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与实施方略
——以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为例

2021-12-03 12:35李辉政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证书技能

李辉政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2019年4月,教育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提出:“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述两个文件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建筑行业实施证书制度已有很长一段时间:1994年9月,由建设部和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注册建筑师制度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1994〕第598号),决定在我国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2002年3月,由建设部与劳动部联合发出《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人教〔2002〕73号),规定所有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换发《职业资格证书》。[2]建筑行业实施的“执业资格注册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当前多部委联合推出的“1+X证书”关联耦合、异曲同工。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建设质量关系到培养对象的专业水平和岗位技能,也关系到本行业“1+X证书”的实施和推广,因此,加强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建设研究极为必要。

一、职业教育推行“1+X证书”制度的主要意义与现实需求

“1+X证书”是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等级证书的融合。推行“1+X证书”制度,旨在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土建行业是密集型用工行业之一,是“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土建行业实施“1+X证书”制度对促进职业教育实施“分类培养”、推动“学分银行”平台建设和“三教”改革、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一)促进职业教育“分类培养”的推广与实施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简称“行动方案”)提出:“2019年至2021年,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3]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决策部署有序实施,国家多措并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水平和岗位技能。由于职业教育培养对象规模庞大,水平参差不齐,采取过去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以土建行业为例,培养对象中有的对接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等技术和管理岗位,也有的对接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等技能操作岗位,学习深度和侧重点有所差异,只有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到学历教育之中,在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一项或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行“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融合发展模式,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推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建设与完善

“1+X证书”制度的本质是“课证融合”,是指课程设置对接职业考证,教学内容吻合考证大纲。学生有效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即可参加行业统一组织的专业技能测试,测试合格者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允许从事相应技能作业。“1+X证书”将常态化教学与岗位技能对接,提升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避免重复教育,国家推出了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推行“1+X证书”制度离不开“学分银行”,“学分银行”与“1+X证书”关联耦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向。[4]以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为例,取得学历证书意味着已经修完了本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在“学分银行”平台上有成绩记录,可查询,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通过“学分互认”和“学分转换”,免去重复学习内容,也促进“学历认证”与“资格认证”的相互衔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平台已经搭建,“1+X证书”制度正处于试点阶段,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评价标准。各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三)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中推广实施,对“三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拓展知识面,对接岗位标准,深化岗位技能,实现培养对象与产业工人的适时转换。这一方面要提升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培养对象的岗位技能,那么在教师、教材和教法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首先,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与时俱进。其次,教材内容对接行业标准,需要适时更新,保证新知识的及时传递,避免误导。第三,为了更好地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传授模式,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土建行业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日新月异,规范标准也是经常修订,因此,教师的知识储备、教材的内容更新、教法的模式创新必须与时俱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三教”的创新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融合,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赢的成果。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企业是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的主要归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企业最具评价权。过去,学校只管人才培养,至于人才是否适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并没有做过多的研究;而企业只管人才就业,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并不关心,因此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1+X证书”制度的推广实施,将学校和行业企业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契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二次培训的成本,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场地优势和技术优势,有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效性,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二、“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

“1+X证书”框架体系是引领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1+X证书”框架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在“1+X证书”框架下,应厘清核心课程建设逻辑,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探索有效建设路径,解决“1+X证书”制度推广实施过程中有关核心课程建设的系列问题。

(一)梳理课程体系,界定专业核心课程

“1+X证书”资历框架建设,首要任务是划分专业、梳理专业课程体系、界定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建设是“1+X证书”资历框架建设的基本元素。例如,高职土建类专业属于宽口径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涉及到路桥、隧道、港航与房屋建筑行业,岗位方向对接项目设计、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和监理管理,课程开设数量多、内容繁杂,但所有岗位都离不开建筑结构课程。建筑结构融合了建筑理论与实践,在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构建起了专业知识空间体系,在专业就业中举足轻重,成为把控岗位技能的核心。

(二)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应对接主要就业方向,课程内容选择应对接主要岗位技能,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服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现“1+X证书”的根本宗旨。高职土建专业全日制教育以培养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对接土建类专业技术员和施工管理员。建筑结构课程是解决土建筑专业中结构受力分析、配筋计算、工程图识读的核心课程,是专业能力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与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课程等专业主干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涵盖复杂的专业理论,还要融合职业资格证书“X”所包含的多项岗位技能考核内容。

