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王国维作品中的美学标准与美学思想
——以《人间词话》为例

2021-12-03 08:37张俊卿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词话王国维

张俊卿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阳泉04520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详细介绍其对词论、词品、词人、词史的观点和见解,侧重内在品质分析,由浅表的文辞语言,上升到深层次的品格探究,做到以情化境,真心告白。与此同时,王国维引用多首著名词人的作品和名言名句,阐释自己的美学观点,发乎于心,大胆独到,细致入微,值得深入品学。

一、词论:“词应自然入境”

(一)境界至上

王国维《人间词话》明确提出,将境界作为核心的观点,“词以境界为最上”,文辞华美只是表象,词必须体现内涵,且内在的体现应自然流露。对于词作者应将境界作为最高的出发点,而作为读者在理解词的时候也要具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否则难以体现词的神韵和风采。王国维注重词的境界,认为词的境界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更是一种情感的展示,应注重境界的体现。本研究认为,词的境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给予人一种理性的超脱,不仅限于诗词这一层面,还会跨越到生活、情趣、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多个层面,这种境界并不是强加的,而是词作者自然心性的表达。读者在读到相关诗句的时候,可以自然产生一种“感觉”,将其带到一定的境界之中,从思想、精神等多个角度使其产生感知和认识。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给人的感觉较为隐约,在隐约之中又会有些许的伤怀,但究竟是对人生的感叹,还是对爱情的无奈,还是对以往的怀念、对志趣的执着、对境遇的描述等,无法界定,因人而异,这就是词的境界,自然体现,一定存在,但并不唯一。

(二)境界最高

通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解读,“境界说”体现一定的艺术美感和哲学思维,对于古代传统文论的审美标准并不是一种摒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发扬和拓展。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之后,对其进行深化,提高对境界的认识,展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使“境界”定位有所提升。基于艺术角度剖析“境界”,认为艺术创作必须注重境界,形成境界,提高境界,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和美感。所以,王国维将境界作为作品评定的最高标准。具有代表性的则为“三境界”说法: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已经被写入王国维《文学小言》之中,并分别引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而构成。在上述三种境界之中,第一种境界更多地表现缺少知己,缺少理解,孤寂的情怀,但却有一种大彻大悟,登高怀远的境界;第二种境界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眷恋和情感,痴心而执着;第三种境界是一种顿悟,经过思考、追求之后,终于有所得,这种所得是一种境界,是自己的一种超脱和觉悟。由此可见,王国维的诗词鉴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诗词格律欣赏,逐渐上升为艺术层面和美学层面,更注重诗词内涵和境界高度,探究其生命和人生的高度、价值和存在。

(三)境界最美

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其他专业人士的“境界说”存在差异,具体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将生活、生命、人生等联系在一起,可以成为“艺术人生,境界唯美”。朱光潜在《诗论》中对其进行点评,认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存在差异,差异体现在“精微”之处,但也存在同一性,即“皆属于一种境界”。但是,对于名词还有待进一步思忖。叔本华认为,作品的“优美”和“壮美”皆属于美学概念,但二者存在差异,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摆脱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对于创作者意志的影响,这样的文学作品更加“优美”,如果不能摆脱物我之间关系的影响,则无法“超凡脱俗”,创作出的作品主观意识较强,作为则倾向于“壮美”。本次研究认为,王国维在有关方面的评价,首先确定境界是美的,也是最高的评价标准,但这种境界产生的美受到诗人个性化特征的影响,属于一种“真美”,并不是物质的美,而是精神的美,无论是喜悦、忧伤、淡泊等均能表现出境界美,可以“壮美”“秀美”“优美”。这种美是一种由感而发,源于内心的美,甚至有些时候诗人创造了这个境界,却难以达到这个境界。

二、词品:“在神不在貌”

(一)神韵出高雅

经过研究,王国维提出卓越的美学结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在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和评价诗词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形式上判定其高雅还是粗俗,更应注重其内在的本质性情感,应以“真心、真情、真意”作为评价标准。王国维对于诗词的喜好和评价表现更加直接和“本性”,以内蕴为主,以形式为次,重内而轻外。例如,王国维谈到的“优生”“优世”“雅量高致”“赤子之心”等,可以将其作为词人作品的评价依据。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在形式上较为浅表和处暑,却在内质上展示了诗人的性情和感受,以“俗”入“雅”。再比如,陶渊明的诗词,创造了超然物外、平淡静和的境界,在诗人的心中,功名利禄并不能改变其心性,应更真实地展示自我,这样才会更加“真实”和惬意。本研究认为,陶渊明并不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情怀,也不是入世的思想,用老庄的思想理论、儒家理论和程朱理学的思想理论对其研究皆表现较为单一,应是一种存在追求,存在执着,但对于结果能够欣然接受,对于现实能够正确解读的情怀,做到了“有愿而无欲”。

