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路径研究

2021-12-03 07:16冉永琴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个体价值职业

冉永琴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目前,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如期实现。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20年全国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转段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和历史机遇。

理论界对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视角:一是职业教育是减贫成效显著的教育类型;【1】二是关注职业教育减贫的功能与路径,探讨职业教育促进乡村产业衔接与发展中的功能发挥与实施路径;【2】三是职业教育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技术与价值贡献。【3】在后脱贫时代教育减贫语境中,本文尝试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职业教育减贫的发展路径。

一、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自带技术理性和价值属性固有特征,不断追求技术精益求精是职业教育的精神显现,技术满足并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职业教育本身内含“职业性”与“教育性”双重特性,体现出职业教育对“职业人”“生命人”的多重价值关注,也表现出对受教育者现实生命感的重要关照。

(一)职业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有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呼唤乡村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育从根本上需要职业教育。国家从制度层面对乡村振兴已经有了预见性的布局。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产业带动、人才训育、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生产转化、生态重构、组织建设等方面全面振兴乡村的优势越来越凸显”。【4】

(二)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应有之意

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特征,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都将逐步走向差异化。职业教育思想多元化,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教育指导思想将更加丰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促进个体差异化发展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将取代统一性目标;办学模式多元化,摆脱传统整齐划一的办学模式,适应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办学模式必将也是多元的。在技术革新不断发展的今天,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技能学习与在职培训相互融合,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以“技能习得、素养提升”为首要目标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展得更加丰富。

(三)职业教育发展是劳动者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5】只有当教育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时,方能对教育内容创生性地占有,形成并发展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加快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社会化。从经济学供需双方角度来看,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活动的需求侧,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技能恐慌”“本领恐慌”推动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寻求工作技能提升。因此,职业教育是劳动者将个人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有效渠道,职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也表现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和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面临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减贫,不仅仅需要减“经济”之贫,更要减“技术”之贫、减“文化”之贫、减“思想”之贫。后脱贫时代,在充分培养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职业教育应该注重挖掘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充分激发个体内生动力。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上重技能轻人文、教育评价上重实践轻素养、价值取向上重“工具理性”轻“文化观照”等问题,阻碍了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以技能发展为重,忽视个体人文关怀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既要培养乡村技术型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大胸怀的大国工匠。在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只是一味注重发展技术,容易使技术成为奴役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而忽视个体生命价值,使人成为只会使用技术的工具,从根本上违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技术是价值性存在,必须承载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意义。法国技术哲学家让-伊夫·戈菲认为:“技术从来不是中性的,而总是一些个性的投射。技术并不直接是我们的器官的投射,它是心理现象的间接表达,这些表现首先是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6】技术以人为本,技术为人所用,发展技术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阶段,自我发展意识、个体独立性明显增强,对社会认识不够全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如果缺乏对个体的生命关怀,不尊重人的生命性,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人文品质的技术性人才。

(二)以实践操作为重,忽视文化素养提高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偏重以就业为单一导向,是一门从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现就业为落脚点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方面,外界普遍关注受教育者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并通过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加以佐证,忽视了学生做为教育活动中主体本身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利特(Billett,S.)认为,当工作要求、技术和工作组织随着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职业教育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作能力,如发展战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职业人才要有效应对非常规或新颖的工作活动,而不是仅仅使用技术。【7】要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工作能力,就要求职业教育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中充分考虑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元认知等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一味追求实践技能提升而忽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很难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三)重“工具理性”,轻“文化观照”

技术工具性是职业教育重要特性,但不是唯一特性,不能将就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强调职业教育减贫功能发挥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被无限放大,而培养“职业人”和“生命人”共融共生的“现代职业人”却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对于受教育者的文化观照。伴随全球科技高速发展,技术的缓慢渗透让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从鲜活灵动的人畸变为冰冷凝固的技术。海得格尔(Heidegger,M.)指出,生命体在培育和利用中从技术上被对象化,归根结底,是把生命的本性交给技术制造去处理。【8】职业教育对象是“人”,是以培养创造并驾驭技术的人才为重要任务的教育类型。然而,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数量和质量都能得以保证的文化浸润课程,文化观照不足,使受教育者容易陷入“唯技术”“唯器物”的泥沼,最终导致职业教育手段与目的、形式与实质相背离。教育需以人为本,眼中无“人”的教育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减贫路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9】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八字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具体来看,培根就是要固本正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铸魂就是要将立德树人贯穿进人才培养始终,铸就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品格;启智就是开启智慧的通道,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美好,最大程度发挥潜能;润心就是潜移默化雨露滋养使内心充盈富足,拥有宁静、幸福的心态。后脱贫时代,绝对贫困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要发挥职业教育减贫重要功能,减贫政策上要更加关注贫困个体发展需求,减贫治理上要以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减贫重点要着力激发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因此,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人性关怀、促进贫困个体劳动技能与人文素养共同发展;以就业兜底推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统筹治理城乡贫困,实现职业教育实践价值与生命价值双重耦合。

