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合肥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在办学发展的各个环节,要使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政课程教学成为院校发展的常态化工作,要善于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更新思政课程教学的理念与内容,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切实提高网络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贡献力量。
高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搭建起的网络教学模式为思政课程教学带来诸多积极改变。在不受时空限制、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思政课程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边界不断拓展、师生互动得以优化,“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与延伸。
“互联网+教育”作为教学新形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打破固有课程模式,最大限度地消解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时空限制,为进一步扩大教学规模提供现实基础。就在线开放思政课程而言,清华大学刘震副教授于2014 年9 月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开创了思政课程与在线开放课程的融合之举,为我国高校开设在线思政课程提供了优秀范例。此后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加入在线开放思政课程,并上线一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武汉大学为例,2016 年9 月一次上线4 门思政课程,一天内的校外选课人数突破1.3 万;截至2019 年4 月中旬,武汉大学4 门思政课程全部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外累计选课人数突破50 万人次,众多高校师生及社会人员在“没有围墙的大学”中享受来自名校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1]
现阶段我国在线开放思政课程主要有“随堂模式”和“自主模式”两种,前者主要为在校生提供学习服务,后者为校外师生创造学习交流机会,这两种模式都以观看视频、课后作业、随堂测评、期末考试为主,也多以学期为单位推进课程学习。当前,我国“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思政教学平台为数十万人提供了新的思政学习视角与资源。[2]除了这类以高校参与为核心的专业在线课程平台以外,网络学习网站、社交软件、门户网站等网络应用也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扩大思政课程教学规模、深化思政课程影响贡献着积极力量。
网络信息技术多样化的突出优势,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使思政课程与网络的结合日益紧密,思政课程教学边界也因此日益扩大。[3]伴随师生思想更加活跃、科学技术更加先进、社会发展更加迅捷,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对新事物、新手段、新途径的应用也与日俱增,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进一步由线下向线上空间转移。高校思政课程不再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各类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通识课学习系统,甚至将课程学习、随堂作业、讨论答疑、期末测评等常规教学管理活动囊括其中,实现了完全脱离课堂教学的“纯线上”教学。
网络的应用使思政课程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类平台为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也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论坛网站、社会化问答社区等网络平台更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知识板块。大学生群体是这些网络应用的忠实用户,依托这类网络应用开展的思政课程教学能够实现传播效率的指数增长,且传播过程与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高度重叠。所以高校思政课程存在于学生的网络社交、娱乐空间,在打破传统学习与休闲界限的同时,贯通了学生的课内与课外学习空间,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开放性,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教育价值回归和教学改革视角下,建立平等交流、高效互动的师生关系成为教育发展的关注点之一。依托网络技术与资源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对优化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构建“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方面具有良好表现。网络思政教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真正实现良性互动。[4]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学习的大学生群体,深受自由、开放的网络特征影响,对展示和表达自我有更高需求,也希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关注与赞同。网络思政教学所配置的留言、转发、讨论等功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均等的教学参与机会,而且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为学生带来的紧张和焦虑。[5]与此同时,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双方享有更自由的互动交流空间,即使就信息传播与资源传递而言,也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端向学生端的单向传输,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师生分享优秀的学习内容、方法及经验,以构建更为高效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思政课程网络教学下的师生互动,师生双方在同水平交流语境下具有较为一致的互动地位与权限,这是保证推进“双主互动”的重要基础。
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双面性,在提升人们生产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引发诸多新问题。依托网络技术开展的思政课程教学,也必然在享受便利性、高效性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态中,思政课程教学权威被削弱、课程管理难度增大、课程内容深度有限、教学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愈发明显,对提升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质量形成诸多掣肘。
尽管网络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手段、途径、模式的全面创新,但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权威的削弱作用也不容忽视。
首先,差异化信息环境容易稀释思政教育话语权。网络时代海量信息迅速汇集、传播,学生群体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自由接收、转发、发布信息资讯,随时浏览当前热门或自身兴趣所在的话题新闻,碎片化浅阅读模式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主要扮演着满足猎奇心理、释放压力、娱乐消遣等角色,学生在庞杂而多变的信息环境下,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创造力减弱等消极表现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传统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遵循固定教育范式、参照系统教学内容,信息环境相对单一、严谨。在网络信息刺激下,部分学生对高校略显枯燥无趣的思政课程极易产生倦怠和抵触心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威自然受到挑战与削弱。[6]
