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中体现“价值引领”功能的机制研究
--以育人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位一体”为框架

2021-12-03 06:18张涌静王娟申华平李玲军
智慧健康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思政育人

张涌静,王娟,申华平,李玲军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2.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0)

0 引言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价值引领”功能,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寻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关联性,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联系起来,将思政“触点”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近几年,高等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融入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少,但整体设计欠缺,条块划分、局部研究较多。比如,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从组织、投入、培训、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可谓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微观层面则局限于“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的探讨,以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居多,专业群课程体系融入式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护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体现“价值引领”功能是属于中观层面的研究与建设,不容忽视,而且势在必行。

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价值引领”的必要性

1.1 体现“价值引领”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育才和育人是辩证统一于整个教育工作之中[1-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精神的具体表征与实践,也是中国特色护理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是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护理人才的思想基础。

1.2 体现“价值引领”是高等护理院校实现育才又育人使命的内在需要

护理是助人的专业,服务的对象是全人,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考量是专业的灵魂和核心。护理工作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照顾和保护,这个过程有情感的参与。高等护理院校培养的是为“人”提供帮助的护士,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载体是课程。通过课程体现“价值引领”,借助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载体最恰当不过,它从育人维度来展示课程价值。各门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进行价值引领。

1.3 体现“价值引领”是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的要求

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目标和追求的不断提高,在追求生命质量、个性化服务需求、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性的要求等方面也有了更高层次和更加多样化的护理需求,大众渴求有高度的护理,有温度的护士,这对护理人才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等多角度、多方面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有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人员,是当代护理教育者应该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条件和要求。

2 现行护理人才培养中“价值引领”功能体现现状

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为例,现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很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道德等方面培养,但实际操作的结果不一定能满足社会、专业、国家的育人要求。学生在价值取向、信仰素质、责任担当、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情怀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与长期以来护理院校未能根本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困境[3]有一定关系。下面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素质教育、考核体系几个方面阐述。

2.1 培养目标

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有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4-6]。教育部本科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二是知识目标,三是技能目标[7]。教育关注的重点主要在基础医学知识、护理技术的掌握以及护理病人的能力的培养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综合素质、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认知、情感、交流等层面的教育与引导,评判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持续发展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足。

2.2 教育课程设置

本科护理学专业认证要求是目前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一般采用“三段式”设置模式,即公共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在此模式中,学时不少,学分不低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发挥着学生思政德育的作用,但成果却有限[8]。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视医学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和结构,专业课、思政课、人文课相互独立,单独教学,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连贯不足,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人文素质、职业责任感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课程种类繁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职业情感[9-10]。

2.3 素质教育

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素质教育不缺乏护理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为主线的教育革新,缺少内化学生专业情感,包含职业情感、专业素养、关怀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社会责任等的改革。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04年开始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结果显示:护理毕业生具备职业素养能力,而专业发展能力和职业情感方面却不足[13]。提示学校教育改革应增强护理人员情感、意志为一体的内在素质文化以及服务于患者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十几年前的此项研究也表明,护理是助人的专业,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照顾和保护。服务的对象是全人,服务的核心强调以人为中心,服务的过程更重视情感的参与。作为临床护士,除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应具备综合素质和全方位服务的能力,更需要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要实现这一目标临床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之一,强化护生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规则,注重护生职业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2.4 成绩评定

目前,护理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中德育教育的评价没有量性标准。医德、人文素质、人文情怀等不作为评估项目,更没有形成系统的医学生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考评关注较多,忽视了对职业信仰的考核。

2.5 教育师资方面

护理专业课业教师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背景,均为医学相关专业毕业,专业知识储备充分,专业能力突出,但思政理论知识不够丰厚,缺乏相关人文知识。面对“课程思政”束手无策、更难说创新改革,甚有教师不理解、不配合,认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既是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完成育人任务,专业课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14]。而“两课”教师又缺乏护理学专业知识,也无临床实践经验,导致医德教育的效果欠佳[15]。加之,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价往往通过可量化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果、科研项目、论文、专利等的数量和等级进行,而难以量化的教师“立德树人”情况尚未纳入评价体系。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及其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也未建立,更没有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突显“立德树人”的分量。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忽视和淡化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3 护理人才培养中体现“价值引领”功能的操作框架

护理人才培养中体现“价值引领”功能,离不开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完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协调、课程内容等)和教学评价体系的重建,最关键的是课程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触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应地,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评价重建。

3.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中思政育人培养要求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培养方案从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等方面入手,体现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科学创新的思政育人目标。以“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阳光雨露养料,专业和技能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树枝修剪”的顶层设计,注重“术”与“道”的结合,设计德育递进路径,突出各学年各学期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最终实现培养温暖的、自主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个体的目标。

