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丽娟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红色在中国代表着革命、勇气、吉祥、喜庆与美丽——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民族气息和政治特性的文化,具有印证历史、传承文明及政治教育等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又能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多层面。[1]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类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了更便利的传播途径,而正处于人生“孕节拔穗期”的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对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缺乏有效辨别能力,无法有力应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影响其自身的价值观选择。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深入分析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并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将其内容有机融入教育过程,并创新融入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生活实际,也利于红色文化发挥育人价值,同时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地方红色文化机构及大学生共同努力,其中任何一方存在短板都会造成红色文化融入得不深入、育人价值发挥得不充分,所以相关教育主体应有机结合,共同努力,探寻红色文化融入的有效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为大学生带来文化根基和信仰依据的教育,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助力其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红色文化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红色文化内涵深厚,形式丰富多样,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等都展现着红色文化的精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从文化层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可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来源、特征及深刻内涵,同时通过情景体验直观感知革命先辈在抗争战斗中坚强不屈、勇于斗争的表现,发挥伟大革命精神的熏陶作用,以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认同。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借助红色文化的深刻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成长为带有红色文化印记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从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增进大学生的“五个认同”。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且逐步平民化的时代,其对互联网技术有天然的亲近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习惯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同时也养成了较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在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等层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些特征都与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相差甚大。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推进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机融入,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极大限度满足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红色文化融入也有了更深刻的教育土壤,教育者在融入红色文化时,可选用各类新媒体作为育人载体,适应当代大学生习惯使用新媒体开展学习的特征。同时教育者还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调查和统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动态化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想动态,并以调查结果作为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发挥多样化文化的育人实效,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如今,各类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应用于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被研发使用,在此背景下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创建“互联网+红色文化”的育人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支撑和创新途径。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感知红色文化多依靠教师带领参观红色纪念馆、博物馆及观看红色书籍或红色影视作品。[4]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者可重新设计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形式,将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形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并提升其学习积极性,达到更高的育人实效。[5]如教育者可设计情景教学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及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党的一大开会场景,借助VR 眼镜带领大学生进入浙江嘉兴的游船上,真实感受一大召开时的紧迫局势,同时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努力斗争的精神,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和奋斗使命。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大学生更能深入感知红色文化,得到更为真实的体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深入,也更显著。
在互联网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新局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全面、网络话语的冲击及网络育人平台和使用安全保障的不完善等,严重阻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育人实效也无法获得应有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具备强大的科研技能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技能,在思想政治素质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囿于教育者日常科研教学工作繁重、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及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其无法充分有效引入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教育者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缺少时间和精力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严重限制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者缺乏红色文化和互联网技术的系统培训,缺乏全面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在此背景下,部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无法良好地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无法展现其自身应有的主导作用,进而影响红色文化的融入实效。
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意识形态话语及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对红色文化的传统性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理论性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也养成了接受此类信息表达的习惯,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红色文化说教性、传统性的话语存在不认同心理。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达到有效的育人价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也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较强的理论性和说教性,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话语习惯的变化;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话语表达形式较为传统,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无法创新育人话语表达形式,不利于吸引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关注。
高校虽已意识到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创建网络育人平台,但网络育人平台中普遍缺失红色文化专门板块,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部分高校也未进行本校特色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的创建,导致红色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撑,育人效果无法得到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的创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认为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只能通过教师讲解红色文化或在教育过程中播放红色影视剧等形式,新意不足导致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创建进程无法推进,相关设置也无法得到落实。此外,教育者也未充分将红色文化内容与新媒体资源进行融合,限制了红色文化育人途径的拓展,使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多元化支撑。