其次,教育主体多元化引发思政课程教学远离中心化趋势。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构成了思政课程教学的整体框架和逻辑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获取思政知识的主要源头,围绕思政教师建立起来的知识及其解读权威不容置疑,教师在整个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较高话语权。然而网络环境下,学生可通过网络渠道随时获取思政信息,而且信息形式不必拘泥于文字、语言等固定形式,音频、动画、视频等信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寻常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甚至学生在知识更新、时政热点把握等方面会早于教师,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不再高度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思政课程教学的话语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进而影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课程管理始终是困扰教师推进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技术手段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已屡见不鲜。思政课程作为高校通识必修课程,往往存在师资紧缺、班额过大的弊端,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兼顾所有学生,甚至动辄上百人的教学规模对出勤点名这类教学管理活动都造成不小压力。尽管思政课程网络教学依托系统平台设置签到功能,无须占用教学时间完成出勤率考察工作,但是屏幕之后的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教师无从知晓,即使学生进入课程后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也难以察觉和管理。这种情况在完全实行慕课教学的模式下更为严重,学生在播放课程的同时玩游戏、刷视频,课程测验与考试通过网上搜索答案应付了事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管下,网络思政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而自控力与自觉性相对较低的学生群体很难做好自我管理,思政教学效果自然受到不良影响。
更为严峻的是,“课程代刷”“网课代考”现象蔓延,部分学生已完全脱离课程教学。2020 年12 月底,一则学生车祸去世后继续网课签到、交作业、做测验的国外新闻引起一片哗然,“网课代管”这一产业链也再次进入大众视线。就国内网课代管产业而言,百度搜索可找到近千万条相关结果,各类有偿刷课、代考网站充斥其间,部分购物网站也对外提供刷课代考服务。甚至许多高校的学生群体中都存在多个刷课代考微信群、QQ 群,直接向本校学生提供相关服务,这对思政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打击。在隐蔽的技术支持下,如何肃清教育之风、加强思政教学课程管理是高校与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开展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是依靠新技术、新手段对思政课程教学展开全面创新,而非教学媒介的简单更替。从当前思政课程网络教学状态来看,部分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深度不足、难以切实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教师的思政课程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知识体系层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课本理论转移到线上空间,对网络课程教学的特征、结构、模式并没有深刻认知。在网络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群体主动或被动接收社会热点新闻已不可避免,由负面舆论衍生出的消极影响正在侵蚀着学生成长发展的健康空间,然而部分思政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动向的关注不足,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学生的思想困惑得不到解答、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其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极易受到冲击。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注重爱国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等宏观方面引导,也教育学生要严于律己、讲求奉献。在浮躁、功利风气日益增强的社会现实下,我们更需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护国之情、创新奋斗之心、知行合一之思,如果只是将思政课程教学始终摆在宏观层面,无法从内容及模式方面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建立联系,无异于将思政课程育人目标束之高阁。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认为思政课程是与自身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的活动,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忽视思政课程教学。
尽管慕课、微课等思政课程模式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流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当前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模式下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从某些角度来看或将加剧思政课程教学水平差异。一方面,高校资源基础影响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效果。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网络平台、专题网站等资源的有效支撑,对于经费充足、师资卓越的高校而言,思政课程网络教学的配套建设走在前列,课程水平与教学效果也有目共睹。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普通院校而言,配套建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资源基础制约下,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目的之一的网络教学,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校际间的教学水平差距,这对共享教育改革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而言无疑具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间的教学沟通有所减弱,对优秀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交流形成制约。在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或忙于制作课件,或忙于教学平台事务处理,教学工作愈发局限于狭小的网络教学平台之内,也逐渐倾向于任课教师的个人性工作,教师间缺乏沟通、彼此独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成果与经验、借鉴优秀教学模式与思路的机会反而减少,这也对学生群体获得相对一致、公平的学习资源造成阻碍。因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质量还应着眼于校际、校内教学资源共享不足、教学交往不足带来的教学水平差异问题。
