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群喜 薛庆云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1088)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的重大任务,但是这一任务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因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将是“十四五”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武术产品市场化水平较低,其供给侧改革进度严重滞后。同时,学术界关于武术产品供给侧改革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相对“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时期武术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趋势应该仍处于“初步推进期”。基于此,研究汲取“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的成效经验,从产品角度来探讨武术产品供给侧改革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6年3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物质基础雄厚、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资金供给充裕、产业体系完备。但同时“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的出现,表现为:粗放式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有效需求乏力、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纲要》指出: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要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以特色运动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大力推广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市场供给,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2]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与其他体育项目具有同样的优势,即市场前景广阔、上升空间巨大。2016年7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发布《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有关武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加大武术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重点要培育武术产业市场,引导武术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等服务行业。[3]
根据2017年、2018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都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成正比关系的。在国民经济收入与支出持续增长情况下,进一步实现武术经济能力,发挥武术商品属性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以往武术市场发展主要以城镇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发生转变,从2017年至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可以看出,农村的市场潜力逐渐凸显,其市场总体需求呈现递增趋势。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与2007年相比,截止至2014年年底我国体育消费人数比例增长67.7%,人均消费水平增长52%,2014年全年消费总额人数百分比高额度(≥1500元/年)人数百分比已经超过10%。[4]《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指出“未来五年武术产业市场战略布局,以增加武术产品供给,提升武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大众武术消费”。[3]虽然武术社会需求呈现增长趋势,但受域外文化、外来体育项目的同化和排挤,跆拳道、柔道、瑜伽、健美操等体育运动项目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使得武术产品市场受到挤压。较之前武术市场虽有一定比例扩增,但在国民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产品市场的扩增与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相比,其所占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武术产品市场供给不成熟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供给市场主体不成熟和供给市场客体不成熟。供给市场主体不成熟原因有二:其一,我国武术产品市场化发展较晚,武术产品的市场供给一直以来以迎合体育市场需求定位供给产品,使武术产品供给主体为追求利润,没有考虑到武术产品市场的特殊性。其二,武术产品供给主体规模小、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产品单一,导致在社会转型升级时期武术产品供给主体市场反应速度慢、创新力不足、营销手段过时。供给市场客体不成熟表现为国民对武术认知度低:一方面,认为武术是可替代的,与其他体育项目之间存在相似性,忽视了武术防身、健身、养生等多元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对习武之人冠以“一介武夫”观念,旧时看家护院,今时打架斗殴,武术被认为是“不当行为”。
我国武术市场拓展一直未有明显成效,一方面除了武术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外,另一方面关键在于我国武术产品供给不足,没有形成“新消费刺激点”。首先,高质量武术产品供给不到位,武术产品与消费需求不一致。物质与精神的高度升华,追求极致、时尚、个性,且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武术产品一直得不到有效供给。就武术技术本身而言,大众需求时间自由、易学易练、层次鲜明的武术产品很少,形成“想学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学不会”的局面。其次,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目前武术用品制造业与武术服务业比例明显不对称,武术用品制造业出现重复布局,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具有重叠现象,[5]导致武术用品制造业所占比重太大,而武术服务业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所占比重随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而越来越小。
