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大塘中心小学 杜富满
互联网技术在数学中的有效运用既能优化教学过程,又能创新教学形式,实现资源整合,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职责,适当放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契机,能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从多媒体演示、情境构建和课后作业等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以往被动接受式教学得以改变,小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专题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接着上传到教师的文件夹中,结合学生提交的资料,教师精心筛选,及时归纳和总结,应用到课上教学活动。当学生看到自己搜集的资料被教师采纳,由衷产生自豪感,加之教师的表扬,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数学自学活动中,学生以探索的形式主动查阅资料,通过设问、验证和总结等方式,确定观点,详细论述,为学生提供共同探究的契机。“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探究空间得以延伸,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掌握相应的自学技巧,符合现代信息化教学需求。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一课中,教师首先明确具体的探究任务,接着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查阅资料,有的学生负责绘图,有的学生进行总结,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节约用水”,查找适合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学生的自学活动具有层次性特点,而教师在强调层次性的时候,也不可忽视其中的拓展性元素,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敢于质疑,真正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初步认识如何利用旋转、平移等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首先,复习基本的面积公式,学生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概括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如平移法、割补法等,掌握计算的技巧。其次,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最后,化静为动,自主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从数学现象中感悟面积不变的特点。互联网成为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也让教学模式趋于多元化。
智慧课堂的构建,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也会关注学生自学意识的形成。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为例,可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之处,积累实践经验,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首先,积累素材。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专题网站,开始课前预习,学生自行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改变以往单一的预习方式。教师从互联网收集图片、视频,投放于网站,新课开始前和学生一起欣赏,尝试回答:旋转现象分为几种?通过动态演示,将教材中静态的时钟、风车还原成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
其次,自主探究。教师利用互联网提供几种常见的图形运动方式,学生自行操作和研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回答,发现其中比较新颖的观点,上传共享平台,学生欣赏学习成果的时候,也树立了自信心。基于网络环境的自学探究模式,既能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再次,营造氛围。教师利用专题网站,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课内总结阶段,学生结合自身的喜好,在网络上设计一件会旋转的小物品,上传作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自学氛围,促进其自由表达意见,让学生在欣赏美的时候,也能实现艺术和数学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认知意识的发展。
最后,分层提高。专题教学网站作为一种教辅资源,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既能实现师生交流,还能跨越空间,让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互联网环境下,交互过程是长期存在的,视频、文字等都会及时记录下来,为学生课后反思、总结提供参考依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当下,将多媒体和小学数学联系在一起,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能满足小学生的内在需求,体现互联网的教育意义。对此,教师可构建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寻找有效的自学方法。
一是多媒体情境。互联网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设置如下情境。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园吗?生:喜欢!师:今天跟随教师一起进入游乐园,认识平移和旋转。生:好!师:(播放游乐园中的大摆锤、旋转木马、过山车、电梯等多个项目的视频)同学们是否喜欢这些项目?尝试着利用手中的笔画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生自主思考,画出过山车、旋转木马的运动方式。师:小组讨论,应该如何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最后,教师总结沿着直线运动的是“平移”,如电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运动的是“旋转”,如大摆锤、旋转木马、过山车。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趣味情境,将学生带入虚拟的游乐园,能集中学生的专注力,让其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
二是生活情境。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生活情境,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的有效结合,避免学生因为认知差异出现理解偏差。为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教学资源,借助生活案例导入课堂情境,提高教学质量。以“相遇问题”为例,小明约好和朋友一起打球,两家的距离不远,打车的费用太贵,同学们能否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让两人尽快见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在解题中合理分析,自主探析解题思路。此外,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模拟两人走路的情境,设置路线图,帮助学生清楚分析题目的含义,提升解题效果。
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既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又能提升复习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的作业模式以书面训练为主,显得单一且乏味,不利于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教师可利用移动App“一起作业”,优化作业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小学作业不应该是机械式的重复训练,这样无法体现数学作业的价值。对此,教师应发挥网络平台的先进优势,着重体现数学作业的趣味性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将学生日常感兴趣的知识点采用数学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勇于探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提升自主复习效果。“一起作业”App中包含了签到、奖励等版块,每当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学豆奖励。利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形式,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喜欢上做作业。
例如,在“小数乘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正确计算小数倍数,掌握对应的运算法则,教师可以小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体现网络平台的实践优势,达到技术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一起作业”App的合理应用,让数学作业的内容趋于现实生活,将数学作业以游戏、故事、竞赛等形式表现出来,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优化数学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基于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总结,做作业的时候始终保持愉悦心理,积极解答,能化“被动意识”为“自主行为”,家长更不会因为孩子的作业问题而忧心烦恼。
实践表明,“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应用,既能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层次性特征,在课前预习、课上探究和课后复习等方面,及时突破学习障碍,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强化,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