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叙事:全球传播视域下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向
——以《水果传》为例

2021-12-03 18:06王庆福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植入式纪录片水果

文/王庆福 王 静

在当下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中,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这种趋势可以用植入式叙事来概括,即纪录片不再局限于中国题材讲述中国故事,而是在更广阔的全球传播视域下讲述中国故事。具体来说,就是将中国故事植入到国际题材中,通过全球故事中中国的存在来彰显中国价值、传递中国声音。这种植入式叙事方式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虽然不如传统国产纪录片的中国故事那般深入完整,却更与国际接轨,因而更具普世价值,是全球视域下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向。当下学术界对植入式叙事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广告领域,纪录片植入式叙事的研究尚未开始,对于纪录片而言,植入式叙事具有哪些特征?其对于中国纪录片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又具有怎样的价值?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拟选取《水果传》作为个案加以分析。

一、叙事策略:全球故事中植入中国故事碎片

《水果传》是一部由云集将来集团制作,联合安徽卫视出品的纪录片。其在叙事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了植入式的叙事策略,即在全球故事中植入中国故事碎片。所谓全球故事是包含全球公共事件的故事,如涉及到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的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饮食文化等,这些事件经过创作者的拍摄与剪辑,转变为艺术化的“故事”,以影像叙事的方式呈现在纪录片中。全球故事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故事构成,对于纪录片这一国际化的媒介而言,属公共的题材,然而由于以往中国纪录片的选题范围大都局限于国内,造成所讲述的故事与全球故事无关,这种缺乏全球参与的故事讲述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受到本国受众的追捧,但是对于异国观众来说,则无法取得共鸣。为此,通过植入式叙事打破这一困境就成为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

《水果传》主题为“全球水果饮食文化”的公共议题。全片共六集,分别以《变身》《异族》《滋味》《旅行》《灵感》《诱惑》为单集标题,全片内容跨越15个国家、50个城市,讲述全球范围内四十余种水果的相关故事,呈现当地风土人情。其每一单集都围绕同一个叙事主题来展开讨论,作为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故事是以碎片的形式植入到整个作品之中的。例如,第一集《变身》就讲述为了更长时间保存水果的口感与风味,全球各地进行了种种探索的故事。水果涉及台湾阿里山的爱玉果、越南胡志明市的可可果、中国陕西的柿子以及日本埼玉县的青梅等。其保存或烘干、或暴晒、或研磨、或发酵,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产自哪里,人们对于水果口感与风味都有着共同的追求,正是这相同的愿景,才使得“水果”成为了全球事件。在这里,无论哪个国家的故事都是碎片,均被包含在全球故事的“拼图”之中。从中国台湾到越南胡志明市,再到中国陕西、日本埼玉县,依托于全球视域,水果“变身”的故事碎片伴随着镜头的切换,其踪迹跨越了众多国家地区,各地人怀着对水果的理解,不断探索水果转化的各种可能。这是一种放眼世界的全球故事大观。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水果故事经过纪录片的萃取与凝练,进行交流与对话,以影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观看与被观看之间,完成沟通的使命。其间,中国故事作为参与者之一出现,成为全球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变身》中为了保存水果的风味,中国陕西的柿子被做成柿饼,中国古老传统的“指尖按压法”通过细节镜头的捕捉以及中国老手艺人的制作匠心,被展示给世人,这是中国人对于水果风味的探索与贡献。与此同时,编导并未刻意让中国故事占据强势地位,而是和其他全球故事一视同仁,在这一集的整体叙事中,无论是解说词的语态措辞还是故事的植入时长,都较为均等。使得植入其中的中国故事与其他全球故事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真正做到了“淡色中国”,以退为进。此时,中国故事就不再是孤立于全球故事之外的自我讲述,而是全球故事大家庭中的一员,较之纯粹意义上的中国故事,这种混杂身份的中国故事更具有普世意义。

