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英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230011)
现代和谐理念通常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认为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动态、相对、辩证地统一,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共同发展。传统的和谐理念与之略有区分,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理念较多,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等。通过不同的事物,均可以使和谐得到具体展现。其中,服装色彩搭配设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对“和谐”的直接定义,但“和谐”的精神却贯穿所有层面。现代汉语中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换而言之就是,事物和现象的多各方面需要进行良好的配合,达到协调统一的局面,至此,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之间将会生成一个渠道,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在中国古人的眼中,和谐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都会处于和谐的层次。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希望全人类能够和谐相处。此外,和谐思想更是融入进了所有事物中。比如:筷子,讲究“成双入对”;“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代表古人对造型的和谐追求。而到了服装设计上,“龙凤呈祥”彰显图案配套的和谐观念,在颜色方面,紫金搭配彰显贵气,青山点墨突出儒者风范。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和谐理念无处不在。
传统和谐理念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从“和谐”出发,融入艺术元素,能够展现出令人沉醉的美。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凤歌在其经典著作《昆仑》中阐述了“和谐之道”,无论是山川树木还是万物的繁衍,如果不能遵从“和谐”,哪怕微弱的瑕疵,都会将基于和谐的整体美感破坏掉,从而影响事物的综合效果。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万千绿色都无法掩盖红色的鲜艳,观者只需淡淡一眼,即可将视线完全集中到“一点红”之上。并非红色有多么扣人心弦,也并非绿色入不了观者的眼,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缺了任何一项,整体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在和谐理念下,美感可以产生于任何“对立方”。比如:虚实结合、浓淡相宜、阴阳共生、刚柔并济,代表的是共生之美;大巧似拙、举重若轻、朴实无华,以及“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代表了极致的对立之下,往往能够衍生出极致的相反。将此种和谐之美应用于服装色彩搭配时,往往能够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单一色彩具备较为强烈的属性,比如:红色、橙色,代表暖色系,给人温暖、明艳的感觉;青色、粉色,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仿佛任何烦恼、压力都不再是困扰;黑色等深色系,在普通的环境下,给人悲凉的感觉,但此种认知并不绝对,置于特殊的环境中,黑色等还会产生极致的纯粹感,那样的黑色并不可怕,而是让观者加深对“黑白”亘古对立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单一色彩都不会具备多重相反的属性。因此,将不同属性的颜色通过“互补”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互补色关系,能够提升服装的整体美感。
但颜色互补并非盲目、随意、任性地互补,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色彩学的有关理论,红、黄、蓝三原色中的任意一个原色与其他两个原色相互混合,能够形成三原色之外的其他颜色,也就是“间色”。比如:黄色、蓝色融合在一起之后,将会产生绿色,而调整黄色、蓝色的加入剂量,会加重或减轻绿色的程度。在此过程中,与绿色有关的青色、墨绿等,还会朝向其他颜色发展。基于此,通过颜色互补的方式进行服装设计,有助于调和色差,让观者一眼望去,既不会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又会感受到不同颜色之间的渐变关系,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不同的色彩之间虽然并不都能形成“互补”,但通过科学、合理,甚至是不合理的搭配,都会形成“视觉平衡”。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视觉平衡”是相对的,如前文所述,极致的和谐在细究之下,往往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反过来说,看似极其不搭配的两个颜色,融合到一起之后,将会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态势,带给观者惊天动地般的美感。比如,太极图案,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看似极致对立,实则互惠共生。应用于服装色彩设计时,可以将黑白二色完全拆开,分别置于前开襟服装的左右两侧,分开是一层感受,而合并后将会上升至另一层“境界”。因此,色彩搭配的核心内容在于营造多样性的“视觉平衡”,只有从视觉角度首先“看到”,才能对服装进行研究,如果“第一眼印象”极差,色彩搭配让人乍看之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则“和谐之美”根本无从谈起。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如果应用于服装色彩设计之后,能够创造出一种山水间的诗意,并使穿着该服装的人仿佛置身于极致静谧的田园之间,观者除了感受“岁月静好”之外,还会啧啧称奇,从而自发地探索此种设计背后是否蕴含其他深层次的理念。但若由于设计功力不足,将红色、绿色转变为反向经典的“红配绿”大花袄,则观者视线扫视之下,除了给出低评价之外,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兴趣。由此可见,色彩搭配的精髓正在于促使颜色之间的和谐共生,而不是相互制约,更不是“相约赴死”,一旦视觉平衡形成,哪怕再普通的颜色,都会使人下意识地产生震撼的感觉[1]。
