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茶艺之礼

2021-12-03 22:58宋玉琳杜嵩泉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冲泡茶艺茶文化

宋玉琳 杜嵩泉

(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一、引言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从词源来看,礼有多重词义,如,行礼、礼拜、礼遇、礼仪、礼貌、礼节等。它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其内涵、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变化着,也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本义作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引申为动词,尊敬、厚待;名词,敬重的态度、言行。从这一点上看,尊重平等是礼文化的核心。

从文化层面看,“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三重功用:第一,规范政治治理,维护统治;第二,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稳定;第三,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修养。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规则尺度,这种规则从个人、社会到国家,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人们将礼作为人生修养的目标、社会乃至国家治理的目标,就将礼提高到社会核心价值,形成了全社会学礼、尊礼的风气,这种风气随着茶饮用的普及,也逐渐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

二、茶艺中的艺与礼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茶艺中的艺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冲茶泡茶的技艺,这是从冲茶出味的技能上去定义茶艺,讲究茶、水、温、器等多要素的整合,即所谓艺者能也;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冲茶泡茶过程的仪式美感,即将冲泡饮的过程艺术化。

从冲茶泡茶的技艺来说,想让茶出味,须注意水温、水质、茶量与茶具等要素;“水质”必须选用清新的软水(含矿物质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随不同茶叶的冲泡而有所不同,对大部分的茶种而言,以接近100℃冲泡为宜;但绿茶类及轻发酵茶类则不宜过高,通常不宜超过90℃;“茶量”的摆置亦因不同的茶种而异,从茶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均有可能。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但因茶而异,再次冲泡时间则须相对延长;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壶最佳,茶壶大小配以适宜的茶杯,杯内以白色较佳,以便于判辨汤色。而对所有这些要点的把握才是泡出好茶的基本要求,非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者不足以熟练驾驭。

在熟练冲泡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茶艺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通过将操茶技艺动作艺术化和规范化。这种操茶技艺的艺术化和规范化的目的是让冲泡饮的过程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尊重和平等才是符合自然的美,而是否尊重人,是否能平等对待人则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这样,就将一件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与个人的人生修养结合起来,从而在饮茶过程中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层次,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在这一层次中,茶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茶本身成为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中国茶文化之礼由此产生。另外,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要素紧密整合,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我们如果只看重礼的规则,而忽视了礼与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关系,则会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缺失,或至少是不完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上位概念是德,是仁,德与仁是礼的依据和根基,没有了德和仁的支撑,礼就成了空的规则。

茶艺也是如此,茶艺可以说是艺术化的茶叶冲泡技法,这种艺术化的冲泡技法首先的要求就是要以礼作为基础,要符合茶叶冲泡的规则。同时,茶艺之美又是为了体现饮茶者的德,脱离了德的要求,则这种艺术化的冲泡技法就只能归为表演,失去了其核心。我们如果仅仅重视对茶叶冲泡程序规则的把握,不从茶对人的身心修养的互动上去体会认知,则很难体会茶在个人修养上的相辅相成作用,也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中茶艺的特殊作用。美同时又须以德为基础,单纯的形式美是没有内容的空洞之美,是徒具形式的美,这是不能为品德高尚的人欣赏的,而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德与礼与艺的内在联系和合乎逻辑的发展。

从中国文化发展来看,茶与礼的结合是必然的,中国茶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礼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发现饮茶不仅有解渴提神益思的功效,还可以修德悟道,和习礼的本质是相通的。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为精行俭德之人。”“精行”就是说人应该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做事,“俭德”就是说人们应该恪守道德。一位精行俭德的茶人必然是尊道守礼的人。晚唐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直接写茶和礼的关系:“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奠定了以茶待客的茶德。由于茶的内在属性与礼的精神属性是相通的,到茶文化中,就形成了各种茶礼。这些茶礼又在长期饮茶实践中,逐渐形成具体的茶艺礼仪,成为我们当代茶艺活动遵守的礼仪规范。

正是由于茶艺与个人修养相关联,茶艺活动的发展又与中华文化的兴衰休戚与共,体现出文化兴则茶艺兴,文化弱则茶艺弱的现象。盛唐茶道兴而清末则茶道没。我们不去考察盛世汉唐品茶鉴茶的起源,单考察近世中国的苦难与茶的关系,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战争、贫穷使得喝茶等文化习俗变成奢侈行为。冈仓天心形容:“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为生存而奔波,无法做到“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所以“礼崩乐坏”,人们已经无法再从茶艺之乐体会到人生的乐趣。那么,是什么将茶艺与中国文化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我们认为是礼。

不同时代的人们,凭借个人的见识与才情试图不断地阐释礼的意义,表述礼的定义,界定礼的范围,但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概念,礼并不因为难以界定而消失,相反,它无时不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必然受到礼的制约和影响。从传统文化中礼的视角研究当前茶艺的问题,会发现,茶艺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技能,也不只是简单的餐饮服务行为,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文化现象,是茶文化延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总之,我们认为,在茶艺中艺与礼的关系是,艺是礼的表现,礼是艺的内核。茶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的产物,它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美学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茶艺为表现的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对礼、美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因而体现了艺与礼的结合。

