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向

2021-12-03 19:16李莹闫广芬
职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李莹 闫广芬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群”,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专业群是链接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桥梁纽带”,是深化阐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基础与关键。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高职教育增值赋能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抓手,但如何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仍需要研究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生成逻辑

所谓专业群是指为提升专业对接产业、对接工作岗位的契合度,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由几个既有差别又关联紧密的专业自主组合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共同体。专业群的建设起点既是高职院校呼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诉求。

(一)回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自身资源现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片面追求“热门”专业,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1]。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产业变革的核心竞争力。新的技术革命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当前单一专业的师资、教学条件、育人模式难以适应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技术变革“倒逼”高职院校改革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为了对接现代产业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产业群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各自为战”向专业交叉融合,以集群化的专业建设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调整和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从而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更好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对接。

(二)新时代高职内涵发展的现实诉求

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使命。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历经3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就规模而言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开启内涵建设的新征程是新时代题中应有之义。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加强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整合相应专业学科的资源,拓宽高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边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综合化、特色化和技能的宽基础,推动不同知识类型的互通和转化,进而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2]。专业群建设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高职院校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人才需求,提高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能力的内涵式发展的自我驱动。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重点建成500 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国家政策文件首次提出了“专业群”的概念。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2015年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围绕经济带、产业带,集中力量办好基于当地需要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明确了专业群的建设目标。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即“双高建设”,把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建设置于同等地位[3]。经由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2019年国家首批遴选了253 个专业群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涉及面广、建设过程复杂,加上业界对专业群的研究比较薄弱,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中存在不足。

(一)专业群资源组合方式有待优化

虽然早在2006年,国家就提出建设专业群,但人们对“专业群”缺乏深刻理解,当前的“双高”建设也是先申报进行建设、然后再验收,对如何科学地组建专业群、如何优化专业群的资源配置、如何对专业群进行科学地管理和运行也都尚在摸索中。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基本上是依据产业链人才需求、岗位职业群、现有的专业资源基础三种模式进行组建,实践中存在为了建群而建群,甚至一定程度上“就地取材”进行专业拼凑,组群的专业缺乏严密的科学的论证与共识,组群后的专业之间难免“貌合神离”,甚至有的专业群因逻辑关系处理不当导致相互之间在资源匹配等方面相互牵制,不但无法形成专业群建设的预期成效反而影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另外,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整合校内外相关专业资源,聚合行业企业优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主要还是局限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组合,行业企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凸显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链提出的挑战,无论是围绕产业、围绕岗位群还是围绕资源共享建群,均应充分调研产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因为产业链环节众多,高职院校只能选取某些链环作为专业群的服务对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充分调研产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调研分析产业链链环企业岗位设置,根据人才需求规模与人才需求规格确定专业群的培养规模、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4]。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既缺少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情况、深入思考建群的专业基础和条件,更没有对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要求进行专家论证。在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情况下,又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与论证,仅学校单方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说能够发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或岗位群的作用,更不要谈人才链对接创新链,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专业群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专业群是通过专业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而构建的一种更高阶的、更系统的教学和管理层级,其本质不是一个严密的新组织,而是高于专业的人才培养共同体[5]。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指向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专业之间共生共赢、互动互促的良性关联结构,建设的难点在于专业群的资源匹配与专业之间合作共赢的机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跨专业性、课程教学等教育要素的复杂性、学校企业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制和集群运行机制,但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原二级学院的专业架构,未能打破专业之间的管理壁垒,尚未建立适合专业群管理运行的柔性的、灵活的机制。另外,专业群建设的目标之一也在于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尤其是构建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院校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对接平台与工作制度,围绕专业群建设定期开展相应的沟通衔接,落实各项工作的开展。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从专业群的组织构架、课程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协同治理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与运行机制,无论是校内纵向的管理机制还是横向校企沟通协调机制均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与完善。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推进路向

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是推进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高教育供给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立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产业链或岗位群需求,按照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科学组建专业群,整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凝聚人才培养合力,进而提高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基于人才培养导向考察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性