(一)大力加强人性关怀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培育“有技术、有文化、能管理、能经营”的乡村技术人才。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应加强人文关怀,将技能培养与人文关怀同步推进。叶澜教授曾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0】关注人的生命性、加强人文关怀是职业教育本身的使命,彰显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在教师的劳动中,“最核心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作为一种侧重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既具有外显社会功能,也具有内隐教育功能。因此,要从外部帮扶和内在关照两个维度加强人性关怀。

外部的帮助就是要持续对贫困个体进行经济资助,根据国家政策足额按时发放国家奖助学金,保证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大对职业教育项目、资金、师资等方面的资助,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风尚。内在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意义,让教育回归乡村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个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激发个体在习得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感知生命温度,体验生命厚度。人类学习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弥补自身先天本能的缺失,发展并使用技术成为人类重要生存方式。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赋能乡村人才。“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你如何理解技术就会如何理解人,你怎么看待技术就会怎么看待人。技术的功能、结构、形态携带着丰富的人性”。【11】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大国,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发展。培养大国工匠,就是要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专门人才,而每一位大国工匠的养成,都必然经历过自身的坚持与奋斗、他人的肯定与鼓励、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二)促进贫困个体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题中之意。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重要指引,摒弃职业教育只是培养技术劳动者的片面做法,有意识将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社会责任、现代公民等教育内容贯穿进职业教育的始终,促进贫困个体全面发展。

何谓全面发展?不同时代的教育都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古代,是礼、乐、射、御、书、数组成的“六艺”教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要求通过体育、德育、智育来使人得到理性发展和体魄健美;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使人们“意志自由”,培养“全智全能”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成果,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发展,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2】职业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体现在既关注外显的生存技能的习得,又关心潜在的社会适应、内生动力、人际交往、职业认知等可持续能力的发展;既能提升贫困个体实际劳动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用强烈的内驱力推动个体自觉学习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3】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内生动力,是职业教育防止个体返贫、巩固减贫成果的重要途径。

(三)推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供给配置率、调动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首先,以培育劳动技能并扎根城乡发展的“新市民”和“新农民”为基本切入点,提高劳动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率。后脱贫时代,城乡融合协同发展急需一大批敬业乐业、敢于创新、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发展中的劳动力供给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持。一方面,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大力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进城务工群体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确保进城务工群体有渠道、有资源、有机会获得教育培训,保障该群体受教育的权益;另一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针对留乡返乡新型农民群体,职业教育要做好制度设计,在课程设置、项目引进、师资配备等方面下大力气整合资源发挥效用,有效提升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探索建立“新市民”与“新农民”协同成长发展平台。

其次,职业教育调动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生产要素主要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职业教育对生产要素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显示,人力资本效用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越大,劳动者的知识素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显著。需要认识的是,劳动力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本。只有经过教育培训,能够拥有较高工作技能和能够提供良好工作服务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才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要从人力资本供给侧角度加强对劳动力培育,加强各级各层职业院校布点发展,确保不同年龄、生源、类型的贫困群体能够享受相应的职业教育。通过兜底培训、补偿性教育为脱贫地区培训新型农民和技能型人才,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四)实现实践价值与生命价值双重耦合

实践价值是实践主体与客体双向对象化的能动活动及其成果对实践主体的发展与完善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生命价值是个体追求生命自由发展及满足自身及社会存在和发展产生的意义。职业教育外显社会功能和内隐教育功能蕴含实践价值和生命价值两个维度。职业教育减贫发展路径呼吁实践价值和生命价值双重耦合,凸显职业教育的未来价值。

实践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体现在人的培养上。教育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培养上,教育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文化服务也是通过培养人这一社会职能来实现的。职业教育实践价值和生命价值有机统一完成了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自身价值,又把个体自己发展的要求和成果外化为社会价值的教育中心任务。职业教育不仅仅培养“人力”,更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个体能力素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实践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治理上。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是职业教育完成变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个体成长发展规律,注重生命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彰显,意味着受教育主体的价值与意愿得到理解,主体生命意义被“看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强调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要借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实践性活动实现个体生命能动性与自主性,在实践检验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达成生命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共识。“所选的职业仅仅有用还是不够的,必须要这种职业不能使从事它的人养成一种丑恶的乖戾人情的心灵”【14】。只有遵循促进个人发展的教育立场,而非将效益凌驾于生命至上的经济立场,职业教育才能获得长足、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践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职业教育价值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关注学生成长,启发学生心智,打破凝固、静止的教育价值取向,直面生命存在,以积极的关怀和主动健康的视野关注生命本身。职业教育技术性使人能够“生活”,人文性则让人“更好地生活”,二者犹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偏颇。人不可能离开技术独立生活,这是客观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所致;但如果职业教育的目的仅仅只是帮助个体学会谋生的技能,自然是肤浅短视的。杜威提出,“如果教育承认职业的全部理智的和社会的意义,这种教育就要包括有关目前状况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包括科学的训练,包括学习经济学、公民和政治学,使未来的工人能接触当代的种种问题以及所提出来的有关改进社会的各种方法”。【15】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在教学活动中将实践价值与生命价值有机融合,实现个体生命在更广意义上的超越。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五花八门的职业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