互联网为信息传播和学习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准入门槛低、监管机制不健全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价值和进程也会受到一定阻碍。一方面,部分高校网络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信息安全及不良思想冲击等问题日益显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是实现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部分高校还缺乏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无法从信息传播源头保障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在发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也无法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缺乏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和效果的动态化监管,导致教育者无法及时感知和评估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效果,也无法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对融入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调整,对红色文化融入进程缺乏整体把握,不利于红色文化融入的有序推进。
为有效应对上述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地方红色文化机构及大学生应共同合作,在提升教育者综合素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机制,有效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并充分展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需要教育者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有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落实红色文化的融入,同时引领红色文化育人实效的提升。首先,教育者应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养。教育者要主动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育人价值,强化自身红色文化理论修养,同时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明确红色文化融入的效用和途径。教育者还应积极探索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到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全面了解,奠定红色文化融入的内容基础。[6]其次,教育者应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能力,有效引领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教育者要持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强化科学研究,力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同时,教育者要在设计教育内容和形式时多与其他教育者共同交流,在互相帮助中提升教育能力;在红色文化融入中发挥引领作用。最后,教育者应提升自身互联网信息素质,能使用多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者要主动接受互联网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分析有利因素。同时教育者还应积极主动学习互联网信息知识和使用技能,使自己成长为能熟练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者,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红色文化融入中的运用。此外,高校还应为教育者提供相关培训,帮助教育者获得系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育人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能力,助力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有效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话语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弱化红色文化表达效力的困境,相关教育主体应共同努力,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为主要依据,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并以此促进红色文化网络化表达的优化,持续提升在网络环境中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首先,相关教育主体应充分调查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话语习惯和表达特征,以此为优化红色文化网络化话语表达奠定基础,从而在话语层面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次,相关教育主体要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以网络话语体系容纳红色文化的网络化表达。相关教育主体要共同努力,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话语设计及教学内容展示等多方面入手,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创新,使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朝着具备生机活力的网络话语方向转变,同时不断以网络话语形式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只有成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红色文化的融入进程才能更加顺利,网络化的红色文化表达话语才能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最后,相关教育主体在对红色文化进行网络化表达优化过程中,要在尊重大学生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有机融合网络话语的生动化形式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保障红色政治话语、红色文化内容在价值传播中的正确性和公信力。如教育者可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漫画体、卡通剧等形式展现,通过漫画对话及卡通动画的设计演绎,展现红色文化特有的精神,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此外,在对红色文化进行网络化话语转变的过程中,教育者还应避免出现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把握转化的正确方向与边界,坚决抵制为达到网络化多样性而扭曲红色政治话语及红色故事内涵的行为,将红色文化网络化话语表达纳入规定的范围内。[7]如此,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具备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教育中有效发挥育人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推进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需要依据网络育人平台的支撑。高校可与地方红色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在高校网站中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专区,或创建独立的红色文化育人网站,协同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一方面,高校在原有网站中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育人专区,为红色文化融入提供网络教育平台支撑。高校可在遵循整体教育安排的基础上专设红色文化专区,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及红色作品等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为大学生感知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和伟大精神提供便利途径,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的高效落实。另一方面,高校可与地方红色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创建特色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高校与地方红色文化机构合作,组建专业的网络平台建设队伍,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网络育人平台,将地方红色文化机构的线下展示内容经过数字化设计和转化,搬运至网络育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足不出户接受参观战争纪念馆及博物馆的机会,同时也方便教育者选用红色文化育人资源。[8]在育人平台中,还应蕴含红色文化特有的深厚内涵和多种内容,全面展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此外,高校还可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作为网络育人支撑,可通过设置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内容,全方位覆盖当代大学生日常网络生活的各方面,进而推进育人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互联网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为有效推进红色文化的融入,高校需健全校园网络监管机制,在保障红色文化发挥育人作用安全有效的同时,也便于动态化掌握红色文化的融入效果,为更好地发现问题、调整融入内容及形式提供依据。一方面,高校应健全校园网络监管,为红色文化融入创设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高校应组织专业人才队伍,对校园网络进行安全防控建设,确保校园网运行安全可靠。同时对网络传播的信息进行监管,从信息源头抵制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及歪曲红色文化价值、弱化红色文化影响力的信息在校园网中的传播,为红色文化发挥育人作用提供安全保障,也确保红色文化融入的正确方向。高校还应强化网络安全预防和应对机制建设,在预防各类问题发生的同时,对已经出现不良信息或安全漏洞的问题进行及时修复,为教育者提供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在强化校园安全网络监管的基础上,高校还可借助相关机制和信息技术实现对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思想变化的检测和把握,以达到过程性评价的效果。[9]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高校可借助校园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实现思政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及时感知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结果,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变化进行宏观把控,从而了解红色文化融入效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促进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