鉴于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专业群的组建既可以跨专业大类进行集群整合和建设,也可以“以强带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正是专业群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深度校企合作,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学习选择,让学生可以在更宽广的职业领域、多元的专业方向、更丰富的课程模块中进行选择,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围绕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供需对接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群的目的是整合资源、互促共赢、产教融合,增强发展的适应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专业群的组建进行科学地论证与设计。考察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可行性应考虑:是否基于学校发展需要、是否真正匹配区域产业需求,能否为专业建设带来新的增长点;专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基于相应的逻辑关联,资源能否共享或互补;校内外现有的专业、师资、课程、实习实训等条件对专业群建设的支撑,等等。这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需要邀请政产学研的专家集体进行论证[6]。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工程,是学校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既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侧又要观照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两个方面。专业群同时又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组织形态,专业群的内在组成决定了专业群的外在服务面向,不同的专业群有不同的建设模式,这都基于前瞻性的调研、分析与科学论证。科学组群是发挥专业群人才培养集聚效应的前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要着力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目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以整合校内外专业群建设资源为重点

专业群建设是打破原有专业组织、资源的约束和限制,改变现有的基于工作岗位的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7],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在内的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所以,整合和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

1.校内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专业群建设应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强化资源共建共享。首先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均来源于课程,高职院校要依据专业群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根据“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原则,构建“职业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课程模块,建立“公共平台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且形成“低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8]。其次是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的整合。高职院校将专业群内相近、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和项目进行集约化组织与管理,建构实习实训综合共享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集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管理与运行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获取的教学运行大数据,可为专业群的后续建设与改进提供依据与参考。

2.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专业群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组织形态,其“跨界”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校内专业与专业之间,而且还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在对校内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以及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首先,依托政府和行业企业资源,推进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以群建院”“以院建群”等建群模式,完善“政、产、学”多方协同的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专业群多方资源聚合与多元主体共建互促。其次,围绕人才培养搭建政府与行业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或中心。政行校企建立人才共育、基地共建、师资共构、信息共享的平台与中心,以项目为纽带促进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源合作与共享。保障高职院校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动态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等信息,进而对专业群进行动态调整,实时优化专业布局,使得专业群紧贴产业行业发展,增强专业群的外部适应性。

(三)创新专业群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提高专业群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激发其内生动力。

1.建立专业群组织实施工作机制。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组织体系,整合校内外不同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协同创新,构建以专业群建设负责人为统领,各专业负责人或带头人分工协作,骨干教师具体组织实施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治理委员会,开展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论证,并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基本依据,设立可量化的、可描述的专业群建设数据或指标,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群建设进行诊断和改进,确保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紧随产业人才需求。

2.建立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要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如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专业群课程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创新团队等;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制度,建立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专业群内部质量诊断和改进,促进专业群发展的可持续性[9]。

3.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发展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相关平台的大数据,定期对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定期公布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突出专业特色与服务社会功能;构建“政府+企业+学生+家长”“互联网+”多元监控反馈模式,强化社会、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监督反馈作用,完善专业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督导反馈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需度。

(四)校企共育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创新团队

专业群建设中,教师团队建设是关键。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坚实基础,是专业群发展的根本保障,组建高水平的、结构化的教师创新团队同时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任务。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养培训的力度,制定分层分类实施培训的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整体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服务行业企业能力[10]。尤其是加强对专业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拔尖人才。其次,引进高学历人才和企业工匠之师,组建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坚持校企共育,打造一批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团结高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形成专业群教师团队的数量优势和结构优势。即结合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制定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引进计划,建立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实践教学带头人,通过传、帮、带,提升学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引外培,校企共育”逐步建立与完善专业群教师团队。再次,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如,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社会服务工作量折合成教学课时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11];完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和鼓励教师更多地将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落地;实施教师工资福利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导向的绩效工资制度等等。通过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赋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是由国家顶层设计、适应产业变革需求、聚合资源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多因素所催生的,是高职院校应对产业集群链条发展的积极应对与创新,是跨界、融合、协同进行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要激发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驱力,整合与优化校内外资源,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更需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赋能。以产业链发展驱动专业群建设,以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为引领,深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