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华 侯国强 柏秀元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2019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双高计划”背景下开展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大师名师为引领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建设目标,也是教师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着教材与教法改革的质量,同时为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也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力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数量增长的需求。2018年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指出:“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8∶1”。随着各高职院校不断增设新专业和国家“百万扩招”计划的深入推进,有限的教师资源与数量日益增长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和挑战。大部分高职院校一方面招聘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但由于受兼职教师在学校授课时间与单位工作时间可能出现冲突等因素影响,课程时间安排没有实现最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安排实验实训人员承担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但时间上容易与实训室运行和安全管理工作产生冲突,导致顾此失彼。“缺人”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教师数量不足往往导致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等几个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方面出现了两个极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过于大龄化,教师平均年龄大于50岁,缺乏新生力量进行有效补充;与此相反,另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专任教师多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有限,中坚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学历结构方面,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引进高校毕业生时,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但新进教师学历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由于薪资待遇、科研环境、上升空间、发展潜力等方面与心理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人才引进比较困难,而老教师普遍学历不高,高学历教师数量不足。[1]职称结构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的现象,导致学校缺乏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结构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各专业现有专任教师所学专业过于集中在单一学科领域,教师对于专业群前沿学科技术不熟悉、不了解、不精通。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必须既要能够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又要能够带领学生动手实践,为学生传授实践技能。随着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距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仍有较大的差距,更不符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标准。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只是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其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有待提高,同时缺乏企业相关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2]此外,企业兼职教师虽然专业技术能力强,但是教育教学能力不足。[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人才培养,师资先行。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既是高质量实施“双高计划”建设需要,也是“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要遵循高职院校教师成长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4]以培养“会教学、懂技术、能科研”的“双师型”教师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技艺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引进和培育体系建设,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积极争取人社和财政部门政策支持,合理增加招聘职数,统筹做好资金安排,完善和优化人才引进、业绩考核、职称晋升等配套制度,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实施“人才引进双高计划”(即重点引进高学历和高技能水平教师)。对于高学历人才,高职院校要完善薪资待遇、安置保障、职称定级、科研支持等方面优待制度,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这一职业岗位对于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人员的吸引力。对于具备特殊技能和专业(专业群)紧缺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全国(或省市)技术能手,放宽对其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和年龄的限制;建立和完善现有学历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以及企业内部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三者间成果互认机制,对他们在行业企业内部全国级别的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果与全国(或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行指委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成果同等对待;除提高薪资待遇外,结合其技能特长和自身特点在考核评价、职称定级、建立大师工作室等方面给予支持,最终确保能够“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高职院校要坚持教师培养培育全覆盖:覆盖新进教师与现有教师,覆盖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同时学校根据不同身份和类型的教师特点,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对于新进高学历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其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技巧和信息化教学等培训;对于新进高学历教师和校内现有教师,严格落实下企业实践制度,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和提高高学历人才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和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将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攻关课题,并将技术经验和成果转化为专利。
所谓合理或优化的结构,是指应有的成分不可缺少,且各成分间的比例关系适当。[5]“双高计划”背景下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要扩大招聘对象范围和岗位职数来保证教师团队规模,又要注重调整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各高职院校要针对现有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做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把扩大招聘作为弥补教师数量不足的直接手段和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高职院校尤其是入选“双高计划”的学校,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结合“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和目标,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和适合不同类型教师个人发展的评聘条件,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职数,畅通职称晋升渠道。学校要突出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成效的认定,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创新在职称评审中的比重。学校要提高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力量等师资力量的比例,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形成“高端人才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跟进,兼职教师补充”的梯队结构。教学实施中,学校要根据模块化教学需要,打破传统专业教研室编制,根据教师身份类型、专业背景和技能特长组建结构化教学小组。教师之间取长补短,集聚集体智慧,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教师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6]
对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而言,数量充足是基础,结构合理是要求,质量过硬是目标。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既要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又要促进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7]
