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朝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和深刻变革,也给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智能硬件、物联网、5G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的进一步融合,各类新兴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全面推广和应用,物流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催生了智能物流技术专业的产生。大数据技术是实现物流活动智能化的基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整个供应链发生了变化,不仅调整了供应链库存结构、降低了库存成本,而且也解决了运输配载和线路优化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难题。[1]2017年2月,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规划》中提出推广数据分单、数据派单等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能,鼓励快递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推进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研发和应用。[2]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颁布了《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要求鼓励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3]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建设,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推进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4]
从以上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将直接推动着物流产业由传统物流向智能物流方向转型升级,但是我国目前物流行业在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应用方面发展滞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我国物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智能化时代,现代物流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和技能,而且还需要掌握从物流产业的运作过程中来采集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优化物流作业流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作为肩负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智能物流类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从现实出发,充分利用物流行业的物流大数据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快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步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在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两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物流产业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驶入了快车道。智能物流技术的蓬勃兴起,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时期,智能物流人才已被国家相关部门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5]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对于智能物流类专业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探究式、个性化、体验式、应用型等几个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智能物流类专业的实训课堂,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整堂课不需要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实验方法和问题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出一整套的实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实训目标,设计出实验流程和方法,在对相关物流数据进行采集、过滤、清洗、整理、分析、调试的基础上,通过对多次实验结果进行认真比对和研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从而发现物流数据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得出物流运作过程的一般性结论。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让学生自主设定实验目标,自主动手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软件的操作,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实验方案、自由表达意见和独立探究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新时期,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服务,也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物流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通讯方式,为学生提供远程个性化教学服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制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实训工作指南,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学生实战工作能力。新时期的特点就在于面对海量的数据和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大数据学情分析,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量身订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同时,通过现代化通讯技术进行师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智能物流是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环节不仅只注重于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将校内外的各类教学资源相互融合、综合使用。新时期,各类优质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容易获取,但是在校企合作环节,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不高,国家相关部门也尚未出台相应的强制措施,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学校就可以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模拟出物流管理运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环境,在此环境中体验从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等各个场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去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情景。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监控设备,对学生的整个模拟工作状态进行监控,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指导,通过情景再现、实操模拟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实际工作的各种场景,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环境的现实短板。
高职教育肩负的特殊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新时代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在新时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的智能物流类专业群积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入相关物流企业进入学校进行实际生产运作场地的布局,通过特定场景真实的物流运作,向学生展示物流企业的日常运作状态,同时给学生提供校内真实的实习实训场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校方则以校企共建物流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物流信息决策、物流规划、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技术平台,全面整合多渠道采集的物流数据源,作为教学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应用,开拓师生的视野,形成一个集校企联动、日常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实际物流场景中的管理决策与实际操作能力。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智能化物流工作场景和设施设备的不断涌现,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的技术人才。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在原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智能物流技术的课程,还有些院校直接开办物流工程技术和智能物流技术专业。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专业的开办和新课程的设置也是刚刚起步,一些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日常教学方法不灵活,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和智能技术应用不熟练等几个方面。
从目前市场调研的情况可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具体物流业务之后,在工作习惯和实践能力方面未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够明确。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一些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市场调研和行业专家的指导,导致在相关的物流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与实际物流工作岗位的条件和发展趋势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些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调研的范围比较有限,只注重了部分企业的一些传统物流岗位,而对于新出现的现代化物流企业智能化设备操作岗位和智能化设计岗位调研不足,造成人才培养方案难以突破传统物流运作流程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统一的课程规划体系和相关课程标准,同一门专业课程,由于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而使得授课内容出现较大差异,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人才培养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传统的高职物流类专业授课方式主要注重的是“理实一体化”,强调在授课环节,同一个场所一边是设置有理论教学场景,另一边是设置物流实践操作设备,可以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交替进行。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出现理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或者枯燥,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实践环节,物流类专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对车、升降机和搬运机械等设备进行操作。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人数较多,场地容量有限,少部分学生在操作设备的时候,其他的大部分同学无事可做。还有些物流实训场地缺乏合理布局规划,在学生实操练习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教师能力方面,多数院校的物流类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于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作业流程和现代化智能物流设备的操作了解不够,教学思路依然停留在自己求学期间的学习模式。有的教师对于实操环节避重就轻、应付了事,也难以引起学生对实训环节的足够重视,无法体现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期,要全面培养广大学生对于现代智能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应用能力,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智能物流教学设备,并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同行业市场有效接轨。而多数院校在智能化设备条件方面却显得严重不足,实训场地所提供的却是传统的物流设备,学生无法接触到企业最新的智能化场景。在软件操作与设备控制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在软件模拟实训室是借助于传统的计算机机房,学生只能操作简单的实训模拟软件,而现代化的物流作业流程,比如分拣系统、物流传送工具和物流周转箱等,设施设备比较匮乏。加之有限的场地难以形成智能物流软硬件的系统集成,无法模拟出现代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再加上一些院校的数据处理和仿真模拟也比较陈旧落后,体现不出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式,偏离了智能物流类专业开办的初衷。
