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堂,朱明
1.东昌府区中医院骨一科,山东聊城252000;2.东昌府区中医院骨二科,山东聊城252000
脊椎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主要因为外力损伤,其中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在脊椎骨折患者中占比最高[1-2]。脊椎骨折发生后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故需要为患者开展及时治疗[3-4]。目前临床中针对脊椎骨折的治疗以手术方案为主,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常用术式,可分为开放式内固定术和微创经皮内固定术,前者创伤性大,术后并发症风险高,患者住院时间长,导致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均增加。而后者属于微创手术,相较于开放式手术其创伤性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5-6]。为探究两种术式对脊椎骨折患者的疗效,该次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84例脊椎骨折患者参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脊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2~63岁,平均(42.8±2.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交通意外18例,重物砸伤14例。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43.5±2.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2例,交通意外20例,重物砸伤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得到患者或者家属同意。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患者全麻,呈俯卧位,以具体骨折位置合理选择切口位置,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沿两侧棘突对竖脊肌进行剥离,充分显露出骨折处和周围椎段,应用X线辅助确定具体骨折位置后置入椎弓根钉并妥善固定,将骨折椎段两侧受压处撑开,冲洗切口,常规置入引流管后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表面,术毕。术后常规进行抗生素给药抗感染。
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全麻后呈俯卧位,通过克氏针在伤椎上下椎的椎弓根中心处体表投影做标记,4个标点为中心,分别做纵向切口。给予X线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投影的外缘处置入穿刺针,针尖向内倾斜,角度在10~15°。经此置入椎弓根直接穿过定位针位置,应用空心丝扩张钉道,将长尾定向椎弓根钉置入钉道,根据侧位X线图像确定螺钉深度。调整U型开口方向使其方向一致,在同侧相邻切口处进行深部肌肉隧道处理,置入预弯连杆并固定,维持连杆弧度朝前,固定远端螺帽,拧紧近端螺帽,拉伸复位伤椎前后方向。术后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手术用时和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用时(h)术中出血量(mL)切口长度(cm)住院时间(d)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值P值1.06±0.36 2.41±0.28 19.184<0.05 55.48±6.58 142.75±10.26 46.402<0.05 2.06±0.43 10.35±1.62 32.054<0.05 6.41±1.25 12.38±1.47 20.051<0.05
治疗前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比较(±s)
观察组(n=42)对照组(n=42)t值P值组别66.42±3.45 66.43±3.46 1.326>0.05 76.73±3.66 76.75±3.65 0.251>0.05 15.33±2.74 15.42±2.71 0.151>0.05 6.25±2.27 6.31±2.33 0.119>0.05椎体前缘高度(mm)治疗前 治疗后Cobb’s角(°)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脊椎骨折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损伤程度严重,残疾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少数患者在骨折损伤后还会伴有神经或脏器损伤等合并伤,若病情严重还可能有意识不清或休克等表现,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伤,也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挽救其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7-8]。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良好发展,微创手术在临床多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应用中越来越广泛,经皮椎弓根内钉固定术在脊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也获得了大部分患者的认可。微创手术可以利用正位透视辅助技术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大大提升了骨折复位满意度,同时手术切口小,对患者机体创伤性轻微,患者的疼痛感也明显下降,可有效降低术中风险,缩短其术后康复时间[9-13]。可见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脊椎骨折的主要优势有切口小、术后患者手术瘢痕小,且有良好的美观度;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使其恢复更快,对椎旁肌肉和脊柱无损伤性,疼痛轻微,术后舒适度较高;手术创伤性小,不必置入引流管,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用时(1.06±0.36)h、切口长度(2.06±0.43)cm、术中出血量(55.48±6.58)mL、住院时间(6.41±1.25)d优于对照组(2.41±0.28)h、(10.35±1.62)cm、(142.75±10.26)mL、(12.38±1.47)d(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76.73±3.66)mm、Cobb’s角(6.25±2.27)°与对 照组(76.75±3.65)mm、(6.31±2.33)°相似(P>0.05),但组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治疗前,Cobb’s角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9.05%)P<0.05),提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脊椎骨折的疗效更理想。这与李晓东[14]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手术用时(59.16±04.28)min、切口长度(1.84±2.16)cm、术中出血量(20.62±4.86)mL、住院时间(5.22±2.68)d优于开放组(120.35±26.12)min、(9.35±6.62)cm、(176.39±23.65)mL、(11.02±1.83)d(P<0.05),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效果好,安全性好,恢复快,但仍有不足之处,包括进钉难度较高,切口小导致不能直接观察判断椎弓根钉的进钉深度和位置,需要辅助应用X线透视或临床经验,而X线辅助时间较长则会对医患均造成一定损伤[15-16]。此外术中辅助应用X线进行椎弓根穿刺时需确保穿刺针不可超过椎弓根的内侧缘,操作精细,难度较高;应用扩张器或预弯连杆时应保证复位对称等,需要保证术者专业性强,经验丰富。
综上所述,对脊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同时微创手术创伤小,美观度和治疗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具有较短的康复时间,这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其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