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低胆固醇,安全吃鸡蛋

2021-12-03 18:50兰政文
养生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健康人蛋黄胆固醇

◎兰政文

日常食物中,让人又爱又恨的莫过于鸡蛋了,既富含养分(蛋白质含量高达15%,相当于海参的2 倍,且蛋白质的组成与人体生理最为接近,吸收与利用率比之于牛奶、肉类或大豆等都要胜过一筹),又有保健优势(蕴含有卵磷脂、叶酸、叶黄素等多种防病成分),享有“全营养食物”与“防病最大盾牌”等誉称。然而,却因其有一定的胆固醇含量而颇受诟病,不少人尤其是老年群体总是怀揣几分担忧。该怎样全面、客观地看待呢?本文为你一一解惑。

健康人每天吃1个蛋是安全的

鸡蛋确有较高的胆固醇含量(1 个中等大小鸡蛋约含胆固醇200 毫克,全在蛋黄中),不过大多数健康人每天吃1 个还是安全的。

首先,胆固醇也是人体生理所需要的成分,且主要由肝脏制造(肝脏每天大约制造1000 毫克胆固醇,相当于5 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谓之内源性胆固醇,占了人体胆固醇总量的大部分(约70%),而用嘴吃进去的所谓“外源性胆固醇”仅占30%,是小部分。基本规律是,嘴吃入的胆固醇多则肝脏制造量就减少,嘴吃入的胆固醇少则肝脏的制造量就增大。因为人体天生就有稳定血液胆固醇的机制,以控制总量不变而保持平衡,所以吃下去的那部分胆固醇,不妨看作是给肝脏减减负吧。

其二,鸡蛋同时增加的胆固醇有两种,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乃是引起动脉硬化的祸首,又称“坏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责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代谢,如同血管的清道夫,保持血管通畅,又谓之“好胆固醇”),且增量甚微(如1个鸡蛋可使人体内的“坏胆固醇”增加约3%)。

其三,鸡蛋中除胆固醇外,还有保护血管的卵磷脂(可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叶酸(可削减诱发动脉硬化的又一有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保健成分,可以抵消胆固醇的部分坏作用,总体上就安全了。有医学研究资料为证:国内专家前些年发表的一项超过50 万人的研究显示,每天吃1 个鸡蛋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了11%,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降低了18%;另一项接近3万人的研究亦显示,健康人每天吃1 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甚至还能降低脑中风的风险。

放心了吧,对于大多数健康人而言,每天吃1 个鸡蛋不会招来高胆固醇之害,真正容易使你胆固醇升高的食物是动物内脏,如猪脑(每100 克高达2571 毫克)、猪肝、猪肾(每100 克含200~400 毫克)以及鱿鱼、贝类等,严格限制势在必行哦。

特殊人群这样吃鸡蛋

刚才说了,绝大多数健康人每天吃1 个蛋不会有问题。如果你正在做健身增肌类运动,或属青少年,或是蛋奶素食者,或是痛风患者等人群,又没有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等问题,还可以将每天的吃蛋量增至2 个。当然,如果你的健康亮起了“红灯”,有所调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血压、血脂高者 对胆固醇的调节能力较弱,所以要限制鸡蛋,建议每天吃半个或隔天吃1个,每星期不超过3 个。

胆囊炎、胆结石患者 急性发作期间应暂时停食鸡蛋,急性期后可每2~3 天吃1 个,最好采用煮、蒸等不加油脂的烹调方式。原则是将鸡蛋分散到其他食物中,少量、多次进食,既能保持营养全面,又不会刺激胆囊。

肾炎、肾病等肾功能受损者尽量少吃或暂时停食蛋类,以免增加肾脏负担而加重病情。

腹泻病人 暂时停食,让消化道休息,防止腹泻加重。

发热病人 暂时远离,因为蛋类主要含卵蛋白与卵球蛋白,属于完全蛋白质,可在人体内产生大量“额外”热量,促使体温升得更高。

给鸡蛋找个好搭档

说到这里,很可能还有一些人对鸡蛋抱有戒心,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建议采用坊间流行的“弃黄”(即只吃蛋清不吃蛋黄)做法,因为“弃黄”白白丢失了鸡蛋的营养与保健优势。