(二)最美唯自然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诗词的评价注重“自然”的品评。在其思想认识之中,诗词来自自然和生活,经过诗人的创作,成为具体的作品。从表面上进行分析,诗词经过雕琢,并非“自然的产物”。但是,从其意蕴和境界的角度分析,属于从无到有,诗人自然地流露内在情感,妙笔生花,读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一种情感和意蕴,这便是自然。自然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属于一种存在的物质,但却可以升华为一种精神、思想和情趣,甚至是一种憧憬和美梦。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并没有过多地进行雕琢,而是真实地展示自然景物,但却能够给人一种境界和感觉,使人感到孤寂、无助、伤怀。这就是自然,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景抒怀,这种美体现在入境、入情、入景、入理、入心,没有创造境界,而是如何展示境界。由此可见,在诗词评价中的自然,应体现的是如何进行自然的展示,如何通过展示体现自然。

(三)无形最有形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于诗词的评价和诗人的评价,注重境界、自然、心性等内在的情况,以无形评价有形。越是无形的高境界,越会使人产生更加深入的感知力。这一评价标准并不是对直白的描述和真实描述的否定,而是体现一种内在品质、境界不可以量化衡量,但可以品味。例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然没有明确论述是什么情,但却表达用情发乎于心,与此同时,还表达一种悔恨之意,这种似有非无的境界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寻到了那个“人”,却并不是直接出现在“面前”,而是在隐约的灯火之中。再如,《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黛玉简单的一句“你还是都改了吧”,胜过其他任何言语,如果过多劝慰,反而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三、词人:“高尚伟大的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的人格”

(一)人品即词品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词人的评价较为中肯,其较为推崇的词人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如唐后主李煜、李商隐、辛弃疾、柳永等,在对其进行评价过程中,表现了“人品即词品”的观点。以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为例,按照“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进化观,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意在说明李煜的词“以血书者也”,能够体现“神秀”。词能够体现真正的性情,真正的感慨,发乎于心,动乎于情,表乎于理,以恨言愁,意与境界浑然一体。从词的创作意图和历史进行分析,传统的词皆属于一种乐舞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上升到思想、人生、认识等层面,多为感性的内容。而在李后主之后,词则更注重理性的内容,不仅是一种娱乐的手段,还要通过词展示一种境界、情怀、志趣等,能够直抒胸臆,使其更加深邃。所以,在词的创作之中,受到个人的影响较大,个人的人品、素养、观点、经历等也会在词中体现,从词的语言、风格、内涵等多方面体现,尤其是对其品评时,必须了解作者的情况。以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的诗作为例,由于其深处高位,多数诗作存在迎合乾隆皇帝的情况,难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本次研究认为,诗词创作不能为了创作而创作,也不能为了获取某种目的而创作,这样太物质化和形式化,应自然流露,真情告白,这样才能精神化和境界化。

(二)情、景、人相融

在王国维《文学小言》中的“情”与“景”是两大元素,作者提出文学具有二元质的理论,通过情和景可以更加真切地进行境界创作和评价。例如,王国维对于李煜的评价,赤子之心,淳情可慰。这颗心虽然受到了现实的影响,但却依然是一种真情的告白。本次研究认为,对于王国维有关境界的理解还要加深,将原有的二元质理论进行深化,发展为三元质理论,即“情”“景”“人”,这是本次提出的新观点。从我国的经典诗作进行分析,所有诗作皆会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但无论哪一种模式均是由诗人进行创作,皆会对诗人的主观情怀进行表达,这是难以规避的一种客观事实。所以,对于诗词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时,应该注重人的品质、人的境遇、人的修为等多方面情况,单一的某一方面评价诗作是不科学的和片面的。以王国维比较喜欢的五代词人冯延巳为例,相比于一些知名的诗词作者,其名气相对较小,但王国维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开北宋一代风气”,其作品多为描写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但却与“花间派”有所差异,摆脱对女性容貌服饰的表面性过度描绘的现象,注重内心真实感受和其对人生意义的体验,描写细致而动情,婉约而含蓄,清新秀丽。王国维认为其作品做到了用情、用心,将自己融入其中,身临其境,在境界中展现“境界”。

(三)品高在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此作品必须“真”,这样才有味道。这种真并不是指描写的景物的真实性,这样理解过于浅表,还要拓展到诗词作者出发点、心境、情感等方面的真实性。由此可见,在王国维看来,“真”的标准不是一种渲染、改造、学习,而是一种天然、纯朴、个性,诗作的艺术美感要不拘一格,在创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束缚,能够展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思。本文认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于诗作美学评价定位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不知道如何描述这种情景,但难以抑制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这种情感,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体现,而每个字和词都是浑然天成的,它与作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给人一种境界、感觉和思考。有的时候可能诗词作者自己也没有达到这一境界,这一境界可以是一种追求、发泄、期盼和梦想。诗词作者自身并不一定达到这一境界,但与这一境界具有趋同性。

四、结语

《人间词话》不仅通过境界描述了艺术的本体,还通过境界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将情、景、人融合在一起,将艺术、审美、人生结合在一处,注重真实、自然、人品、精神和情思,更加真切地表现中国美学。根据王国维的“境界说”,形成了“有我”“无我”之差别,评价“主观诗人”“客观诗人”,建立文学审美标准,形成中国文学审美的新理论。这是一种创新和拓展,更是一种集成和发扬,为我国美学、审美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词话王国维
《清代词话全编》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新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
南园词话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