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三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2021-12-03 12:35郑艳丽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传统

郑艳丽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 临汾 041051)

当今社会呈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交织频繁的局面,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同时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各种思潮、文化的辨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就是强调通过充实课程的思政内容和方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价值引领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实践课以及其他教育活动中,从而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趋向,是高校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和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力量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是“课程思政”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2]

三晋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先义后利的诚信之道、仁爱孝悌的思想理念、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廉洁奉献的法治思维等,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智慧。在内容和功能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同时也是地方高校挖掘、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用创新的视角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教育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与传承的结合,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3]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现状

作为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的青年一代,青年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的交锋阵地,多元文化构筑的多元文化体系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4]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和价值取向趋于个人化、功利化的现象,在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淡化和对民族文化信仰的疏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5]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但目前高校思想教育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以抽象理论的教学和思想的灌输为主,文化性相对薄弱,亲和力不够,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和肤浅,对其内涵了解不全面或深度不足,缺乏主动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6]同时存在校园传播力度较弱,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较少,缺乏教育实践育人平台等问题,因此造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文化传承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机。而思政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普遍重视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存在潜在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传播。而对具体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更是鲜有涉及,即便涉及也多内容浅显,教育意义不够深刻,造成大学生对关于家乡的地域知识认知匮乏,缺乏相应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难以将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也是地方持续发展的重大损失。

二、三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摇篮。而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三晋大地,自古便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上古时代尧、舜、禹在此建业,春秋晋武文王在此兴晋称霸,明清晋商驰骋欧亚、融通天下。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博大精深的法治文化、名传千古的忠义文化、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经过历史的实践与检验积淀而成忠信仁孝、包容共享、务实求新、勤俭自律等优秀精神元素,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对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等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也使山西成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地区之一。

三晋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文化,给三晋儿女以精神引领、慰藉,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借鉴和依托的力量源泉,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着重选择三晋文化中与教育结合、时代发展较为紧密的内容,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不仅可以充实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加强思政工作的本土化、立体化格局,而且可以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形式,让“课程思政”更接地气,以更加鲜活的形态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互动性,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

在地方高校特别是山西高校,遵循科学的育人规律,挖掘其三晋文化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整合切入,彰显亮点,循序渐进地展开地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有效增强青年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认真履行好传承和创新优秀地域文化这一根本职能和重要使命。

三、三晋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凝聚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植根于民族血脉,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三晋儿女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汉代著名将领霍去病先后六次出击匈奴抵御外敌侵略,“匈奴不灭,无以为家”。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强秦几十年未敢图弱赵。更有薪火相传千年不衰的裴氏一族,将相接武,冠裳不绝。将家族文化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这种以国为家的爱国精神绵延了几千年。进入现代,在三晋这方热土,无数仁人志士凝聚而成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山西实践的生动体现。[7]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坚毅品格,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高校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坚定民族信仰、激发爱国情怀的鲜活而真实的资源素材。

(二)锤炼高尚品德,完善自我人格

三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勤以立志、俭以养德”,人才辈出的山西儿女,演绎了廉洁奉献的优秀品质。唐代名相狄仁杰、裴度,明代重臣于成龙等,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一身系天下安危数十年;而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蜀汉名将关羽,以其忠孝仁义、神勇武威的精神传承千年,如今已然成为民族精神和道德楷模,成为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基石;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三晋大地上,二十四孝之虞舜孝感动天,介子推忠君孝母、守志绵山的忠孝文化,更是代代传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标识。三晋文化所承载的这些中华民族丰厚的道德价值资源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年学生升华思想境界、养成浩然正气,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

(三)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力量

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是引领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中孕育出的革新图强、融会贯通、兼包并容的优秀特质,诚信、忠义、德孝的精神内涵,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针对自身实际,可以借鉴和吸收三晋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和道德素质,加强意志与信念教育。[8]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精神意志内蕴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激励青年学生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和“人定胜天”的气概,与新时代同行,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用中国梦凝聚自己精彩的人生。

(四)加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0]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贯穿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三晋优秀传统文化,诸如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勇于变革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的诚信务实等等,都渗透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彰显着文化自信的力量,加强对大学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领略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当代价值,同时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相互尊重借鉴,求同存异。[11]在探究验证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从而推动自我更好地实现社会担当。

四、实现三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路径

(一)掌握育人主动权,将三晋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三晋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并且不断吸收与发展,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承载着思想政治育人的时代功能。[12]积极探索三晋文化向课程转化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加强三晋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充分挖掘三晋文化中的“诚信”“忠孝”“廉政”“爱国”等这些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同时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以教学内容的创新为着力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联系,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真正融为一体,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让每门课程都可以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13]其次,基于地域资源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为依托,开发三晋文化专题系列校本课程。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共鸣,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优秀的三晋文化。最后,健全教师队伍,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切实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自觉担当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三晋文化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二)在实践教学中触摸、体验三晋文化

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精准把握三晋文化与大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以拓展实践能力为导向建立践行体系。首先,应设立大学生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可与档案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管理等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大学生学习三晋文化的第二课堂,开展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民俗习惯等的研究。如以山西博物院为实践基地,通过对远古文明、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明清晋商、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等系列历史文化、艺术专题的展示,以“晋魂”为主题,呈现给学生一幅三晋文化的全景图。另外遍布全省的古建筑,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触摸文物,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实践平台。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文化遗产,从多个角度感知三晋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脉络和文明底蕴,切实培育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其次,高校可以充分整合学校和当地社会资源,打造以剪纸、国学、书法、茶艺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的实践工作坊,创建学生社团,吸引学生加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三晋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从而提高三晋文化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最后,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文艺类活动、志愿服务类活动、辩论、创新大赛等主题鲜明、参与面广、载体多样化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在知行合一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收获真正的成长。

(三)培育校园文化,实现“以文化人”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以三晋文化为底蕴,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将三晋优秀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校园资源进行常态化、持续性地传播三晋文化,如举办三晋文化系列展览、礼俗文化节、文化讲座,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专题报告会、征文比赛、传统礼仪研修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及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的习得,将三晋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高校也要在办学理念、校规校训中融入三晋文化的精髓,多渠道扩大三晋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师生对文化情感的认同,并外化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强化三晋文化的网络育人功能

信息化时代给三晋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与惊喜,也为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在三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发挥出网络媒体的平台优势、传播优势、覆盖优势,合力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号召力。首先,要加强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网络思政教育专题网站,网站的建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注重强化对大学生的服务功能。其次,可考虑建设三晋文化资源库,通过整合呈现文物古迹、国学经典、非遗传承等不同内容区块,设置专题链接,打造三晋文化开放式传播平台,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和差异化的教育方式,营造积极学习和弘扬三晋文化的优质环境,加强大学生对三晋大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等的认知。最后,要重视网络传媒手段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信息传播即时、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以良性互动提升平台影响力,更好地满足学生教育、生活、娱乐等多维度需求,吸引大学生的持续关注与参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三晋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做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启发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五、结语

三晋文化博大精深,在千年的文化脉搏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库,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对三晋文化的教育功能进行充分挖掘,开拓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为全国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地域特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