二、叙事内容:“我者故事”与“他者故事”的共在

“我者”即自我,“他者”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①“他者”并非固定的角色,而是一种相对概念。黑格尔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人类的意识不可能认识到自身。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让·保罗·萨特认为,“他者”是“自我”存在的前提与参照。即“他者”是“自我”的先决条件,别人注视我,我才感到自我的存在。②而拉康则是用“镜像”和“俄狄浦斯”来阐释幼年及成年时期自我对于“他者”的感知,强调“他者”对于自我意识和人格的重要影响。在纪录片中明确“他者”和“我者”故事的差异并进行合理运用至关重要:一方面,“我者故事”是基于文化内视角的纪录片讲述,且在全球传播中往往存在“自信”甚至“自负”的嫌疑,容易受到“他者”受众的拒绝和抵制;另一方面,观察“我者”在“他者”眼中的印象,明确“他者”如何看待自我,有助于自我完善以及促进更深层次的相互沟通与接纳。当下,大多数国产纪录片视角偏向单一化,内容“非此即彼”,即一部纪录片若不是讲述”我者故事”,便会是”他者故事”。那么有没有一种情况可以将“我者”和“他者”故事结合起来,起到“1+1>2”的效果?植入式叙事纪录片就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采用植入式叙事的《水果传》,并没有将故事题材的选取固化在“二选其一”的框架下,而是跳出来这种思维定式,将核心点归在“我他共在”之上。通过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国家主体不同故事“植入”的方式,营造出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在《水果传》中,这样一种“我者”故事与“他者”故事共在的理念贯穿全片。《水果传》的叙事就遵循一种“百花齐放、一视同仁”的原则进行,没有刻意突出中国的“我者”水果故事,也没有大肆宣扬国外的“他者”水果历史,而是在同一个主题下,将各个国家的水果故事与历史均置于纪录片的镜头中呈现。也正是因为中国故事与外国故事的这种“共在”、相遇、碰撞才能产生跨时空“对话”。例如,第四集《旅行》就拍摄了诸如斯里兰卡本托塔市“漂洋过海”繁衍生命的椰子,中国惠州南昆山盛产的野蕉,原产于中国、后又在新西兰生根发芽的奇异果等水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传播、异地种植的过程。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们都有着专属的“世界旅行”自我故事线,无高低之分。比起单一的“我者故事”讲述,“我者故事”与“他者故事”共在的形式使得中国故事在全球视域下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全球对话“信息流”中重要的一环。在《水果传》中,各国在水果的牵线搭桥下,形成了交接与联系。例如,第四集中通过奇异果作为中介,“中间人”岳群斐将新西兰先进的嫁接种植技术带回老家河南,使得中国与新西兰的水果商通过水果产生了交流,共议种植技术。水果既是对外展示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媒介,小小的水果背后承载的是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又如经由茶马古道被远道而来的传道士从法国带来的玫瑰蜜葡萄,在当时首次来到中国云南,使得中国人民第一次尝到了葡萄的甜美滋味,进而得到广泛种植。玫瑰蜜葡萄还可以酿成美酒转而又出口回法国。通过这种讲述,葡萄的传播便不再单向直线,而是一个循环流动的过程。而葡萄由法国发端传入,经中国栽培加工后,又带着中国味道与中国特色外输回法国的历程,则使其成为一座桥梁,联通中国与法国人民。在《水果传》中那些被选中的水果,无论是来自于中国本土的“我者”,还是来自其异邦的“他者”,都被精心编织在纪录片的影像中,和谐共在,相互对话。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全球受众则在不知不觉中就倾听了已经“植入”其中的中国声音,了解了中国故事,可谓“润物无声”般的体验。

这种“我者故事”与“他者故事”共在的叙事内容,也使得《水果传》的叙述视角发生相应改变。其叙事人不再是单纯的“我者”和“他者”分割式,而是一种超然于两者之外的“第三者”,这种处在中西方之间的第三方立场,既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间性”,也是对话理论中的”超叙事人”。③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间”是指在一个整体中存在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超越出单纯的主客体关系。《水果传》中没有绝对的主角,所有植入其中的故事碎片都是主体,都具备自身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其次对话理论认为,人的“言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立场,并且在和潜在对象的对话中,和其他的言谈一起构成一种公共的话语空间。这也正是《水果传》植入式叙事纪录片的基调:利用一个“超叙事人”的视角俯瞰彼此存在差异的“我者”故事与“他者”故事,旁观不介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水果故事共在,在纪录片中碰撞交流,尊重差异,相互传递经验,形成了一个多元且充满张力的复合体。

三、叙述结构:不同故事串联起共同的价值诉求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与精髓,纪录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种叙事艺术。其中结构就是撑起纪录片叙事必不可少的“骨骼”,通过叙事结构表达出纪录片创作者的叙事目的与意义,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使受众客观地看待纪录片内容。④在叙事结构的展开中,“我者”与“他者”故事个性与共性的平衡之道,正是植入式叙事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独特魅力所在。如果仅是各个国家的碎片故事生搬硬凑来组成杂乱无章的叙事结构的话,最终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定会欠佳。这也就涉及到了叙事结构的设置逻辑是否合理的问题。