3.2 优化教学计划

(1)改善课程设置。在原有4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护理人文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以培养目标为指导进行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融合思想政治类课程,增加社会综合性课程,凸显执业所需的基本素养教育;在护理人文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强化护理人文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增加临床案例实战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职业操守教育、职业规则教育。以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就业方向的需求。

(2)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育人就是把立德育人如“基因植入”嵌进所有专业课程,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①信仰、价值观引领课程教学。护理旨在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护理学的本源与精髓是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元素,通过课堂教学分享林巧稚、钟南山、吴孟超等医学大家的仁德风范。让护生真正领会护理的目,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并能运用护理技术为社会做贡献。②职业道德教育导入课程教学。职业道德是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专业人员在运用技术和技能时应该遵循,护理教育更强调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如急救护理技术CPR的讲授时,通过“时间就是生命”、“团队的力量”让护生懂得职业道德与素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③科学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护理专业人才应具有评判性、创新性、综合性、科学性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如讲解“不显性汗”知识点时,通过介绍生理学家圣托里奥30年如一日观察自己进食、工作、睡眠等情况,系统测量自己体重的波动情况及大小便量的实验论证过程[16],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创新、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④传统文化陶冶渗透课程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容忽视和丢弃,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文化人”,注重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经典古训非常适合运用在《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导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尊重传统文化,弘扬尊老、敬老、爱老、护老的传统美德。

(3)拓宽素养教育渠道。利用好学院健康人文活动月或假期参加医院、社区、幼儿园、育智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单位的弱势群体的关怀服务等。暑期社会实践、团体活动和志愿者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等,培养护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将“人文关怀”、“仁爱情怀”贯穿于学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护理人文素质与修养。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参加护理技能竞赛及其它学科竞赛和相关培训,包括院外团体竞赛或考试,如护理技能竞赛、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团体知识竟赛、与人文素质提升相关竞赛、四六级考试及其它培训,实现职业技能和思政素质的双提升。

3.3 创新教学方式

所有课程既要完成知识技能的显性传递,更要发挥“寓道于教”、“寓徳于教”的隐性作用。按照思政育人隐性、融合、精准的原则,尝试课前启发,课中体验,课后感悟三段式教学。

(1)教师准备。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更新理念、进阶角色,真正从“课程的承担者”进阶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

(2)课前精心设计。依据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分解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实训环节,发掘、凝练思政育人元素,设计情景导入教学。如:《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可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从解剖知识的传授到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与敬畏生命、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等价值观产生共鸣,为后期的实践操作奠定情感基础。

(3)课中体验案例。课堂融入生动案例、励志故事,进一步诠释专业课程内容,引导护生对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思考。例如:教师在不打破原来教学结构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主题将思政的某个专题以案例的形式嵌入,向护生诠释理想、信念与成功的关系,同时使枯燥的医学学习更显生动,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专业课上潜移默化、因势利导地传输好习惯、好修养,使护生成长走向素养化。

(4)课后精彩分享。定期组织课后分享活动,鼓励护生将课程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情感、素养进行总结,可充分运用媒体、终端、讲座、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分享。

3.4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重在过程,强调“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因此评价的重心应在过程而非结果,评价的标准更应定量、定性的结合。评价主体体现多元化,但无论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最终应该形成系统合议的评价结论。

(1)总的教学评价。总体评价的关键点是运用结果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调查问卷完成,包括学生版和教师版调查问卷,以及实习基地与就业场所的反馈问卷。①针对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采用针对性问卷。在校生的问卷主要涉及护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能力、职业认知等方面;实习生的问卷主要涉及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毕业生的问卷主要涉及护生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人文精神等等。分析学生问卷,依据学生评价,结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②教师版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挖掘、思政切入点及结合度、实施效果等。通过评价形成同行间对一门课程甚至课程群的整体教学反思,最终完善“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③实习基地与就业场所主要得到关于护生实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

(2)课程考核评价。①确立多元考评方式:改变教师单一考评,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公平、公正、客观的价值观,更使评价多元化、全面化、客观化。②统一考核目标,选择多样考试内容:章节考核目标一致,考核内容可多样化,避免用一个标准、一个内容衡量所有学生,可以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正确人生观、社会公德、道德观教育等方面入手进行考评。例如,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等不同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内容。也可在章节的目标要求下,依据考评内容,把课内、课外实践联系起来。如:树立正确人生观方面,可以在“救死扶伤、急患者所急”方面设立考核目标,也可根据学生不同特质,通过阅读、竞赛、技能大赛、特长展示等多个加分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护理高等院校教育的过程可以比喻为产品生产的过程,将大学的育人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各类课程的育人职责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方可培养出具有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