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1-12-03 10:40刘春花
江苏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司马光古文文本

刘春花

小古文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小古文学习是传承与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落实方式。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文本视为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帮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之美,在演读中体察涵泳意境,在“延读”中厚植文化根脉。本文以三上《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小古文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诵读中感悟语言之美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小古文虽然不像古诗词那样有严格的押韵规则及对仗要求,但它也有轻重缓急的节奏与跌宕起伏的声调,有其独特的音韵。而学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感受到这种节奏及韵律之美。学习小古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汉字“平长仄短入声促”的音调变化特点,在多种形式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上《司马光》一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全文只有两句话,共30 个字,非常简短。每句话都包含长句和短句,长短句结合,朗读时如果能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就能收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效果。初学小古文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准多音字。本文中的“没”字,结合语境及插图可知是指一儿跌入瓮中被水淹没的意思,所以应读“mò”。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停顿的技巧,即学会断句,这也是小古文阅读的基本功。教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本课大多是“谁做什么”以及“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学生在不断试读中,慢慢读准读好,逐渐掌握停顿的方法。

在准确断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一个个单句入手,以不读破词句为前提,遵循文韵,引导学生边标注边朗读:诵读“群儿戏于庭”一句时,读完“群儿”要稍停顿,“儿”与“庭”都是平声,声音要拉长,并想象一群孩子悠闲自得玩乐的场景;“瓮”和“没”是仄声,要读得短促,突显当时的危险和紧张;“得活”要延长读,读出“心头一块石头落地”的轻松感。而后,学生模仿,边朗读边标注,在读出节奏的同时,感悟句子的“文脉诗气”。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读出故事情节的变化以及人物情绪的起伏,体会小古文语言的韵律美。

二、在演读中体察涵泳意境

1.品读其言,感悟文本描述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层次的朗读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虽然只有14 个字,但展现的画面丰富多彩、动感十足,且读起来让人心情跌宕起伏。且看:天朗气清,阳光灿烂,假山旁,树木葱茏,一群天真顽皮的孩子,正在嬉戏玩耍,他们有的捉迷藏,有的跳绳,有的爬假山……玩得多开心!开篇一个“戏”字,让人感到轻松而惬意。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儿登瓮”,已经让人感到十分紧张,瞬间竟“足跌没水中”!“登”“跌”“没”一系列的动词,使一个顽皮小儿之态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看到他爬上瓮口,慌乱落水的惊险场面,心情顿时由愉悦转为惊诧,再到紧张,继而害怕,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危急关头,“众皆弃去”,更显情势千钧一发。

对比之下,第二句话中的分句“光持石击瓮破之”,也连续使用了三个动词“持”“击”“破”,形象地描绘了司马光急中生智,勇救落水同伴的画面。“水迸,儿得活”,让读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行文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在对关键性动词的品味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实现由“言”到“意”至“象”的转换,真正感受到了小古文言简义丰的语言表达特点。

2.借助插图,体会场景意境美。

本课插图画面简单,人、事、物一目了然,有司马光,有落水小儿,还有被砸坏的瓮以及瓮后的假山、大树等,这些主要指向故事的结果。而故事的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瓮,群儿的神态、行为等都没有呈现,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对照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展开交流:“司马光为什么砸瓮?(故事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一群小朋友有什么表现?(众皆弃去。)司马光是怎么砸的?(光持石击瓮破之。)画面呈现的是哪一句的内容?(水迸,儿得活。)”师生对话紧扣文章的具体语句,将文本插图和注释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至此,教师可以试着问学生:“现在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那个庭院,你会是其中的哪一位?是落水的小儿,是‘众皆弃去’的众人,还是司马光?”代入感油然而生,学生纷纷“穿越”到庭院的场景之中,同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且看以下教学片段:

生:我会是小时候的司马光。

师:很好!到底是不是司马光,我们先来看看你是怎么砸瓮的。请你做一做司马光砸瓮的一系列动作吧!

生表演并交流。

师:如果按你这样做,这个句子应该这样写。(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学生再次表演砸瓮动作。

师:请问“司马光”,你的表演动作为何加快了?

生:如果慢的话,小伙伴就有生命危险了,所以,我一定要尽量快点。

师:真是聪明勇敢的“司马光”!

师:仔细看插图,为什么被砸坏的地方在瓮的下面呢?

生:如果从上面砸,落水的孩子可能被砸到。

师:看来你们都是智慧的“司马光”,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司马光的砸瓮动作吧!

全班学生边读边表演司马光砸瓮。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司马光击瓮救友的过程再现于课堂。在学生体验司马光这一角色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换一个角色进行体验,让学生站在一个普通小儿的角度,交流为何“弃去”等问题。只有通过多个角色体验和比较,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司马光的急中生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循学情适时点拨,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渐“忘我”而“入境”,慢慢消除初学小古文时的陌生感。对文本产生好奇,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学习,学生更容易打开思维的触角,逐步深入文本语言的肌理,领略简约文字背后深远的意蕴。

三、在“延读”中厚植文化根脉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内容,还要以“这一篇”为引子,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本课除了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内容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延读”中厚植传统文化根脉。比如,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宋史·司马光传》中的一段话:“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迁移练习的“操练场”,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司马光之所以有过人的才智,是因为他好学、勤学且博学。这既扩展了文本的内涵,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知识源于学习,智慧源于读书。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链接相关课外读物。比如,《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很多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学习本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徐孺子妙答》等慧童故事,让学生认识一群有文才、乐于思考、具有远见卓识的古代优秀少年。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跨学科练习,让学生试着唱一唱、画一画这些“慧童”,用小古文的形式写一写身边的“慧童”。丰富的拓展延读,既有助于学生迁移学法,习得学习小古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从学习一篇文到认识一个人,再到认识一群人,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其在感受祖国灿烂辉煌文化的同时,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小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古文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触摸”历史文化,感受语言的典雅精妙以及古人的睿智谦逊,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与心灵的滋养,进而真正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切实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司马光古文文本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称象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