武术产品市场无效供给普遍存在,致使很多武术产品过剩,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对比。究其原因,武术产品无效供给是由市场定位不准引起,体现为价格定位不准、同质化产品和低端产品太多。价格因素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层次,根据王磊对武术运动产品价格满意度调查发现,在调查的人群中有47.03%的人认为目前武术产品的价格机制不合理。[6]由于缺乏对武术产品定价的一个准确清晰的概念和完善的定价机制,人们在没有获得武术产品价值情况下,将武术与其他体育产品对比,普遍认为武术产品定价过高。产品同质在国内较为普遍,武术用品制造业虽然没有形成如阿迪、耐克等国际品牌,但贴牌生产、偷工减料等现象屡见不鲜。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正是从供给角度出发,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旨在铲除供给不足的病根。针对武术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现象,关键要把握不同消费者、消费层次的特点,优化武术服务产品供给结构。从服务性产品的角度出发,注重武术产品服务质量是提升消费忠诚度的主要渠道;从武术技术角度出发,不仅要了解不同武术消费群体的个性和差异性需求,同时要提升武术技术产品的市场反应能力,形成“时间短、易学会、选择多、效率高”。提升武术服务产品质量要体现大众需求特点,即时间碎片化、选择多元化、效果明显化。不同消费者对相同的武术服务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特征,如上班族因久坐、缺乏运动,使胃肠负荷加重,引起的消化系统紊乱;长期伏于电脑前,颈椎长时间僵硬,缺乏运动颈椎关节无法产生起到润滑作用的黏液,引起关节炎和脊椎病。
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7]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武术用品十大品牌包括:泰山、九日山、龙泉宝剑、蒋氏刀剑、康瑞、中成王、棠溪剑业、健乐、郑氏刀剑、神武,只有龙泉宝剑、蒋氏刀剑、棠溪剑业、郑氏刀剑、神武五个品牌是专门的生产、销售武术相关用品,其他均为体育综合产品。但从整个武术产业市场的发展角度审视,武术用品市场与体育用品有一定的重叠,致使贴牌生产、偷工减料等现象横生,不利于武术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优化武术用品市场结构性布局,使武术用品专业化、大众化,严控武术用品制造业质检水平,从而提升武术用品市场供给专业化和产品高质量化。
供给侧改革的“减法”是指清除产能过剩,给企业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目前,武术产品市场普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现象,这就造成消费者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多数企业产能过剩,进而影响武术产品市场的发展。
就武术产品本身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而成的武术,不免沾染封建习性。栗胜夫等认为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沾有各色各样的消极因素,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8]在消费社会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武术商品必然影响消费者对武术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认知,面对不利发展、阻碍发展、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需予以去除。自古以来,武术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老拳师教拳与学拳者学拳之间就构成买卖关系。武术商品化早已有之,但是在传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最高境界的习武追求环境下,“拳打卧牛之地”的态势一度背离市场发展方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追求个人主义、自我主义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武术商品化需要摈弃封建习性,去其糟粕、保留精华。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背景下,要发挥武术产品本身的原动力作用,企业需要创新、行业需要立异,丰富武术产品的市场供给,提高武术产品的供给层次,是实现武术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
供给侧改革的“乘法”是指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发挥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几何式发展。
1.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不同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是内在层面,制度创新是外显层面。武术产品市场之所以存在“错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其市场机制不够灵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即内在层面,表现为经营机制混乱、竞争机制不足、发展机制不完善。很多武术技术培训和健身俱乐部借鉴体育运营模式,忽视了武术是一个项目群的特征。[9]单纯的以体育单一项目经营武术,致使武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远低于跆拳道、合气道等域外项目。由于经营机制的混乱,导致武术产品市场竞争机制不足,从而引发整个武术产品市场的发展机制不能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市场应变能力低。
2.模式创新
时代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从价值链—自媒体—区域经济—共同创造,市场发展模式一直在颠覆。例如在没有渠道帮助下企业实现线上与线下消费交易的O2O模式;利用互联网多渠道对营销站点进行推广的B2M模式,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供需关系的链接。[10]在模式上,武术产品的市场供给要形成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新元素,创新武术产品市场的商业模式。将拳师与学徒之间的关系转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将开馆授徒商业模式转换成O2O、B2M、C2B等新的商业模式。
供给侧改革的“除法”是指淘汰过剩产能,清除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除掉不适应新业态、新产品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供给侧改革战略布局武术产品市场,借助供给侧改革的“除法效应”,清除武术产品市场的拦路虎。第一,从武术市场的管理体制入手,加强武术产品市场供给的管理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强化原本弱势的武术市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突出企业主体,鼓励市场融资。第二,完善武术市场监督体系,维稳武术产品市场的供给秩序。在武术用品制造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生产监督体制,严惩市场不当竞争;在武术服务业,遵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禁止出现“付钱前”与“付钱后”两种服务态度。第三,适当拨正武术市场的发展方向,避免武术市场化发展偏离本质。在新时代,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是将其用在正途还是剑走偏锋,既需要政府发挥无形之手宏观调控,同时也需要社会共同体有形之手微观指导。
“十四五”时期借助供给侧改革战略,弥补原本不成熟市场体系,调整武术产品“供需错位”的市场结构,借助供给侧改革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解决因市场定位不准产生的武术产品市场无效供给以及因供给不匹配而引起的武术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加速武术商品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武术产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