新时期,现代物流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和进行岗位设计时,需要大量掌握物流大数据知识和分析应用技术的人才[6]。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很少开设物流大数据方面的相关课程,有些院校的物流类专业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但并没有体现出大数据,只是传统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以及常规统计软件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院校的物流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的深度不够,尚未形成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在师资建设方面,校内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局限,对于大数据的知识掌握不足,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有限,而企业技术人员深入院校开展教学培训的机会也不够频繁。有些院校也开展了校企合作,在顶岗实习环节派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但是实习过程通常流于形式,企业多数安排学生从事最基本的场内装卸搬运或者单据账务处理,而专业的物流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业务却没机会接触,造成整个实训过程收效甚微,难以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大数据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对于我国广大的高职院校的智能物流专业来说,在大数据物联网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潮流,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掌握最新智能物流技术的专业人才,就需要适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岗位对未来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加强行业企业调研,重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岗融通,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加大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创建实践教学团队、改造实训条件,实施智能场景教学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智能物流技术的实践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效率,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与方式的总体设计。[7]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智能物流类专业的管理和教学团队首先需要深入行业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同时通过各类人才招聘网站收集相关的智能物流岗位招聘信息,使用Python、tableau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从而绘制出物流企业对相关人才能力需求图谱,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阶段,还需要邀请相关的行业企业专家、业界学者对课程体系进行详细论证,合理确定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整体性、关联性和职业性,增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并且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更新机制,为学校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现代发展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引领。
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在更深的层面上改变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物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1+X证书制度的全方位推进,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又提出了新要求。对于智能物流类专业,大量移动终端的出现,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比如学习通、腾讯课堂、云课堂、雨课堂等应用程序的普及,能够实现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适时管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这些小程序,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授课进度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另外,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课堂内容,将现代物流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及时融入相关的课程模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8]。职业院校智能物流类专业的发展,必须和现代物流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相互交融,在物流大数据资源库方面共享共建。同时全面发挥企业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数据,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双方还应互派教师和培训师,共同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弹性引进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传授企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同时也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来体验企业的日常运作状态,学习智能物流设备操作的技术要领。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也可以从高职院校聘请优秀教师进入企业对员工加强理论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文化共建,在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交流过程中,院校教师可以了解重要岗位的能力需求,从而帮助教师理顺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场地方面合作共建校外智能物流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也可以“订点班”的形式委托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实现校企优质资源的效能利用的最大化。
在新时期,面对物流产业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师资结构的失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师资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企业运作经验不足,大数据智能化操作技术不熟练,具有含金量的“双师型”教师比重偏小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大体上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进行人才招聘,二是内部培养,三是从行业企业中弹性引进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兼职人员,承担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对于人才招聘而言,需要改变传统的直接从高校招聘高学历人才直接入校工作的做法,应该对与应聘人员的行业企业工作背景进行考核,尽可能引进有过物流作业经验的技术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对于内部培养,一方面可以选送教师进入国内外高校进行学历培训,另一方面定期选送部分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者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实战经历,提升教师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意识和行业实践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现代物流企业中引进管理和技术人员定期来学校授课,与校内教师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过程指导,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智能物流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或模拟工作现场,使课堂教学和工作岗位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工作氛围,提高岗位认知的平台。[9]在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提供一定的场所,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由企业提供部分智能物流设施设备,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建设或改造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体现出智能物流特色。可以分功能分区域建立作业区,比如电子标签分拣区、自动化立体仓库区、智能机器人分拣区、物流机器人配送区等等。在功能的使用方面,能够通过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实现机器人分拣、语音分拣、自动识别、自动传输和信息化管理等功能的发挥,实现智能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改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运作实训基地能够感受到企业运作氛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对智能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能力,有效提高智能化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岗位训练的深度融合。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智能物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类型,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有利因素,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大数据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智能物流类专业正处于初建和探索阶段,在师资、设备、课程、教学、实训等诸多环节的资源与条件还不够完善,需要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秉持多元化发展思维,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完善校内实训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发展空间,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新时代智能物流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