三、在艺礼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要考察茶艺与礼的关系,首先必须考察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所谓茶文化,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是将茶的生产制造饮用过程中的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茶文化所代表的就是茶中体现的人类的活动,即茶文化是文化本身;二是将饮茶制茶中体现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相贯通,也就是将制茶饮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茶艺与礼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茶艺本身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茶艺又是传播礼文化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以后,在茶文化复苏的背景下,茶艺被大力推广,成为茶文化宣传的工具。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现象。第一,人们关注的是茶艺师和茶艺,而不是茶艺所包含的文化内核。每次茶艺表演,观众的关注点总是在茶艺师美不美,茶艺表演好不好看,茶礼动作对不对,至于这些表面的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则甚少问津。第二,人们总是关注茶艺能带来多少产值。茶产业追逐的是利润,这造成了文化观念的扭曲,包括茶艺在内,都成了商业行为的附属。人们不再注重邻里乡亲饭后闲暇时品茗谈天的淳朴,茶馆里边喝茶边看戏的悠闲。茶艺馆里的宾客谈论的都是政界、商界的传奇。茶也成了“标榜”上流社会的娱乐享受,甚至出现了天价茶这种扭曲的现象。当茶艺只为营销服务时,茶艺就成为把茶卖得更好的“噱头”,由此,茶艺又呈现出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

21世纪,潜藏在群体意识中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觉醒,人们逐步认识到,茶艺不仅仅是行茶的技艺,而是文化现象。如“茶艺是一种通过展示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思想感情、艺术追求、审美情趣,以达到修身养性为目的的文化现象”。首先,茶艺确实需要讲究规范的程序和熟练的技艺。包括茶叶冲泡中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选择、环境塑造等的选择创造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茶艺师可以艺术性地演绎冲泡技艺并展示给观众。其次,茶叶的冲泡过程体现了包括尊重、平等、礼貌等礼的基本要素,艺与礼融合,体现了茶艺师的悟性和修养。茶艺表演在形式上是技艺的展现,在内涵方面则体现了茶者的境界和修行。所以,茶艺不仅仅是广义或者狭义的技艺,而包括了艺、美、礼、哲等茶道精神在内的更加深广的传统文化内容。

从中国知网上以茶艺、茶文化、茶道、中国传统文化、礼等为关键字进行搜寻,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学界的研究视野,大多数是将茶艺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来看待的,也就是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探究在茶的生产制造和饮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活动,这种研究视野当然是可行的,也是进行茶文化研究的必然需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忽视,中国人喜欢茶,崇尚茶文化,恰恰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德孝等精神能与茶的采摘制作和冲饮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质融合,从而符合中国人的精神素养与文化需求。这一点,恰恰是茶文化伴随中国文化发展并得以延续的基础。

当代对茶艺与礼的关系的探讨趋于表面化,仅仅将礼理解为一种仪式或者规范的操作,而茶艺则是这种仪式或规范操作的具体展现。从目前涉猎的资料来看,我们研究茶艺,也往往仅仅从茶艺操作的规范性或操作的艺术性加以评判,讲究的是其美学体验或口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茶艺实际上只是一种艺术加技艺的整合。

造成这种对茶艺和礼关系表面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因为礼的含义难以界定,在传统文化中,其内涵、外延都具有多义性、丰富性、模糊性。人们总是在各自的生命体验基础上对礼进行阐释,也很难在茶与礼的关系上统一认识。另一方面,茶文化相关概念本身也是模糊的、多义的,茶艺、茶道、茶礼等概念也有各自丰富的阐释。再者,当代茶文化复兴过程中,茶艺更多和茶艺师这个职业联系起来,茶艺礼仪往往作为茶艺的组成或者职业规范而探讨,而不是放在更广阔更深邃的历史文化维度去探讨。因此,茶艺与礼的关系,一直缺乏深入的、实质性的研究,在传统文化中礼的概念的内涵的丰富性与茶艺关系阐释的匮乏性形成鲜明对比,是茶文化研究的短板之一。儒家以礼治国,强调礼的教化作用,所谓“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但又提出礼乐相辅相成。在剥离礼文化中关于制度、法制等治国理政的内容,礼也包含了文化教养的内容。茶文化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自然承袭了传统文化中礼所有的文化内涵或属性,研究二者的关系,梳理茶文化、茶艺、茶礼的概念,可以更好探究礼对茶文化的影响。

四、礼对中国当代茶艺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茶艺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受到礼文化的影响。当代茶艺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偏离,但随着茶文化不断复兴,尤其近年来国家提倡文化自信,茶文化又逐步回归正轨。从传统文化视角看礼文化对茶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自有简约之美,茶艺之礼宜简而不宜繁