(三)厘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路径

1.构建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接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精选课程种类,引入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内容,契合行业发展趋势,遵循教育规律和知识的关联性,科学安排课程开设顺序。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包涵建筑和结构两大部分:建筑部分主要是项目的平面布局、开间进深、立面造型和装饰构造等,应优先开设。结构部分从力学、结构到施工,涉及的知识容量庞大,关联性强,衔接复杂。应从专业的特点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围绕建筑结构这一核心课程,在教学顺序、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上进行客观、科学地安排,循序渐进,避免重复及前后说法不一的情况。

2.精简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急需提高,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进行精选,在教学模式的使用上应进行创新。建筑结构课程包含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等,内容多、涉及面广,难易程度相差悬殊,在内容编排上依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和作业流向,科学、恰当地取舍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模式上突出实践教学,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情景项目,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完善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建筑结构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3.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和推广不是职业院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必须有企业的高度参与和校企的深度合作。高职土建类专业以培养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目标,工程识图、测量和现场管理是主要岗位技能和工作要务。建筑结构课程是工程图识读和结构施工管理的核心课程,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没有哪一个项目能在现场展示所有结构形式和工序施工过程,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区域产教基地,搭建合作共享平台,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模拟现实工程,浓缩各结构构件,呈现复杂的构造环节,全面展示各种结构形式、各个构件的施工场景,规避了出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有利于校企人才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在校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课程实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问题与诉求

(一)“1”与“X”的衔接部署问题

《试点方案》提出:“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原本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一贯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在2002年正式实施的,其作为“学历教育”之后步入岗位作业之前的再学习,即为“上岗证”,只是没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建筑行业曾设置了如施工员、测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岗位,也设置了如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抹灰工等技能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如今实施“1+X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有效衔接,借助学分银行平台将固定学制变为弹性学制,结合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分类培养,又新增多项职业资格证书。据报导:截至2020年11月25日,辽宁省共有145所试点院校开展试点项目1036项,参加学生数达129689人,涵盖所有92个证书领域。[5]如此大规模的培养,这个“X”的设置是否科学,与原来的证书能否有效衔接,会不会流于形式而疏于管理,如何保证“1+X证书”制度的实际成效?

(二)“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

据报导:2019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任教师超过135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超过48万人,占比达35%:中职专任教师超过84万,“双师型”教师占比达32%;高职专任教师超过51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0%。[6]为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过低问题,“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7]“职教20条”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来源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提升奠定了政策基础。由于行业不同和各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有所不同。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开始,土建行业逐步实施注册师管理制。高职土建类专业全日制教育也以培养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对象则以考取执业资格证书为职业奋斗目标,所以“双师型”教师就不能局限于技师,更应该为执业资格注册师。依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件的规定,在职高校教师不具备注册师参考和注册资格。由于相关部门缺乏有效衔接,以专职教师身份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路径行不通。在企业工作期间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薪资待遇远远高于教师,入职高校还得将执业资格注销,因此,很少有青年注册师到高校工作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只是培养技师,不具备颁发执业证书的资格,那么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从何而来?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实际性合作问题

“X证书”的实施和推广必须以国家或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文件为依据,并契合行业企业的需求。“1+X证书”框架体系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与校企实际性合作:教材编写需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教育基地建设需要企业的资源和设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与评价需要行业企业参与,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切实评价权。“职教20条”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8]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也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拔得头筹主动联姻对口企业,但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主体责任不强,虽然得到了部分政府补贴,但在合作过程中还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难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肯为企业服务。如何才能激发企业的主体责任,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方略

“1+X证书”框架体系下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建设,应以“职教20条”为引领,在“1+X证书”框架体系下,探索课程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重点解决“谁来建”“建什么”“怎么建”等一系列问题。

(一)重视专业特点,明确课程建设主体,解决“谁来建”

1.构建专业技术团队,实施课程负责人责任制

“1+X证书”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直接体现在“X”证书培养内容的更新上,需要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成为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并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将最新的知识和成果传递给学生,这不是教师单独所能完成的,需要有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课程建设团队,需要行业企业的鼎力配合。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专业课。授课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应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建筑结构课程联系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方面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对接建筑结构抗震和土建专业“1+X证书”,团队负责人应为拥有高级职称和执业资格证书的专家学者担任,参与人员应各有所长,或在院校或在企业从事土木建筑专业技术工作,应在学术理论或实践技能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2.促进人才流动,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路径

