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TI的思考

2021-12-03 07:54王铭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王铭玉,李 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 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一、引言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下发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总体方案指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通过积极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拟设置的专业学位应有明确的职业指向、职业规范、职业能力标准和较大规模的职业市场(穆雷、仲伟合,2017:27-28)。

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2007年教育部设置了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经过13年的建设和发展,MTI教育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进入新时代,国家亟需实践型的高端翻译人才,以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做好各领域的语言服务。现有的 MTI培养计划已满足不了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因此培养更高层次翻译实践与管理人才的翻译博士(DTI)专业学位亟待设置。

二、DTI教育的创新性

通过对国外相关资料的分析,暂时没有发现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国外高校。但从项目描述和课程设置上看,有几个高校的翻译博士项目与此接近,如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开设翻译学副博士/博士(实践型)(Translation Studies MPhil/PhD by Practice)和翻译学博士(研究型)(Translation Studies PhD)两种博士学位,美国哥顿-康维尔神学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从2010年开始提供圣经翻译哲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Ministry Philosophy in Bible Translation),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École Supérieure d'Interprètes et de Traducteurs-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Paris 3)在博士阶段设立翻译学博士学位(Doctorat de Traductologie)。有几个高校对翻译实践的重视程度较高,有向DTI倾斜的趋势,如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University of Ottawa)、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Binghamton University)等。可见,国际上与中国模式完全相同的DTI还不多见,DTI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质,带有中国特色。我们需要局部吸收国际相关教育的经验,更需要我们自主思考,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创造性地开展该领域的人才培养。

三、设置DTI的必要性

1 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要求,更呼唤高层次的外译人才。但MTI教育和翻译学博士(PhD in Translation Studies)教育还无法满足这一迫切需求,因为MTI毕业生还不能直接承担高层次翻译任务,翻译学博士教育也不是以培养语言服务业高端人才为目标,翻译学博士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也达不到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的高要求,难以对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推动和支持作用。

2 行业要求

统计表明,全球语言服务产值预计将首次接近500亿美元,中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403 095家,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8 928家,总产值为384亿元,年增长3.2%(来源于《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语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能适应新变化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语言服务人才来支撑。

“语言服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王立非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国际、国家、机构和个人(王铭玉、康喆文,2020:36)。前两个层次的实现有赖于实践型的高端翻译人才。中国是灾难频发的国家,多难兴邦,面对灾难,国家需要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应急语言服务属于语言使用服务,服务内容以语言应急知识为主(王铭玉、康喆文,2020:34)。

面对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众多高校和语言研究机构提供了及时的语言服务,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的防控治疗经验,让各国及时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抗疫故事。尽管依靠现有的语言人才队伍和资源,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应急语言服务,但我们深知中国的应急语言服务刚刚起步,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语言服务特别是应急语言服务最缺乏的是高层次人才,如编审、译审、翻译项目经理、语言服务企业高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研发人才、语言服务业重要问题研究人才(如研究语言服务类别和岗位、翻译数据库管理、语言服务人才规格)等,显然,学术型的翻译学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出上述人才。

语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上述高层次语言服务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的翻译专业教育形式,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语言服务业的需求,才能推动语言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教育要求

具体而言,即是翻译专业本科(BTI)教育和MTI师资建设的需要。目前全国开设外语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多达上千所,全国设立有MTI和BTI的院校分别有259所和284所,MTI累计招生数达7万余人(来源于《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但大多数BTI和MTI教师都是外语专业教育背景,未经过专业系统的翻译专业教育。很多翻译专业教师对语言服务业和翻译市场知之甚少,职业化水平低,翻译实践能力也堪忧,难以胜任BTI和MTI教学工作。BTI和MTI教育关系到为国家、社会和市场培养稳定又合格的翻译专门人才的大计,而专业师资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支翻译实践能力强、翻译教学水平高、翻译研究能力强,同时又熟悉语言服务业和翻译市场的翻译师资队伍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4 学科要求

翻译学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翻译研究人才,所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是探究翻译的普遍规律,为翻译学创造新的知识体系。若“一心二用”兼顾市场,会造成定位不清,影响培养质量。而且翻译学博士的招生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术能力,并未考虑翻译实务的特点。因此即使在培养翻译学博士时加强与语言服务业和翻译市场的联系和衔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仍难以满足语言服务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完善翻译教育学位制度和保证其质量,我们认为,可尝试设置DTI,专门培养语言服务业需要的高端人才,为广大翻译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名正言顺、合法化的专业学位。因此我们可以说,DTI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完善现有学位制度,另一方面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DTI的人才属性

