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姗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7)
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在我国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全面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全面实现之后,乡村振兴战略即将全面实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传统乡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明的重新建构和复兴将迎来新的机遇。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还包括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关键时刻,传统的民间音乐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面乡村振兴必将促进和带动传统民间音乐的新发展。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2018年2月4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下一个阶段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下一个阶段我国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战略之下我国的传统村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我国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即将正式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生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传统音乐作为流传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社会秩序构建和乡村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传统村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传统音乐与村落血脉相连,村落的变化使传统音乐有了新的功能与内涵。”[1]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之际,重新审视传统民间音乐的价值和内涵,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传统民间音乐的作用。事实上,传统的民间音乐,以及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民歌、曲艺和戏曲等文艺形式,不仅仅具有娱乐功能,还代表着礼制和教化。社会风俗的形成、社会道德的维护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和传统音乐的教化功能、礼俗功能有关系。不仅仅是对传统民间音乐的照搬和重复,更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重新改造和加工,[2]使之能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这种重新改造和加工的过程,就是传统音乐逐步发展的过程。
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时代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文化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可以用陷入“困境”来形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交往频繁,文化互相交融借鉴成为主流。在国内,社会流动加快、交通发达便利,文化传播途径多样化、便捷化,导致地域文化也开始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传统音乐开始受到了各种冲击。流行音乐的大范围普及与流行,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响应。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普及是文化多样性、艺术多元化的体现,是社会开放包容的真实反映,但是在客观上也对传统音乐造成了不小的冲击。[3]在农村的一些文艺演出场合,往往会遇到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等遭受冷遇的情况,而年轻人的手机里、商场的音响里播放的是正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流行音乐作品。甚至在一些婚丧嫁娶和庙会、社火活动等传统音乐的阵地也开始被流行音乐占领。“国人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十分有限,在长期的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大行其道的中国乐坛,中国民众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可以说几乎被压制到了最低限度。”[4]在此并不是呼吁限制流行音乐的发展,而是应该从这种局面和趋势中感受到传统音乐在传承发展中遇到了困境,亟需解决和突破。
传统音乐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出现了断层。因为传统音乐在演出市场中的收益越来越不足,老艺人因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命感及多年来的从业习惯,还固守这一方阵地,但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看到这些传统的文化样式很难赚到体面生活的收入,甚至不足以养家糊口,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就不会去选择传统音乐涉及的相关艺术门类作为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中,传统社会那种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传授技艺的方式被学校教育所取代。可是学校教育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人才的培养来说,是有缺陷的。最多的问题就在于可能把一些艺术天赋很好、但文化课水平差的孩子拒之门外。此外,艺术考试的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这就给一些急于进入大学而成绩不好的孩子可乘之机,他们尽管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音乐文化,但是走艺术考试这条道路却能够让他进入艺术院校。只是为了文凭却没有足够热爱的年轻人一毕业就会立马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艺术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演出层次、艺术水平,陷入了无法传承发展的困顿之中。
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市场化意识不高,也阻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一些基层的国有文艺团体,传统文艺工作者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要收入来自于财政,演出绩效只占很小的比例。在文艺团体转企改制以后,仍然有一部分国家补贴。所以对于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有着国家干部身份,按月发工资已经是一种长期的习惯。等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以后才发现,融入市场难,在市场上赚钱难,文艺作品适应社会的需求难。一些民营团体基本上是依靠市场化形式来运作的,但是他们为了赚钱往往牺牲艺术品位去迎合观众需求,甚至把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引入到日常演出当中,传统艺术成为日常演出的点缀。
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传统文化样式一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文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段时期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些地区并没有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结果导致易量化、易设置指标的物质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难考核、不易量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甚至一些艺术门类濒临灭绝。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这里的文化事业,不是其他什么别的文化事业,而是立足本乡乡村振兴、面向广大农民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文化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要简单克隆或者复制从前乡村民间音乐的成果,而是要在乡村振兴的新语境下,促进传统民间音乐不断发展,与新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不断促进传统民间音乐实现新发展。
中国的民间音乐,本质上还是属于民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阵专业艺术工作者到民间采风,把一些民间的音乐作品带到了艺术院校和城市的艺术舞台上。这些做法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播有积极意义,但是发展至今,许多后来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已经没有民间生活的体验,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偏差,使民间音乐作品变得越来越洋气,也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和特色。“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仅需要在专业音乐创作的领域中进行传承,也需要在民间领域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5]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发展的战略开始重点关注广大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各级政府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民间音乐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继续在提高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性、普及性方面做出努力,把民间音乐保护好、传承好,并挖掘新的民间音乐元素来充实我国的民间音乐宝库。
传统民间音乐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文化阵地。流行音乐、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这时传统民间音乐也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求新求变,通过创新发展来扩展阵地。现在有一些非遗传承人抱着非遗传承就是原汁原味的理念,对师傅教的和自己学到的艺术持一种保守的态度,不论是在曲调上还是配器上,都刻意遵守传统,认为创新发展就是大逆不道。殊不知,艺术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自己所学的艺术本来也是历代艺术家不断加工、提炼、发展的结果。[6]因此在不改变原有风格、传统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对传统的艺术进行一些改造和革新,是可以赢得市场的,不仅不会丢掉传统的文化阵地,还可能开辟出新的阵地。
传统民间音乐的没落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有关。有一些地方打着移风易俗的旗号,对传统的民俗和民间文化给予简单的禁止,在政府的一纸禁令之下传统民间音乐几乎绝迹,这就更谈不上生存和发展了。比如,在北方的许多农村,婚丧嫁娶,乃至乔迁满月等,都会请鼓乐班助兴,有的还会雇戏班子演出。这些民间文艺活动对于传承传统民间音乐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政府为了移风易俗,提倡新事新办、大事简办,把雇佣鼓乐班和戏班子都列入需要改变的旧风俗之列予以禁止。这种做法就有点矫枉过正了。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传统民间音乐包含着千百年来乡村社会在生产生活、人际往来、家庭伦理、社会建构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是延续传统道德观念和乡风民俗的重要保障。这种对传统民间音乐一禁了之的做法简单粗暴,是非常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中已经对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后传统民间音乐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不应该禁止,而且还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促进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让传统民间音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了改变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家青黄不接的现实状况,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新人、接班人。有了新生力量来从事传统民间音乐艺术,这门艺术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刻,鉴于传统民间音乐可以发挥教化功能、礼俗功能,对于乡村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法(草案)》,把传承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有组织、有秩序、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年轻的新生力量。不仅要在传统民间音乐的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倾心指导,还要在民间音乐的社会公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强化年轻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他们不仅成为传统民间音乐的接班人,还要成为支持乡村振兴、传承非遗文化的优秀人才。
脱贫攻坚之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期盼。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延续旧有的乡村发展,而且要通过国家战略的形式为乡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来的乡村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且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传统民间音乐历史上在社会秩序建构、社会道德维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的乡村振兴过程中依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相信乡村振兴能够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新时期传统民间音乐应该会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