《水果传》中的叙事结构可以拆解为两个方面探析:其一是宏观层面,指六集中的各个主题与全片宗旨的架构与联系;其二是微观层面,指每一单集中,各个国家的水果故事之间以及与单集标题的架构与联系。

《水果传》宏观叙事结构由“形态”和“精神”两个层面构成,在“形态”层面,围绕着同一个意象,即“水果”来进行叙事,下设6个互相平行的单主题,是“串珠式”的叙事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全球各地的水果故事,经过创作者的归类与划分,分别植入到属于自己各自的单集中去,其中每一个单集之间相互平行,各有专属的故事支线,由“全球水果传记”这个核心概念作为“珠线”进行弥合,共同组成了一部完整的关于水果的全球合集。在“精神”层面,用各个单集结合人的故事来展示水果的故事,呈现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水果饮食的喜爱与探索,为水果赋予人文关怀。如第一集《变身》,讲述人们为了保存长久的水果风味而使水果储存形式得到转化;第二集《异族》,讲述在水果种植与采摘过程中,受到的各种虫类的入侵;第三集《滋味》,讲述的是各个水果特殊的香气和滋味;第四集《旅行》,讲述的是水果在世界各地之间进行嫁接、迁徙种植的过程;第五集《灵感》讲述的是全球各地人类探索水果除了食用以外的其他妙用;第六集《诱惑》讲述的是水果如何利用自身的天然优势来获取人们的喜爱。这六集,全方位包含了“水果”这个核心意象的各方各面。每一集单个主题之间,也都隐藏着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愿景,即对于水果共同的喜爱与长久以来不懈的探索,是另类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再现。通过这种结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总能在这六集中的某一集里找到自己喜爱的水果,也总能在不同主题水果故事的合集中有所感同身受,认同其价值理念与诉求,形成一种跨越种族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

《水果传》的叙事结构在微观层面,是其下设的每一个单集各个不同地域水果故事之间的关联。《水果传》每一个单集,都有自己的独立标题,即核心主题。在每一个核心主题下,都植入了众多国家的水果故事作为内容填充,这些水果特点不同,但表达的主题相同。例如在第五集《灵感》中,该集主题“灵感”示意的是全球各个国家的人类如何来发掘和探索水果除了饮食之外的其他妙用。植入了来自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的香柠檬被制作成柠檬精油然后传递全球各地供人类使用的故事;中国江苏南通的柿子体内丰富的单宁酸物质被人类做成天然的“柿染”染色剂;泰国曼谷的传统果雕技艺,使得水果变成了艺术审美上品;美国旧金山的格雷琴女士将水果做成创意插画发布到网络上收获一大批国内国外粉丝;澳大利亚的游戏公司将水果作为形象主角做成网络游戏供人类休闲使用;中国北京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利用水果发电来致敬爱迪生;菲律宾那牙的菠萝成熟后,菠萝叶会被收割反复提炼做成菠萝纤维制成衣物等七个全球故事。每一个植入其中的水果故事都有着其独特的背景故事与个性,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本集的共同主题“灵感”,为了向全世界展示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挖掘水果妙用上的求知与探索,这是其共性所在,也是其“精神”所在。正是通过这种串联,让水果在触发味蕾的同时,进一步开启人们奇思妙想,让人们在了解自然、亲近自然、领略自然中体会宇宙的万千奥秘。由小小的水果折射整个自然世界,由个体折射全球整体,以小见大,体现出更为广阔更为宏大的价值诉求。

结语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观念。在今天,这样古老的观念已经演化为”后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植入式叙事所倡导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理念,植入式为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克服跨文化中折扣与隔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与思路。“植入”与“共在”是植入式叙事在纪录片叙事策略与兼容视野上的重要突破,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包容心态与开放格局。植入式叙事通过化解刻板印象、提供全球性知识与故事及挖掘价值共性与情感共鸣等策略形成与受众的互动,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是中国故事更好走向世界的全新途径。

注释:

①张剑:《他者》,《外国文学》2011年第1期。

②〔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③王庆福、张红玲:《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第9期。

④赵维良:《浅谈央视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技巧》,《新闻战线》2018第20期。

猜你喜欢
植入式纪录片水果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护理的对比研究
体内植入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