高职院校建立合理的校内专任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教师量身设计职业生涯成长规划,同时构建全新的师资力量培养机制,制定师资培养培训年度计划、培训质量考核体系以及年度终审制度,增强师资队伍培训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共建师资队伍培养平台,提供多种途径为专任教师创造实践机会。学校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对校内专任教师培训,着力提升其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促使现有师资队伍尽快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转变。教师要掌握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并将行业中的最新成果带到教学中,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技术技能革新与攻关。学校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吸引企业建设校内实训和科研基地,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开发,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以研促教、以产促教,提高教师科研创新水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把各类大赛作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益平台,以赛促教,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重视教师参赛收获与成长,同时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专任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能力。
高职院校要提高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够高,同时兼职教师层次有待提升。[8]“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一流兼职教师队伍,要求各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是在短时间内解决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熟、素养不高的重要途径,要将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产教结合的高度。为解决由于待遇低而导致兼职教师招聘难、管理更难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多举并措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建立兼职教师淘汰和奖励制度。兼职教师待遇不仅要与其工作单位职务、职业技能等级、荣誉称号等挂钩,同时要随其聘任年限逐年递增。对于有长期聘任意向的优秀企业兼职教师,学校可以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对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支持其成立大师工作室。学校对尽职尽责、表现突出、学生评教优秀和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作出特别贡献的兼职教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提升兼职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学工作的认识由一个职业上升至一份事业,最终将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成职业教育的“专职队”。
2019年8月,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年12月学校成功入选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团队依托汽车专业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校企行多方加强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培养。学院制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以“铸造师魂、培训师能、考评师德”为根本,实施团队教师引育计划,扩大创新团队规模和质量;实施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计划,提升团队校企互培能力;实施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计划,优化教学策略,保障教学效果;实施企业实践计划,持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实施“双创”能力行动计划,推进科研成果向实体转化。
学院坚持内引外培,组建结构化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后,学院迅速厘清各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缺口和师资结构现状,深入分析现有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根据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目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建设需要,制定各专业师资引进和培育计划,分专业、分批次、分层次扩充和优化师资队伍。学院积极争取学校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大对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加快缩小专任教师数量缺口;结合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潜质、个人意愿,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和指导大赛、下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科研创新等不同领域的骨干教师;依托汽车技术应用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借助天津市科技特派员项目,加大科研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稳步培养各学科带头人;以林肯(中国)、长安福特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依据“校企协同、师技共融”的原则,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打造结构化高水平教师教学团队。团队由具有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专业带头人领衔,形成学习、研究共同体。自教师教学团队组建以来,学院已引进1名全国技术能手,并培养了2名全国技术能手,团队实力明显提升。
根据“1+X”证书培训与考核需要,学院开展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师与考评员培训,对校企师资进行集中培训和认证。学院与培训评价组织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聚焦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领域15大模块,分层次、分阶段培养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师和考评员,实现团队教师全覆盖。学院促进团队教师熟悉证书标准体系,掌握各等级不同模块证书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把握证书培训考核的核心内容、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的授课技巧与现场感染力提升技巧、培训组织实施规范等。学院以汽车维修专业国家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为平台,依托校企合作技术培训中心,根据能力层级,设定培养目标,制定校内专任教师培养计划,提高专任教师实践和培训能力。
学院针对课程模块化教学需要和学生差异化特点,持续开展教师模块化教学过程系统设计培训。选聘行业名师担任产业导师,教学名师担任教学导师,校企双导师对团队教师进行“二对一”分层分类指导,确保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培训对象明确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行业名师、教学名师指导下,团队教师针对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模块化课程重新“解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绘制“知识和技能导图”,编制工单,开展“一引二导”(任务引领、工单引导、问题导向)教学组织方法培训。根据课程特点,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全面推进课堂革命。教师团队协作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让整个团队人员目标明确化、工作层次化、任务分工化,使每位教师都可吸取整个团队的教学优点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也能使教师在团队的合作监督下增加教学动力,主动进行自我完善。
新入职教师参加林肯(中国)、长安福特、北汽新能源等校企合作技术培训中心技能培训,由企业培训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以提高团队新入职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随着企业车型和技术更新,学院对已取得企业培训师资格的校内教师进行再培训,使教师持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此外,学院支持团队教师下企业实践、挂职锻炼或担任“访问工程师”,制订校企互通互认教师和技术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实施校企双向流动“双积分”制度。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在校企互通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涉及工艺革新、效率提升、流程改进、管理改善、成本降低、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技能比武、申请专利、指导学徒等各个方面,均可被认定相应积分,积分在各自单位作为绩效认定。
学院加强团队教师“双创”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以项目研发为导向,强化创新团队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团队教师参加第170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培训,培养教师全面掌握项目选题与申报、论文写作与发表、专利申报与成果转化等技巧。
学院依托汽车技术应用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借助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鼓励和扶持团队教师积极引进横向课题,服务京津冀地区汽车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科研工作需要,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新四化”趋势,进行产学研用项目的设计与研发,围绕“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方向,密切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行业高端汽车企业合作,选派骨干教师驻企业参与科研开发,安排教师入企学习。学院注重团队教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意识培养,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借助科研服务机构,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各高职院校要深入分析现有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团队结构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四有”教师为标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坚持“三个并举”,尽快弥补数量缺口、调整结构失衡、补齐素质短板,从而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和师德高尚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