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凯 李心浩(长春财经学院)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要求“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数字经济的步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审计人才质量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教学方面和师资配备方面。如何应对当前教学模式的缺陷、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构建国家、省级审计数据系统。近年来,政府审计机关一直在加大信息化建设,在构建综合审计信息系统的同时,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实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审计人员在熟知各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要增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升信息化审计的水平。
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审计主要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的财务会计审查业务在逐渐减少,风险控制服务、管理咨询业务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控制风险上,这些业务都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熟练的信息化审计能力。因此,社会审计组织在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风险审计的过程中,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利用信息化审计软件来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合理的风险评估、控制风险。
数字经济时代,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完善,很多企业均实现了业财一体化。此时,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无法精准核实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须依靠IT审计进行内控测试、风险控制。因此,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将目光仅放在财务审计上,还应注重对各项交易和业务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为主的监督,从ERP系统宏观把握企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进行选择、分析和审查,运用信息化审计方式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管控等工作。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工作也对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审计学属于管理学科专业、而信息技术属于工科专业,如何将二者融合,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一直是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瓶颈。在国内,很多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科学,没有突出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课程设置也有很多重复,没有突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高校对大数据审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没有将计算机审计作为主干课、核心课来讲授。已有的审计专业理论课内容不够新颖,融入大数据、信息化的内容较少,与审计实务脱节严重。另外,即使有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审计的课程,教师大多只是单纯讲授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没有将大数据审计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审计软件实操紧密结合,使得学生缺乏对大数据审计工作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内容深度、课程衔接等方面,都没有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
审计作为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从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案例教学等方面展开。然而,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诸多高校在审计虚拟仿真实验室、审计综合实训平台上建设不足。即使有高校采用了审计之星、中普审计、用友审易等审计教学软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在利用这些信息化审计软件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没有结合大数据审计的取数、分析技巧,使得学生不能了解最新的计算机审计流程。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审计实操时,大多数学生被安排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表格数据整理、凭证抽查、现场盘点、底稿归档等工作,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脱节。最后,就案例教学来说,由于教师对案例教学设计不充分,没有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案例,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由于审计专业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审计学、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课程,而高校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大多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开始上课,实务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审计实务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教学与实务知识融合讲述。因此,在讲授实务内容时,教师往往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审计专业缺乏计算机审计骨干教师,没有及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补充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冲击并转变了审计工作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传统审计思维的转变势在必行,作为审计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应该融合大数据审计思维,加强大数据审计学科建设,明确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课程体系,强化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该将计算机审计、数据库处理、大数据技术应用等课程作为审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将大数据审计技术与专业课内容深度融合,通过深化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在审计学、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理论课程中穿插计算机审计教学内容,进而缩短专业课知识与审计实务之间的差距。其次,高校应重视大数据审计学科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审计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的支持与转化,使得审计专业建设能够符合国家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要求。
为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各单位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审计仿真实训平台。首先,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应充分融合大数据审计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设计丰富、新颖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过程,锻炼学生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审计实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审计思维和审计方式。其次,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生态圈,尽量与大数据审计技术成熟、信息化审计水平较高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安排实践导师、组织顶岗培训、派送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迅速融入到大数据审计的实践环境中,通过熟悉各类型单位的审计流程、审计方法,掌握审计实操的技能,将课堂中学到的大数据审计思维应用于审计实践过程中。最后,教师应在课堂中适当融入ERP理念、加入大数据审计案例,引导学生成为分析案例、处理审计实务问题的主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处理审计实务问题的能力。
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在于复合型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专业建设的质量,影响着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于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审计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还要熟练掌握信息化审计软件的实操技能。首先,作为审计专业课的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信息化审计、大数据分析等知识,深入审计实务工作中进行锻炼和学习,更新审计思维和知识结构。其次,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审计软件的培训,安排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在了解审计实务工作变化的同时,让老师掌握最新的审计实务操作方法和技能,以便积极推进审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最后,高校应加快大数据专业教师的引进,支持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对信息化审计的研究和应用,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复合型、双师型审计教学团队。
为了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对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问题,针对问题制订了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对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输出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