听说训练为补充,延伸中华文化内涵
英语听说学习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将内心想说的用英语表述出来,有效的英语听说训练不但能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还能打破 “哑巴英语”现象。在英语学习中,英语听说是学生必须克服的实践难关。
听说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听说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具备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好品格,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快速地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常识也有助于他们迅速进入状态,顺利地完成听说任务。因此,在英语听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有意识地铺垫和扩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
如2019年高考题A套题中Part B,话题是中国茶文化,要求学生翻译三个句子:谁经常参加茶文化的讲座呢? 你们也邀请其他人吗?哪个讲座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和回答五个问题:Where did Tom work when he was in Hangzhou? On what days did Tom work in the tea house? What was the percentage of customers attending the lectures? What were the main topics of the lectures? Why was tea an important exported product in ancient China? 在听说训练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情景介绍联想和讨论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信息,储备尽可能多的背景知识。接着,学生边听材料边记录关键词,很流畅地完成了口头表达的任务。然后,笔者就该话题扩展开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学生如数家珍:关于“喝”,除了茶文化外,还有酒文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关于“吃”, 八大菜系中除了他们熟悉的粤菜外,还包括:鲁菜、川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百花齐放式的讨论和分享使他们又一次领略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基因和旺盛生命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水润交融、相映成趣,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我们仍在探索和努力,除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还举办了校园文化活动,力求拓宽文化教育渠道,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端正学生的文化态度、内化学生的文化品格、优化学生的文化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高海燕.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44.
[3] 李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11-112.
[4] 王婉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2019,20(06):22-24,29.
[5] 张林.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高效教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129.
[6] 张小玲.基于文化意识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5):92-94.
(责任编辑:伍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