营养学家指出,蛋清中水分占了近90%,干货少;而蛋黄的含水量只有50%,干货多,如蛋白质含量高达15%(远远超过蛋清),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也基本都蕴藏在蛋黄里;另外,就脂肪而言,蛋黄含量虽有10%~15%,但并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的脂肪,既有胆固醇,也是卵磷脂(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且可预防老年痴呆,蛋黄中的含量是胆固醇的4 倍)、叶酸(每百克鸡蛋含量高达113 微克,在防止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H 型高血压尤为有益)、油酸(橄榄油中的主要成分,富含欧米茄-3 脂肪酸,有一定的护心功效)、叶黄素(视网膜黄斑区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保护眼睛不受紫外线伤害,防止眼底黄斑变性,减少患上白内障的风险)等防病养分的“富矿”。这些便是医学专家形象地将鸡蛋喻之为“防病最大盾牌”的理由,所以不要轻言放弃。

正确的解决途径有2 条:一是通过增加植物固醇和膳食纤维来降低蛋黄中胆固醇的吸收率;二是通过摄入膳食纤维、低聚糖和其他植物化学物来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胆固醇的代谢风险。具体方案就是做好搭配,举例如下。

鸡蛋+豆腐 豆腐无胆固醇,却有抑制胆固醇吸收利用的植物固醇,把豆腐和鸡蛋一起炒,既削减了鸡蛋中的胆固醇,又使整道菜口感协调、味道更好,营养健康方面完美互补。

鸡蛋+嫩豆(包括速冻甜豌豆、嫩蚕豆、嫩毛豆) 嫩豆不仅富有植物蛋白、植物固醇,还有较多的膳食纤维以及低聚糖成分,一起炒菜或做汤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固醇的氧化风险。

鸡蛋+菌类(包括口蘑、金针菇、香菇、木耳、银耳) 菌类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皂苷类物质,对降低鸡蛋中胆固醇的利用率很有帮助。

鸡蛋+豆浆 如果你喜欢吃蒸鸡蛋羹,只须用豆浆来替代清水,即变成了豆浆鸡蛋羹,既能增加蛋白质含量,又能和鸡蛋炒豆腐一样,起到降低胆固醇吸收利用率的效果。

鸡蛋+高纤维谷物(如燕麦、荞麦、鹰嘴豆、绿豆) 利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低聚糖和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尽量降低鸡蛋中胆固醇可能带来的风险。

力求做到“个性化”

说了这么多鸡蛋的好处以及规避高胆固醇风险的办法,是不是人人都该这样办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刚才说过,大多数(约70%)健康人每天吃1 个甚至2 个蛋都可行,但少数人(约30%)例外。症结在于基因有变异,与常见的携带载脂蛋白E(APOE)3 基因的人不同,这类人不幸携带了一种叫作APOE4 的载脂蛋白,使得他们对饮食中的胆固醇格外敏感,如从鸡蛋中摄取的胆固醇可导致“坏胆固醇”增加10%(相当于正常人的3 倍多,称为对鸡蛋的“超反应”),致病风险便大大提升了,谨慎为之势在必行。

怎么知道你是这30%中的一员,或者说对鸡蛋有“超反应”呢?可通过吃鸡蛋后检测血脂的办法来判断。同时,胆固醇吸收的关键酶也有个体差异。换言之,鸡蛋对你究竟是福还是祸,吃还是不吃,吃半个、1 个或2 个,要因人而异,不可盲目攀比或仿效他人,一切从你的体质情况出发,尽量做到个性化,才是万全之策。

猜你喜欢
健康人蛋黄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蛋黄
爆浆圆圆酥
最新关注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脂肪肝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检验结果的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