DTI旨在培养语言服务业和翻译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研究人员,实践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DTI要培养五种人才:翻译人才(口笔译)、管理人才(语言服务企业高管)、研发人才(翻译技术研发人才)、教学人才(高校及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学人才)、研询人才(语言服务政策研究与咨询人才),DTI人才应该获取“五能”(能做、能管、能研、能教、能询)中一种以上的能力。“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应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相结合,逐渐将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紧密联系起来。”(邓光平,2004:31)DTI培养的毕业生均应具备很强的翻译实践能力,须取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一级口/笔译证书或国际相当级别考试证书,并在管理、技术研发、教学、语言服务业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至少精通一项。

五、DTI与MTI的区别

MTI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口笔译人才。DTI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娴熟的双语/多语口笔译能力、本地化技术能力、翻译项目管理能力或语言服务业实际问题对策研究能力的职业化、复合型、高技能行业研究专家,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术语翻译疑难问题的解决发挥关键作用的后备翻译人选,以及高校翻译硕士专业骨干教师”(穆雷、仲伟合,2017:31)。

相比之下,两者具有明显差异。一是对语言的要求,博士应拥有优良的翻译能力和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且具有双语/多语口笔译能力;二是对应用与科研的双重要求,DTI虽属于应用型研究,但对行业技术的研究能力有专门的要求,与MTI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两者有层次之分;三是对从业的要求,需是懂得语言服务业特点、掌握行业能力、了解发展前景、分析研究对策、开拓业务的专门管理人才;四是对技术的要求,特别欢迎翻译实践能力较强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软件研发为主攻方向的硕士报考。总之,DTI的高级职业化色彩浓厚,它将成为一个充满诱惑力和挑战力的新型学位样态。

六、DTI的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对实践型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DTI的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培养模式可分为置前、置中和置后三个阶段。

1 置前阶段

该阶段指录取前对考生资质的审核。2014年DTI论证的初稿将DTI的招生对象描述为:“招生对象一般为硕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考生报考;报名考生必须拥有五年以上专业口笔译实践经验(口译需有100场次以上会议交传或同传证明,笔译需有100万字以上译作证明),拥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口译或笔译证书”(穆雷、仲伟合,2017:31)。

2 置中阶段

这个阶段指被录取后的在学、在岗培养过程。翻译专业博士的教学时制为 3~5年,学生在读期间至少应修满12个学分,并且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3~6个月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工作。根据国家对语言服务特别是应急语言服务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DTI应重点培养学生不同领域的语言服务能力。由于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宜采用双师型,即高校与行业对接,教学内容在兼顾提高学生翻译理论与管理能力的同时,聚焦学生对行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DTI教学方式以实训为主,采取团队学习、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岗位实践等模块化教学。

3 置后阶段

该阶段为DTI培养后期,对学生毕业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个阶段要求获得两项资格:一是学生毕业前应获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一级口/笔译证书、同声传译证书或相应级别的相关国际认证,二是学生需完成一篇不少于 10万字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来自翻译实践,能用于解决翻译行业中的实际问题,并有助于推动行业发展。DTI学位论文与语言服务高度相关,其形式可以为专题案例分析、行业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或语言服务问题研究等。论文也可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由公开出版 20万字以上的译著或研发出特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等形式替代。译著应公开出版,且要接受博士生导师和至少一名该领域的资深翻译家共同对其翻译质量进行评价,学生须撰写翻译报告并通过由至少两名博士生导师、两名语言服务业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答辩。翻译工具类成果须在答辩前至少一个月将产品提交答辩委员会检验,有条件的培养单位还可在答辩委员会验收后继续将产品交于合作的语言服务企业试用评价,最后共同研讨后决定是否授予博士专业学位。研发产品的学生一般也需要撰写研发报告并通过答辩。