高校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实践中,高校应着眼于师资、管理、学生、资源等要素,通过师资建设提高思政话语权、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管理手段、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依靠内容更新契合学生现实需求、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凭借资源共享提升教育建设水平,推动思政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也对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话语权威形成积极影响,因而师资建设是高校提升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首先,教师要具备多元角色意识。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传递知识、传播理论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重点,教师要将设计教学活动、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成长、加强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任务作为岗位工作的重点,要在网络信息时代与时俱进,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手段改变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也要倡导平等自由,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需求。通过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其次,教师要努力提升教学能力。网络思政课程教学高度依赖网络信息技术,教师需熟练操作网络教学设备,能综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各项功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外在形式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抵触情绪,使思政课程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为实现思政课程教师从理念到能力的全面提升,高校要为教师提供高效、便捷的持续性学习机会,通过教育改革动员大会、教学管理交流研讨、信息化教学培训等活动,切实提升思政课程教师的职业素养,帮助教师获得主导思政教学过程、掌握思政教育话语、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机会与能力,进而为提高网络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夯实基础。[7]
良好的教学管理对整肃教风学风具有明显作用,能在科学理性的框架约束下规范师生行为,所以高校提升网络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应立足教育发展现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网络思政课程教学通常依托成熟的网络应用平台,教师可采用系统打卡方式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签到,以保证思政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勤率;也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评价功能,对学生日常作业、阶段测评、结课考试情况予以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政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以保证自身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现实需求,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服务。比如为应对网课代刷、代考问题,教师可通过“微信”“QQ”“钉钉”等社交及办公软件组建思政学习群组,在群组内组织以音频、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小组讨论、课程答疑等活动,鼓励学生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在保证思政课程网络教学多样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与休闲的界限,督促学生回归健康生活、回归思政课堂。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在各类学习群组中的实际表现判定其学习状态,并将判定结果纳入课程成绩体系,使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更具时效性和约束性,以保证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能真正落到实处。[8]
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模式要因循守旧、教学内容可一成不变。高校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要将提升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与现实需求。
首先,教师要将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纳入日常教学工作。社会热点问题彰显世间百态、关乎国情民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成就与短板,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发展状态与现实需求,教师在网络思政课程教学中主动与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是关注学生思想动向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与责任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所以思政教师要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升思政课程的温度。[9]
其次,教师要以敏感话题引导学生认知。大到国际政治局势、国家政治生态,小到社会微观百态、学生情感交际,敏感话题无处不在且令人好奇。思政课程教师要直面挑战、勇于担责,采用不回避、不隐瞒的态度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国际社会局势、国家交往基础,充分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理性处理自身的人际交往、恋爱情感问题。
总之,思政课程教师要以敏感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思维、坚定理想信念,以此拓展思政课程网络教学深度。
为解决地区间、校际间的资源差异问题,推进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势在必行。在实践中,以区域为单位,各高校按照自身实力抽调师资、分摊成本,共同参与思政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同时有效防止各高校因争相建设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带来的低水平重建问题,从而实现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应向所有参与建设的相关院校免费开放教学资源,优势院校也应向基础差、能力弱的院校提供更多服务与帮助,比如共享优质课程、自由浏览和下载特色思政课程资源、联动开展教学测评与实践活动等,使共享从教学资源层面延伸至教育实践和教学管理等层面,使广大师生真正从思政课程网络教学中获得成长与进步。[10]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扩大思政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共享范围,高校可将网络集体备课纳入网络教学之中。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人际交流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能为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提供支撑,跨校区、跨地域的集体备课会议成为可能。[11]积极整合网络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来达到教育目的。[12]高校与教师应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格局,跳出校内思政课程教学的既定框架,致力于构建联系更加紧密、辐射范围更加广泛的思政课程网络教学共同体,依托网络会议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研讨和分享交流,为不同院校及教师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开辟新路径。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高校与思政课程教师迎来了教学优化的新契机、新手段、新路径,也面临着网络环境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高校在思政课程网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在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技术性管理和资源共享为依托,进一步延伸思政课程教学的价值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