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12-03 19:56杨艺超刘紫薇杨雯雯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生组织实证研究

杨艺超 刘紫薇 杨雯雯

[摘  要]学生组织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西部某城市部分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探求高校学生组织对在校本科生(以下简称“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本文将社会适应力分为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并将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情况分为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学生组织参与度、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四个方面。研究发现,学生组织的参与数量和参与度分别对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和行为适应具有一定程度影响。

[关键词]学生组织  社会适应力  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关于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对其社会适应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十所高校为例》(项目编号:S202010697089)。

引  言

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发展迅速,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参与人数多的特点。随着高校学生组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即通过文献综述探究学生组织的发展历史、管理内涵等。如陈莉从教育学、管理学及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整理文献,在综述的基础上得出高校学生组织的改进建议。定量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如杜长洲通过对Z校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学生组织存在着组织成员信仰模糊化多元化、组织内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缺少组织文化和制度化建设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不仅有对学生组织整体的研究,也有对某一类型学生组织的研究。研究涉及的学科涵盖了管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如蔡志鹏等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探究高校学生组织的“官僚化”现象,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莫晓红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了如何进行学生组织的健康建设。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当前关于高校学生组织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本文从学生组织的效用角度出发,将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和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作为两个变量,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设计

1.学生组织分类

为深入分析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本文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在2016年颁布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实际,将学生组织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国际交流类、管理服务类八大类。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现实情况,本文将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情况分为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学生组织参与度、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四个方面。

2.社会适应力

关于社会适应力,也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如张婕等学者将社会适应力分为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这七个维度。也有学者如方从慧将社会适应分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环境适应、未来适应五个方面。本文从大学本科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按照邹泓等学者的观点,将社会适应力分为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与环境适应四个领域。其中,自我适应主要指个人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是否对自己充满信心、是否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以及是否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行为适应主要指个体对于规则的遵守、是否具有很强的行动力、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等能力。人际适应主要指个体与他人是否能保持良好关系、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合作的态度。环境适应主要指个体是否能很好适应一种新环境、是否能够从容应对环境的改变等能力。

3.学生组织的参与情况

分析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情况时,其中参与学生组织数量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共参与了多少个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组织时长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将多少时间用于参加学生组织。学生组织参与度主要评价学生参加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参与学生组织种类主要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对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种类进行统计。

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运用SPSS 23对數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图。

5.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西部某城市随机选取了13所高校进行调查。该城市高校的生源地较分散,13所高校中有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类别,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问卷共计发放3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98%。

本次问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统计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就读学校、就读年级、性别、大学期间是否参与过学生组织等。第二部分统计被调查者的学生组织参与情况,包括参与社团组织的数量、时长、种类、参与度等。第三部分统计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情况,主要从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这四个方面入手,采用Likert5级量表的方法,“5”代表完全符合,以此类推,“1”代表完全不符合,通过被调查者的自评来判断其社会适应能力。

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经统计,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大二的被调查者最多,占到调查总样本的52.1%,其次是大一的被调查者,大三、大四的被调查者占比都比较小,特别是大四的样本占比仅有5.2%。这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学生组织中,大二学生多担任学生干部,相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他们对学生组织工作的投入会多一些,而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学业任务加重,参加学生组织的可能性较小。

在本次调查中,表示自己参与过学生组织的人数为266人,占总样本量的87.2%;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参与过学生组织的人数为39人,占总样本量的12.8%。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有过参与学生组织的经历。

(2)被调查者参与学生组织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抽取的305份样本中,有266人参加过学生组织,其中大多数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个数为1到2个,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生组织参与个数都控制在4个之内,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了5个以上的学生组织。从参加的学生组织种类来看,大多数学生参加了2种学生组织,位居其二的就是参加1种学生组织的人数,参加4种及4种以上学生组织的人数都是比较少的。而在八类学生组织中,参与思想政治类和志愿公益类学生组织的人数最多,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宣传、新闻报道、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还是很感兴趣的,其次就是文化体育类学生组织,而参与自律互助类和国际交流类学生组织的人数比较少。

在参与学生组织时长这一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半年”到“两年”之间,只有少数被调查者参与学生组织两年以上。在学生组织参与度这一问题上,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待学生组织工作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待学生组织工作的态度一般,少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积极地参与学生组织工作,极少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待学生组织的态度不积极或非常不积极。因此,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地参与学生组织工作,大多数学生的学生组织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被调查者参与学生组织情况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3)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情况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在回收的305份样本中,社会适应力的平均得分为85.73分(满分115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在77分至94分之间,因此,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力还是比较好的。其中,自我适应的平均得分为21.97(满分30分);行为适应的平均得分为23.94(满分30分);人际适应的平均得分为21.75(满分30分);环境适应的平均得分为18.07(满分25分)。由此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这几个维度中,被调查者的行为适应能力是相对较好的,其次是自我适应能力,而被调查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在这几个维度中的得分还是偏低的。具体见表2。

2.相关性分析

采用皮尔逊分析方法,当显著性检验结果Sig值小于0.05时,可以认为这两组变量是显著相关的。因此,运用SPSS 23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时,发现参与学生组织数量与行为适应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115,显著性为0.044;学生组织参与数量与人际适应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148,显著性水平为0.009,因此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对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的影响比较显著。学生组织参与度与行为适应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129,显著性水平为0.024,因此学生组织参与度对行为适应的影响比较显著。参与学生组织种类与人际适应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115,显著性为0.045,故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对人际适应的影响比较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对其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学生组织参与度及参与学生组织种类这三个方面对行为适应与人际适应的影响比较大。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SPSS 23对大学生的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而对在校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我们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即自我适应、行为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作为因变量,把评价参与学生组织的四个维度,即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学生组织参与度及参与学生组织时长作为自变量,进行四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公式为:

Y=B0+B1X1+B2X2+B3X3+…+BnXn+ε

上式中Y代表因变量;Xn代表自变量;B0代表常数项;Bn代表回归系数;ε代表误差项。

(1)自我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3可以看出,在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学生组织参与度、参与学生组织时长这四个自变量当中,只有参与学生组织数量这个自变量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参与学生组织数量与自我适应能力的相关性较大。参与学生组织数量所对应的回归系数为0.375,说明参与学生组织数量与自我适应能力的高低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参与学生组织種类、学生组织参与度、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对自我适应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2)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这四个自变量当中,只有学生组织参与度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因此学生组织参与度与行为适应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学生组织参与度所对应的回归系数为0.388,因此学生组织参与度与行为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其他三个自变量即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种类与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对行为适应能力无显著影响。

(3)人际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5可知,在四个自变量中,只有参与学生组织数量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对人际适应的影响较为显著。根据表5可以看出参与学生组织数量所对应的回归系数为0.373,即参与学生组织数量与人际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其他三个自变量对人际适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4)环境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表数据可知,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学生组织参与度、参与学生组织时长这四个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0.05,说明参与学生组织与环境适应能力没有显著的关系,对环境适应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可能受到成长环境、个人观念等其他因素影响。

学生组织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学生组织对学生社会适应力是有一定影响的。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学生组织的参与数量与行为适应、人际适应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组织参与度与行为适应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组织参与种类与人际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显著。而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组织对自我适应能力的影响

自我适应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描述性统计可知,大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达到21.97分(满分30分),因此大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在衡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中的得分是比较高的,说明大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比较好。而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衡量參与学生组织的四个维度中,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对自我适应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参与学生组织数量越多,自我适应能力越强,而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及学生组织参与度对自我适应能力无显著影响。

自我适应主要指个人是否能对自己保持信心,是否能够对自己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参与学生组织数量与自我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参与的学生组织数量越多,社交范围就会更广,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加强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适应能力。

2.学生组织对行为适应能力的影响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行为适应的平均得分为23.94(满分30分),在衡量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里得分最高,说明大学生的行为适应能力是相对较好的。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学生组织参与度对行为适应的影响较大,且学生组织参与度与行为适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衡量学生组织的其他三个维度,即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对行为适应无显著影响。

行为适应主要指个体对于规则的遵守、是否具有很强的行动力,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等。大学生的学生组织参与程度越高,说明他对学生组织的投入越多,承担学生组织的工作越多,能更认真地完成学生组织的工作任务,遵守学生组织的规章制度,因此,学生组织参与度对行为适应能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3.学生组织对人际适应能力的影响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平均得分为21.75(满分30分),在衡量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中排名第三位,说明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比较强,但略低于自我适应能力和行为适应能力。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对人际适应的影响较为显著,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参与学生组织数量越多,人际适应能力越强。而衡量学生组织的其他三个维度,即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学生组织参与度及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对人际适应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人际适应主要指个体与他人是否能保持良好关系、对他人的态度及对合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组织数量越多,则越需要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与他人合作。因此,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对人际适应能力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4.学生组织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环境适应能力也是衡量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之一,环境适应能力主要指个体是否能很好适应一种新环境、是否能够从容应对环境的改变等能力。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平均分为18.07(满分25分),在衡量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中得分是最低的。因此,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有待提高。

而根据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学生组织与环境适应能力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学生组织对环境适应能力也无显著影响。因此,环境适应能力可能受成长环境、个人观念、生活态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对于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的影响较大。而在衡量学生组织的四个维度中,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和学生组织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和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对社会适应能力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可知,在衡量学生组织的四个维度中,参与学生组织数量、学生组织参与度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参与学生组织时长和参与学生组织种类对社会适应能力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学生组织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使学生组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生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学生组织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一应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把握其发展方向。严把思想政治类学生组织的发展方向,鼓励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学生组织积极创新,规范文化体育类、国际交流类、管理服务类学生组织,大力倡导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学生组织。二应注重学生组织发展质量,加强学生组织内涵建设,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取缔具有不良风气的学生组织,鼓励、扶持具有正向观念的学生组织积极发展。三应重视学生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组织的育人功能。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组织骨干队伍成员的选拔和培养,深化学生组织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行为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各组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组织参与度,并定期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组织,以及举办出色活动、表现优异的学生组织负责人和积极负责的学生组织成员等。

参考文献:

[1]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2):74-79+123.

[2]杜长州.高校学生组织发展与思想引导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3]蔡志鹏,龚迎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学生组织“官僚化”现象及其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20(5):105-107.

[4]莫晓红.基于积极心理学论高校学生组织健康的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163-164.

[5]张婕,杨解玲,韦寒秋,刘召霞,冯诗洁.大学生四年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追踪调查[J].校园心理,2019,17(6):443-447.

[6]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邹泓,余益兵,周晖,刘艳.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7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学生组织实证研究
高校学生组织活动对学业的冲击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组织中“家”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一校两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与学生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
技工院校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