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社会实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3 22:58张丽琴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张丽琴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1)

一、引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人才培养政治认知、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为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仅要重视课堂层面的理论教学,更应从多维度社会实践中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让理论课内容变得更充实,教学效果更佳,从而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创新方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且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具有“创造性”意识。[1]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未来发展,创新是关键动力之一,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水平,是契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发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以思想道德建设与政治认知素养培养为主要目的而创建的一门综合课程体系,其理论特色比较明显,内容体系丰富,目前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与社会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于社会实践,同时其内涵检验与意义体现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

(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源于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培养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理论知识体系,对社会思潮以及个体思想价值观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中国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促使思想政治理论产生、发展与丰富的最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代思想政治理论就是源于社会实践。[2]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政治内涵体系,对社会发展产生指导作用,推动社会发展。当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正是源于不断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源头与根基。[3]任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其产生、成长,乃至不断反思完善的土壤。

(二)社会实践活动检验思想政治理论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有指导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检验并修正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其内涵,调整其方向。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环境与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当客观环境产生变化之后,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与内容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无法满足指导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与发展。欧洲社会主义革命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军事斗争方向与手段,而中国国情不一样,围绕城市展开革命斗争很容易被围剿,农村包围城市才是正确的路线,才是对马列主义中军事斗争思想政治理论的活学活用与实践检验。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正确与否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手段,也是最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发展完善的根基。

(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相对完整以后,就会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知识框架,在引导社会思潮与个人思想价值观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学习更适合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师生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时,由于缺乏实践模式与路径,而局限于理论自身,没有将理论课程建设与具体实践内容有效融合起来,使得其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教学过程容易产生一种空洞乏味的说教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实效性。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能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且切实能够从思想观念上以及人生价值观方面为个体成长提供引导与帮助。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可能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出现无法着力的情况,而且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建设与新发展。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与需求而言,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其实效性,引导其真正生根、成长与壮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趋向,导致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发展情况不甚理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开展产生一些现实困境。

(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

理论和实践本应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理论为实践提供方向与方法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应用与完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部分师生热衷于理论本身探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理论学习的意愿与动力不强。究其原因,理论教学与研究由于有现成的理论体系,在既定理论框架与范围中即可完成学习与研究,且可以适度回避一些相对尖锐的社会问题。一旦进入社会实践层面,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会遇到诸多理论难以合理解释或者难以突破的现实问题,导致出现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与研究进展缓慢或进展困难的情况。

(二)缺乏社会实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去活力

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文化的群体,他们的学习成长途径不仅要求其在校园课堂中接受知识学习,而且要积极接触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去适应社会,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4]与社会发展相比,教材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要更慢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和教材中所学习的知识需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与调整,才能够真正内化成为自身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缺乏社会实践可能会让本应该充满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的课程失去吸引力与活力,课程建设质量不高,且学生学习意愿不强。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产生更强吸引力,让教学充满活力,则有必要主动改变其缺乏社会实践的不利局面,以社会实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三)对社会实践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下降

理论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实践,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诸多价值和意义都无法落实。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价值难以落实到现实行为中,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学习,应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从而深化认知,主动学习与改进。对社会实践不重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缺乏具体应用场景,使得理论学习浮于形式,难以产生实践价值。

四、多维度社会实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路径探索中,多维度社会实践是现实路径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丰富课程学习形式,完善课程内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建设与价值发展。

(一)政治活动导向的社会实践

思政政治理论课涉及诸多思想道德教育与政治实践理论,都与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社会,政治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大部分民众对政治想象热情明显大于实际了解,甚至大学生亦是如此。真正的政治是一种认知与实践,它是对社会发展与治理工作的研究与推动。政治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高校机构组织本身就具有较为显著的政治特征,从而可以为师生提供政治活动实践机会与平台。除了学校政治活动之外,高校师生也有机会参与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进一步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实践应用。如大学生在县级政府实习中,需要通过调查与了解,探索某县级单位在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采用哪种方式展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障社会民众的利益。其中会涉及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理论、人民群众利益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政治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运用最广泛、最深刻,也是频率最高的一个社会领域,对大学师生而言,参与政治活动之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会产生深刻变化,并能够根据实践获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更多有益且实用的建议与措施。近年来,个别高校师生在互联网公众平台发布不当言论,对党和政府、中国人民造成了不良影响与伤害,甚至演变成为一些不好的政治事件,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三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三观教育。高校应以此类事件为契机,通过具体的、现实的事件引导师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探讨与建设。