现代茶艺,存在着为艺而艺的现象。为了让茶艺表演吸睛,在茶艺中增加表演的成分,好像只有赋予表演的艺术性才能使茶艺好看,才能对茶有深入的了解,才显得自己有文化。我们当然不反对在茶艺展示的过程中呈现美,相反,适当的表演有助于拓展茶的文化内容,如茶艺冲泡的动作随着音乐的旋律而富有韵律,给人以美感的同时,还能展示茶人的勃勃生机。但茶艺的展现不能以纯粹追求外在的美感为目的,而忽视了茶文化内涵,忽视了茶人的人生修养,甚至忽视了对品茶鉴茶的基本要求。表演动作过多,行茶程序拖沓,礼仪过于繁琐,使茶汤无法饮用,这样的茶艺已经背离了茶艺本身。因此,简化对茶艺中美的过分追求,以及不能表达主题的礼仪程序,恰恰有助于使茶的品鉴者集中于茶道本身。大道至简,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是用最集中最精炼的表演,展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礼自有和谐之美,茶艺之礼宜廉而不宜奢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有识之士针对当时的奢侈夸富风尚提出“养廉”主张。陆纳、桓温以茶代酒,提倡以茶养廉。唐代陆羽认为茶适合“精行俭德之人”,当代张天福将茶文化精神概括为“俭、清、和、静”。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思想中的节俭的情操,茶本身性寒,适合俭,以茶养廉恰恰是礼的要求,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自我修养的一面。

然而,当代茶文化发展初期,由于茶产业快速发展,商品社会裹挟着物欲洪流将茶完全沦为商品,甚至造成了天价茶这种扭曲的茶文化现象。与此相适应,茶艺也变得“珠光宝气”。在茶艺表演中,复杂而富贵的茶席布置、茶境设置,甚至灯光、服饰,一味地展示富贵以衬托茶的金贵,背离了传统茶文化倡导俭与廉的初衷。茶作为一种饮品,在当代自有其商业的价值和产业化的途径,但是在茶艺表演中,在传播茶文化时,宜廉而不宜奢。如果能倡导儒家以礼而抑制无限的欲望的礼文化核心思想,理解茶艺礼仪的精神实质,就不可能对天价茶推崇备至,就不会把茶艺表演搞得“珠光宝气”。宜廉而不宜奢是对茶艺礼仪的本质的回归。

(三)礼自有意蕴之美,茶艺之礼宜有度而不宜魅

虽然“礼”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其中一些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却始终为人们所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侧重于尊重他人,是否懂礼被看作是区别一个人有无修养乃至区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篇》)恭、慎、勇、直都是非常美好的品德,但是如果不符合礼,就可能变成不好的现象。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太直率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偏激尖刻。茶艺表演中,茶礼无度就可能媚俗。儒家是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由于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刻,就会陷入“过犹不及”的境地,有些茶艺表演,看着热闹好看,但却不合时宜。比如表演宋代点茶,却穿着明代的服饰;表演宫廷茶艺,却行现代礼仪;表演某个地区的茶艺,却采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凡此种种,都是不了解茶文化,没把握好度,使其表演的茶艺脱离茶文化本真。

(四)礼自有秩序之美,茶艺之礼宜有仪式感

礼作为影响茶艺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规律规则方面,但也重视对茶本身的至善追求,也正是在这种追求下,导致了对冲泡程序的严格要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茶艺则要求符合规则与程序,例如陆羽《茶经·六之饮》所记载:“天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描绘的是唐代煎茶的礼仪,一次煎茶最少三碗,根据茶客进行增减。这种严格的仪式感,正是来自礼的要求,而这种仪式感同时也符合煎茶茶艺的规范,符合品饮的需求。茶艺中的茶礼,很多是历史上形成的,既是历史某个时期礼仪的反映,也是传统礼文化在茶文化中的呈现。当代茶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茶礼,还出现一些符合我们当代文化的茶艺礼仪,程序化的仪式感可以利于理解和传播,对茶文化发展有很大助力。

(五)礼自有德之美,茶艺之礼宜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体现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而茶文化的“礼”主要集中在修身。茶道的根本也在于修身,茶道本身不是目的,修身并且达到人生的高度才是茶人的目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追求天人合一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天”指自然,“人”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为什么提出天人合一呢?如何合一呢?儒家认为,人受到社会的各种诱惑和约束,丧失了自然的本性,就需要通过修身来和天“中和”。因此提出了“中和位育”的观点:“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和位育”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极致的修身养性的功夫,成为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这种“中和”的观念在文化上表现为宽容和共享,通过强调“礼”可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合,最终达到物我同一,心物感应,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在茶艺中,这是茶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具体来说,主要的方式就是悟,通过对操茶品茶过程的体验,领悟修身的境界是茶艺之礼的追求。当代茶艺很多表演者,从他们对茶艺的演绎来看,并没有领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多满足于技巧的展示,所以“悟”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当然,“悟”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礼文化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没有文化自信,是无法“悟”出真知灼见的。

五、结语

中国当代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足和偏差。当代茶艺存在着重技艺轻文化的现象,在茶文化宣传和推广中,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随着茶文化不断发展,尤其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在茶艺中弘扬传统文化,推广“礼”的思想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视域看茶艺与礼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弘扬礼文化的理念,探讨茶艺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分析茶艺之礼的特点,促进茶文化健康稳定地发展。

猜你喜欢
冲泡茶艺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怎么喝呢?
校园茶艺飘香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泡茶水温的讲究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袋泡茶,冲泡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