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莉莉
水墨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水墨画,意在唤醒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放飞幼儿的艺术灵性,挖掘幼儿的艺术创造潜能。
幼儿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实践经验,只有引导幼儿沉浸于“生活世界”中,在“生活世界”中探索发现,才能让幼儿的艺术素养具有生命力。我园是一所坐落于弄堂中的幼儿园,弄堂里有许多斑驳的石灰墙和灰蒙蒙的水泥墙。幼儿从来没有驻足、触碰、比较过这两面墙壁。
教师必须引导幼儿驻足、端详、审视、反思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有助于激活幼儿的艺术灵性。在一次园外实践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将幼儿引入弄堂,当幼儿驻足观察后,他们发现了“青砖黑瓦”“有趣的屋檐”“白色的墙面”“灰色的墙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如有些墙面上的石灰一触碰就“嗖嗖”地掉落;有些墙面有裂缝,裂缝中还有草。
艺术欣赏,有助于点燃幼儿艺术灵性的火花,激活幼儿的艺术思维,放飞幼儿的艺术想象,催生幼儿的艺术发现。在幼儿对弄堂观察与探索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开展了一次户外写生。幼儿们拿着蜡笔在涂色时犹豫不决,还有一个幼儿给画面涂了两次颜色,第一次涂上黑色,第二次涂上肉色。她认为,墙壁是灰色的,但蜡笔中没有灰色,于是,她就创造性地运用在区域活动中调制灰色颜料的经验,将黑色与肉色混合起来,期望在实验中获得灰色。那么,灰色的墙面应该如何表现呢?
第二天,我制作了关于水墨画的多媒体课件。从课件中,幼儿们看到了水墨画的表现力。老房子、小桥、树、墙面……所有的景物都用黑、白、灰三种颜色表现了出来。幼儿们明白了,画面上没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会很漂亮。艺术的欣赏,让幼儿们找到了艺术表现的素材。如何才能调制出这种灰色呢?在讨论中,幼儿们找到了创作水墨画的工具——毛笔和墨汁。
实践是幼儿艺术灵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幼儿喜欢动手实践,手脑协同活动是幼儿艺术探索的一条重要路径。
为了让幼儿明白“灰色”的产生过程,我给幼儿提供了墨汁、毛笔、水、碟子、宣纸等实验材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水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有些幼儿迅速领悟:可以将墨汁倒入水中,与水融合。这样,墨汁的颜色就会变淡。幼儿们按小组围坐在一起,他们分工协作,有的小组先将水倒入碟子,再往水中滴入墨汁;有的小组先倒入墨汁,再向墨汁中滴水。他们一边观察,一边用毛笔在宣纸上尝试作画。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终于有小组调制出了“灰色”。通过多次实践,幼儿们还总结出调制灰色的规律,即同样多的墨汁,放入的水越多,灰色就越淡。
绘画“老房子”有助于培育幼儿的审美素养,积淀幼儿的创美经验,提升幼儿感受美的品质。让幼儿学会观察,学会感受与体验,提升幼儿的艺术感受力,是我开展“老房子”写生活动的根本宗旨。在活动中,我一再放缓脚步,从审美欣赏到寻找表现素材,再到探寻素材背后的原材料,将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有效融合。幼儿们知道了水墨画中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知道了水墨画是以什么颜色为主,欣赏了一段水墨画的教学视频,探寻了表现水墨画最为重要的“灰色”是如何诞生的。绝大多数幼儿在调制出灰色后,能独立完成一幅老房子的水墨画,这是幼儿艺术潜质的感性显现。
对幼儿来说,艺术素养的培育,在于不断地提升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幼儿在体验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积累艺术活动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支持、助力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不断地引导幼儿审美、立美、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