(二)现实研究导向的社会实践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一个不良现象,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于重视理论本身研究,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根本来源与创新发展动力是社会实践。对部分高校师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上以经典著作学习为主,极少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践体验与检验,理论知识无法真正与实践融合,更无法实现创新发展。经典著作与理论学习固然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但是时代在发展,客观环境在变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社会实践,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品质的标准也是社会实践。[5]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虽然那时候同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路径引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抛弃了实践这一检验理论的路径,从而导致了各种路线错误,给国家和民族发展带来了痛苦甚至灾难。直到改革开放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迎来新生,迅速发展,以强盛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上伟大复兴之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视对已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部分师生能熟练说出整套思想政治理论,然而一旦进入社会实践工作中就忘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及应用,更枉谈使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工作。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脱离社会实践学习理论,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检验理论,不仅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变得生动,变得深刻,变得有生命力,其本身也是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论的践行与具体应用。当在实践中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应用、总结与反思时,即达到“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统一起来,效果更好。

(三)现实应用导向的社会实践

基于社会化实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则应重视现实应用导向的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价值的最终体现,需要通过现实应用来体现。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了丰富的“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为人民利益服务”等价值导向理论,也学习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工作方法理论,若不进入到现实应用,则很难真正产生价值。以精准扶贫为例,大学生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时,就是践行“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依靠党和人民的力量,尊重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并且从当地实际情况与扶贫对象实际情况出发,有贡献精神,最终为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目标而努力。大学生毕业后将会走向越来越多样化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领域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在具体选择与工作中,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将会产生巨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基于现实应用,鼓励大学生将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不管是扶贫,还是科研,都应保持正确的理念认知,以正确的态度去工作。当大学生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社会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时,就会更好地反馈,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完善,并且让其价值得到体现。

五、多维度社会实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路径思考

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多维度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发展路径是按照学习、参与、总结,以及反思一步步具体推进和提升的。

(一)重视学习可奠定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

学习是继承前人智慧的最有效路径。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人类文明的推动过程,具有继承性和团体性特征。所谓继承性,就是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进一步推动研究深入;所谓团体性,就是需要广泛吸取前人和当代人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基础性和团体性特征下,学习是快速成长并且能够推动研究深入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样具有此类特征,因此需要一个学习过程。若没有学习过程,对于经典理论不了解,对于前人的探索方法不知道,对于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不清楚,完全依靠自己摸索不太现实。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在学术基础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单独前行很难取得伟大成就。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行动第一步就是学习,除了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除了向老师学习,更要向不同领域的人学习;除了学习教材内容,更要广泛学习各种经典理论著作。学习是奠基的过程,更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脉络,更了解诸多前人研究者做出的探索方向,探索努力,以及所得的探索研究成果。在学习前人智慧与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理解更深,感悟更加具体且真切。

(二)加强参与可推动理论与实践应用融合

要想从社会实践角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参与是第一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缺乏参与性容易导致“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是不利的。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个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大学生学习和记住这一理论观点很容易,也很快,然而他们了解的仅仅是观点本身,在缺乏实践应用的情况下,他们对于该理论观点的内涵认知是肤浅甚至是缺失的。以大学生村官为例,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也会接触这一理论观点,然而由于缺乏参与性,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扶贫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求,部分大学生村官在遭遇扶贫问题时,更多是尝试向上级政府求助,而很少真正走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上级政府的干预与帮助属于外力,而本地人民群众的努力才是内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内因,外力有促进作用,但并非决定性作用。若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观点的内涵,则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真正找到当地发展的原生动力,改变当地贫困现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只有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大学生所学思想政治理论才能够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起来,其内涵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三)善于总结可促进理论与实践价值深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善于总结是一项重要能力。中国古人做研究强调点拨,看似简单的一点一拨,往往可以为人打开学术研究与探索的新思路,总结就是点拨的具体途径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种趋势,然而要想真正研究透,探索深,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需要学会总结。总结是对成功经验的梳理,更是对错误探索的反思,总结还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体系化梳理与思考。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内涵丰富,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实践途径等,都值得研究与探索,若不具备良好的总结能力,就很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发展,也无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探索中不断成长,就在于民族思维中有总结的能力,总结成功与错误,总结优势与不足,总结过去、现在与未来,找到正确的研究思路,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四)强调反思可切实解决问题与探索发展

反思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过程,也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中国古代强调“一日三省”,认为反省是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也强调批判性,并且要求党员应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反思中实现成长。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知识极大丰富,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完善且内容繁多,部分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学习与传承,而忽视了反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发展难以推进和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人类社会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情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以消费观念为例,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社会物质严重匮乏的社会背景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渗透不鼓励消费的内容是合适的;当中国完成工业化,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时,就应在思想政治课建设中渗透鼓励消费的观点,因为这一背景下,鼓励消费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消费带来的动力能够推动中国社会朝着更高阶段发展。反思是最好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所得的观点,通常会有一个反复思考与修正的过程。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一种反思精神,缺乏反思会导致课程建设与改革难以触及到根本问题,久而久之,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就会失去发展进化的动力。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不管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是对未来发展的探索,都可能会遭遇新的情况与挑战,而用传统的方法无法顺利解决,就需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反思理论,反思过去,最终突破与发展。[6]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理论认知,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应从实践维度出发,以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契机和平台,遵循学习—参与—总结—反思的推进路径,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