在服装设计中,除了基础的颜色应用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特定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彰显和谐意识。比如,根据青花瓷的形态、特点设计出的旗袍服装,具有以下三重特性:
第一,白色与青色的极致结合。白色代表古朴、淳朴,换言之,具有纯净属性,任何颜色施加在白色之上,都会扩大其本身颜色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尽管如此,当青色纹状图案出现在白色瓷瓶之上,带给人们的除了触动,还有直击心灵的美感。瓷瓶是凹凸的,而将此种特性直接转移到服装设计上,设计师基本无需改动,即可使女性的玲珑曲线和阴柔之美完美呈现,此时,白色与青花纹路融为一体,再无青色与白色之分,此即第一重的“表面和谐”[2]。
第二,旗袍服饰是中国独有的服装,如果穿着者并不具备诗书气韵、大家闺秀的风范,则旗袍只是一件普通的衣物,其本身的魅力无法散发。由青花瓷演变而来的青花纹路旗袍,青花纹路无法“脱离”,其端庄大气、返璞归真的颜色融合,成为旗袍中的精品,此即第二重的“文化和谐”。
第三,当饱读诗书、举手投足间魅力十足的中国女性穿上青花旗袍之后,人体本身存在的“和谐之气”将会与青花纹路旗袍的典雅特性产生奇妙的融合,在其他人乍看之下,不知是人驾驭了服饰,还是服饰彰显了人的气质,此即第三重的“气韵和谐”。
进行具体的服装色彩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色彩的明暗程度。学过画画的人都知道,绘画是静态的,但若要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感觉,则必须借助光感度,通过阴影体现出色差,只有如此,黑、白、灰三色大框架之下的明暗程度才能有所体现。在服装色彩设计中,同样需要应用这一方式。比如,以水墨丹青为主体的服装设计,图案中的重色往往集中在服饰的重要部位和关键节点。一方面,凸显“画面感”,能够让观者在人群中一眼即可发现目标人物;另一方面,服饰细节之处的色彩也应该有所加重。此种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服饰的手肘、腋窝、膝盖等处的耐脏性,当穿着者躯体出现弯曲时,还能够将重色进行部分隐藏,从而使轻色形成一个整体。此种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如果采用低明度的颜色,无论如何搭配,都会给人一种消极、压抑、沉重甚至是阴暗的感觉,但经过适当的色彩调整,悲凉的气息将会被冲淡不少,提升暗色系的“积极性”。这样的设计正是基于传统的和谐理念,即万物相生相克,通过系统性的协调,能够由普通生成精致,最终返璞归真,使观者产生“明暗颜色明明区分度较大,分开看毫无特殊性,但组合到一起后,却仿佛‘自成世界’”[3]。
所谓“色相”,如果单指颜色,则指代色彩搭配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另外还可以形容人的相貌、体态,更可以彰显万物的形貌。在服装色彩设计中,色相搭配法能够同时呈现出三种含义,无论是颜色自身、服饰整体形态及搭配效果,还是穿着于人身上之后呈现出的整体感,都会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大道”。比如,一位老者精神矍铄,平时经常练习书法,擅长茶道,往往能带给人“一代宗师”的感觉,此即人的“相”。为此老者设计服饰时,必须结合其“精”“气”“神”,融入茶道、书法的“形态”,选择相似的颜色进行搭配,从而使最终形成的服饰本身达到和谐、稳重的效果,此即服饰的“相”。当老者穿上此特定的服饰之后,二者之间相得益彰,老者无论是“烹茶论道”还是“挥毫泼洒”,具备相同特质、属性的服饰将会为期营造出强烈的、令人震撼的“气场”。由此可见,通过色相搭配法进行服装设计的精髓之处也在于“和谐之道”,即服饰永远是服饰,不可能变成其他事物(如果服饰有灵,也不希望自身的原始功能发生改变),只有与特定的穿着者融为一体,服饰才会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如上文所述的老者,古朴气韵的服饰与其高度契合,但若穿着者是一位身躯“宽厚”、富态感十足的老者,古朴的风格与其不搭。换而言之,丹青、墨绿等体现山水诗意的颜色非但不会为富态老者增光添彩,还会将其营造出的气场完全冲散。而面对此种“富态感”,最佳的色相搭配颜色为金色或是银色,能够突出“富”“贵”等特点,使穿者与衣物之间生成平衡之感[4]。
人的体态不同、学识不同、见识不同,从而导致喜好不同、风格不同。因此,进行服装色彩设计的另一个原则在于,通过颜色搭配,呈现出“轻松”的视觉效果,不仅穿着者轻松,观者更轻松。比如,一个看似“假小子”的女性,其身上具备极其强烈的“中性美”,通过合理的服装色彩搭配,在凸显其女性性征的前提下,还会保留其“中性美”的特质。但若强制其穿长裙、涂抹浓厚的胭脂水粉,看似显示出了“女人味”,但其自己不自在,一些与之长时间相处的朋友也会感觉十分的“别扭”。由此,不和谐因素即会产生,再好看、色彩搭配再明艳、价格再昂贵的服饰都会失去意义。因此,服装色彩设计务必合理。以上文“假小子”为例,其可以穿一双粉色的运动鞋,配以白色(纯色)T恤衫,下身搭配棕色、蓝色网格状JK制式的短裙或热裤,面部妆容可以适当增加暗色系(无需过重)的眼影,并佩戴金属耳钉。任何人一眼看去,都会在瞬间形成正确的印象,与之相处时(可以是陌生人),将会自觉地屏蔽一些敏感信息,从而在和谐的环境下,更加轻松地相处[5]。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风俗,每种色彩甚至具备相应的典故,经过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传统。此种流传的“活化石”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理念,非本地人无法理解。因此,一些服装设计者看到“奇装异服”时,应该进行深入探索,避免武断之下,作出错误判断。比如,我国云南地区的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以蓝黑色系为主,女性服饰配以粉色、红色等颜色,并佩戴银饰,而男性服饰的配色为绿色、浅蓝色。此种服饰中的色彩设计融入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外地游客如果不能理解,也需予以尊重。此外,一些特定场合的服装设计,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颜色搭配,使服饰整体符合文化主题,即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从本质上看,“和谐”是一项哲学观念,不仅存在于文化典籍中,还切实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服装色彩设计,看似只是不同色彩之间的对冲、调和,但实际上包含了“和谐共生”的思想,即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定的存在价值,都能与其他颜色产生“互相映照”的关系,从整体上突出服装设计的思路乃至意境。因此,一件高水平的服装色彩设计,需要通过原色,使观者体会到不一样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