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课文“人物形象”教学的五种思维*

2021-12-03 10:40陈建先
江苏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李大钊毛主席人物形象

陈建先

革命传统课文为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革命传统课文的思想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上,人物形象是革命传统课文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讲,人物形象既是革命传统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了革命者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极具感染性,适合小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人物形象”诞生于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小学生当下的生活场景相去甚远,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人物形象”的教学,教师要活化教学思维,从多维度、多层面帮助学生突破困难,引领学生对革命人物进行“全景式”感知,深入把握人物形象的灵魂,为植入红色文化基因,践行革命传统文化奠定精神基础。

一、纵向思维:从“类型人物”定位人物形象

纵向思维又称链状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它具有历时性、继承性、同类繁衍、不断增殖等特点。从纵向思维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以课文中的“这个人”为圆心,把与“这个人”完全吻合或相似的作品人物和现实人物统统聚拢起来,汇聚成“类型人物”群像,引领学生从“一个人”读出“一类人”,从“彼时人”读出“现时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就超越了时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就不再是孤立和“高冷”的,就有了近在眼前的“生活原型”或早已熟知的“作品类型”作为参考。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就有了精准的“类型”定位。

教学五下《军神》一课时,笔者从纵向思维出发,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阅读提示指导。第一次提示:在革命战争年代,像“军神”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经学生回忆和讨论,一位位英雄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高唱《国际歌》赴刑场的模范妇女领袖向警予,吃树皮和棉絮抗战的钢铁战士杨靖宇,“恨不抗日死”的爱国将领吉鸿昌……第二次提示:在今天的和平时代,还有“军神”刘伯承这样拥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吗?有学生介绍了数学家华罗庚身残志坚的事迹,有学生介绍了钟南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二、横向思维:从“关联人物”拓展人物形象

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从横向思维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突破“类型人物”的思维局限,从“一类人”的思维视角中走出来,从与“类型人物”相关联的人物入手,从这些“关联人物”的言语行为、精神风貌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与之进行比较,从他们身上找到与“人物形象”相契合的某种特征或“精神佐证”,从而拓宽“人物形象”的观察视角,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教学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笔者从横向思维出发,给学生提出了阅读提示: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里还写了哪些人?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李大钊?经过讨论,学生找到了两个人。第一个是曾被李大钊资助过的工友——阎振三,他先于李大钊被捕,被敌人用尽酷刑,但始终不出卖革命同志,不泄漏党的任何机密。李大钊与这样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同志战斗在一起,这不正是李大钊铮铮铁骨的写照吗?第二个是李大钊的妻子,她是李大钊从事革命活动的贤内助,革命先驱何香凝女士曾为她题词——忠魂铁血。有这样的妻子与之相濡以沫,彼此映照,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不言自明。

三、逆向思维:从“反面人物”透视人物形象

逆向思维,是从事物或观点的反面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从逆向思维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从革命传统课文中的“反面人物”入手,以“反面人物”的“假、丑、恶”来映衬“正面人物”的“真、善、美”,以“反面人物”的“凶残、软弱、贪婪”来映衬“正面人物”的“正义、坚定、无私”,通过逆向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在五下《清贫》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逆向思维出发,提出了一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中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句子,从“两个国方兵士”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方志敏?学生画出这些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从“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可以看出“兵士”的贪婪,更映衬出方志敏的清贫;从“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可以进一步看出“兵士”的贪婪、凶残和虚伪,更映衬出方志敏的清贫、正义与坚定;从“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同样可以看出“兵士”的贪婪与软弱,更映衬出方志敏的清贫和信仰的执着。“兵士”是为金钱而活,方志敏是为人民而活,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活。通过这样的逆向思考,一个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瞬间矗立于学生的面前。

四、分解思维:从“细节层面”洞悉人物形象

分解思维,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各个部分,从每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从分解思维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从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洞悉人物形象。这是从“类型人物”的宏观视角转换到“一个人”的微观视角。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往往蕴藏在极易被忽略的细节之中。一个人的细节无外乎显现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从分解思维出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进行剖析,就能使人物形象在细微处凸显,从而绘制出精准细致的人物图谱,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笔者从分解思维出发,设计了两个阅读要求:(1)请快速阅读课文,分别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句子,反复阅读后说给同学听。(2)全班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毛主席?学生按照阅读要求阅读课文后,梳理出以下细节:

动作:“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儿子牺牲异国的巨大悲痛之情;作为国家领导人,面对失子之痛的强忍、无奈与大义。

神态:从“紧锁的眉头”“黯然的目光”等词句可以看出毛主席一方面强忍着巨大的失子之痛,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做出把儿子的遗骨留在朝鲜的大义决定时的无奈与遗憾。

语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毛主席强忍着巨大的失子之痛,推己及人,不搞特殊,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严于律己、大公无私与宽广胸怀。

心理:“‘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从这个句子,一方面可以看出毛主席面对儿子生不能见的深深遗憾和愧疚,一方面可以看出毛主席面对儿子牺牲的心里剧痛和想见遗骨的强烈愿望与无奈。

从分解思维出发,教师引领学生在这些“细节描写”处反复阅读、感悟,毛主席的感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五、归纳思维:从“精神层面”升华人物形象

归纳思维,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的思维方式。从归纳思维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文本人物形象“类型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实现由“人”到“魂”的升华,全面彰显人物形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革命传统课文“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基本定格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等优秀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这已沉淀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教学时,教师不能把这些红色精神强塞给学生,而要从归纳思维出发,引领学生从“类型化”的人物群像中去发现规律。在教学《军神》一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讨论:从骨头最硬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吃树皮、棉絮抗战的钢铁战士杨靖宇,舍身炸暗堡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等一个个“刘伯承”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谁来概括一下?学生从这些英雄中不难归纳出这样的“军魂”:钢铁般的意志、不怕死的精神、炽热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革命传统课文是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载体,革命传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红色文化的代言人,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名片。革命传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均来自革命战争年代,对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革命传统课文“人物形象”的教学,教师不能采用简单化的线性思维去生硬推定,而要活化教学思维,引领学生从纵向、横向、逆向、分解、归纳等思维方式入手,“全景”走近“人物形象”,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难点的突破。

猜你喜欢
李大钊毛主席人物形象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李大钊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