“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9]“行动方案”提出“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10]政策导向很明确,旨在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2020年7月,《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提出:“2021年起,从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和具备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两个渠道招聘专业课教师。支持职业院校按规定聘用在技能大赛中获优异成绩的技术能手担任专业教师。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11]由于土木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为行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而非产业工人,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待遇往往高于同职称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员工可以报名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证考试,教师则不具备报考条件。如果企业员工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而成为注册师,待遇还将大幅提升。因此,从高校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术人才一般不会到职业院校工作,到职业院校工作的一般是不具备执业资格的,来到院校后又不允许报考,这导致“双师型”教师来源非常有限。为了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路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有效衔接,创新管理办法,允许职业院校教师以合作企业员工身份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路径,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二)梳理建设内容,丰富建设内涵,解决“建什么”

1.依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文件,其契合行业的发展变化,对接市场的需求,宏观上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基本框架确定的情况下制定具体课程建设规划,对课程的建设团队、建设思路、建设内容、预期目标、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再实施具体课程建设。高职土建筑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的知识容量大,彼此关联性不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对接“1+X证书”培养模式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并适时更新和修订。

2.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建设内涵

“职教20条”提出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12]教学内容的选定应依据教材,教材建设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为依据,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作为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标准。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材内容的确定应以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就业流向为依据,对接建设项目现场技术与管理岗位,主要解决工程项目施工图识读、荷载传递路径、构件内力分布规律及结构配筋的一般方法。在教材内容选取和编排顺序上应围绕工程图识读这一核心,对照规范与图集,科学取舍课程的相关内容,然后设计习题、编写案例,收集现场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课程建设资源。

3.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法,科学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运用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建筑结构课程在线开放的开发与应用,弥补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第一,发展在线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归纳提炼出该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技能点,围绕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设置微课,制作视频,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播放,把生硬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工艺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加强工程案例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针对教学内容,恰当加入工程案例,增强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激发学习兴趣。

4.成立土建专业产教学院,构建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高效的教学方式,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12月,浙江省发布的《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育10个产教融合联盟、10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3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3]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按照参观实习、院内阶段性识图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三个环节进行。由于土建行业具有一定特殊性,项目往往是室外高空作业,现场安全隐患大,在建项目不愿意接受过多学生参观。为了让建筑结构课程进行有效的实习实训教学,校内模拟现实工程构建实习实训情景项目,缩小各结构构件,展现复杂的构造环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校外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联合打造产教学院,形成系统、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满足专业的参观实习、课程操作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按照一般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对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提炼和归纳出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技能点,围绕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三)基于产教融合、遵循职教规律、强化过程监管,解决“怎么建”

1.构建职业教育产教学院,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建筑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高职土建专业学生而言,更侧重实践。为了保证课程标准与行业最新标准一致,教学内容与岗位作业技能一致,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由于学校的设施和场地不可能做到与实际项目完全相符,同时尽可能节约投资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应当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产教学院,深化合作内涵,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设备优势,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成果,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激发人才的创新动能,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创新产教学院运营策略,促进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

2.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化过程监管

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情况下,突出专业技能,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空间,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14]高职土建类专业应从专业的特点和课程体系中彼此的联系出发,在教学顺序、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上客观、科学地安排教学,循序渐进。建筑结构这一核心课程不仅对接学历证书,也与工程图识读这一专业必备技能紧密相关,对接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等管理岗位,还对接模板工、钢筋工等技能岗位,在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起到桥梁纽带作用。那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在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设施和教学模式方面契合职业教育特点,对“双师型”教师的流动和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实施过程监管,确保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3.确保建设质量,强化核心技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行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X”证书的设置、应用与推广必须体现其专业性、适用性、科学性并受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没有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和强制实施的“X”证书是得不到应用和推广的。[15]每个专业都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向是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对接的技术技能是明确的,因此重视核心课程建设质量,突出重点内容,对接核心岗位技能,方能保证“X”证书的“含金量”。高职土建类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建设,旨在要求培养对象懂得基本的荷载传递和结构传力,能识读结构施工图,只有围绕这一核心开展课程建设,才能体现“X”证书的实际意义。

五、结语

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对接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核心课程建设是“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支撑行业“1+X证书”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持续不断完善建设内容,创新建设路径,推动育人机制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证书技能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收录证书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劳动技能up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