七、DTI的专业授权资质

学术型博士培养与专业型博士培养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并不是自然而然和必然必须的逻辑关系。我们认为,申报DTI的单位资质应满足以下几项基本要求。首先,申报DTI项目的高校应具有学术型或专业型博士培养经验,并且该校MTI项目评估为优秀;其次,具备大学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博士的条件,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又能发挥企事业单位设施先进、科研课题明确、经费充足和实践经验丰富之长处;再次,要具备双师型教师队伍。除目前高校中的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方向的教师外,还应包括语言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政策研究人员、市场调研人员、数字技术人员、音视频专业人员,甚至还需要管理人员、市场开拓人员等多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合成,这样才能够有效承担起DTI学位的授课、研究、开发等教学工作。同时不能像翻译学博士那样仅仅依靠博士生导师一人,须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度。双导师中除了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外,须聘请一名语言服务业资深从业人员作为副导师。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导师组,即导师组里除了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外,还应聘请两名及以上语言服务业各具特长的资深从业人员作为副导师。

八、DTI项目雏形案例

1 项目简介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2年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自项目获批以来,坚持以培养服务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外译的特殊需求,能够胜任中央文献的翻译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翻译研究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合作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服务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特殊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共招收英、日、俄、韩四个语种博士研究生68名(其中21人已获得博士学位)。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其中中共中央编译局合作导师7人。

2 项目特点

(1)本硕基础。学校在本科层面就开始引进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课程和讲座,在硕士层面开设“中央文献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源。

(2)三点贯穿。博士项目的课程体系包括三大类:翻译理论课、与语言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课和实践性课程。

(3)双师配置。有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本项目实行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中央编译局联合培养,优势互补,深度合作。中央编译局数位译/编审作为校外博士生导师,承担翻译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负责博士生实习期间的专业指导,指导博士生申报承担中央编译局的科研立项,带领博士生参加中央编译局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及培训。

(4)导师组制。采用中央编译局与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导师组制度,前者主要负责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中央文献专业知识的指导,后者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研究能力与科研水平。

(5)团队协作。组建多语种中央文献翻译团队,团队现有24人,从事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以及咨政建言工作,承担中央编译局委托的各种翻译项目,如《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十四五”规划纲要等,已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中央文献翻译人才,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翻译研究队伍。

(6)固定实习。项目充分利用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实践中心翻译实践平台,开展翻译实践。学生在学期间须在中央编译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翻译实践,在中央编译局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中央编译局的各类翻译项目,重点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学生在学期间每年完成中央编译局提供的不少于10 000字的中央文献翻译任务。

(7)基地管理。中央编译局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建有“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全体博士生的学习及管理均落户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市级“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为博士教育提供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应用学术平台。

(8)论文定向。本项目的博士论文选题与撰写始终紧密结合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外译实际,如《对中美两翻译机构英译毛泽东著述之多维度比较研究》(朱蕾,2014级英语)、《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习近平著作日译研究——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为例》(李钰婧,2014级日语)、《互文性视角下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俄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李多,2014级俄语)、《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米原千秋,2014级日语,日本留学生)、《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尹佳,2015级英语)、《中央文献核心语块构建及翻译模式探究——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8)及俄译本为例》(康喆文,2016级俄语)、《中国领导人著作翻译规范及嬗变的话语分析》(陈勇,2016级英语)、《构建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研究体系的现实意义》(陈双双,2017级英语)、《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贾一村,2017级俄语)等。

(9)毕业对口。迄今为止的8名(英、日、俄)毕业生中,其中13人就职于高校,1人在国外从事文化传播工作。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中央文献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研究,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海外传播、科研与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始崭露头角。

3 评估意见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天津市学位办于2018年8月组织召开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评估会。以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为主的评估专家组入校考察,听取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审阅了评估材料与相关管理文件,进行了交流。经评议专家组形成如下评估意见: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以来,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努力探索和创新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与中央编译局紧密协作,博士生参与了一批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翻译工作,中央编译局在课程设置、学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给予了全面指导和有力支持。该项目管理规范、严格,人才培养过程严谨、科学,支撑条件完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项目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紧密结合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外译实践,符合培养目标,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本研究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该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该校建立了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有利于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术平台,学科建设获得了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经审议专家组认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一致通过该项目验收。同时也一致认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这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培养项目已具备翻译专业博士(DTI)培养模式的雏形,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国内DTI建设方面已走在前列,其经验、做法可资借鉴。

九、结语

专业学位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自从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发展速度超乎想像。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力度很大。一是人数增幅居于高位,目前每年招生数量已与学术学位持平;二是类别变化明显,2009年设立了18个专业类别,至今已增加到47个左右;三是专业博士类别逐渐增多,有将近四分之一种类增设了博士学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语言先行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语言互通更是“五通”的前置要素。我们期待语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热望DTI教育早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