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第八中学 张立功
全面推进“四史”学习的大环境下,低效的学习方法成为阻碍学生历史学习教育的现实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本文中探索总结并提炼了以下几种历史知识学习方法。
以相同类别的知识为一个系列,按照时间顺序,借助思维导图,设立独立专题,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把握更具有系统性、立体感。
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为例,在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时,可把每个朝代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发明创造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设置成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创新为中心的独立专题,以这种专题形式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纵向、立体地加以展现,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加清晰,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方面,北朝时期的贾思勰写作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涉及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的生产技术,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总结了农业、手工业加工生产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写成了农学巨著《农政全书》;等等。在中医学创新方面,两汉时期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创新了中医学理论,在诊断治疗上提出独到见解,创设“治未病”理论;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药;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年完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总结了我国药物学经验,丰富了我国药学理论,在世界药物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把各朝代有关科技文化创新发明方面的内容全部纳入专题,以独立专题形式来学习掌握,能使学习内容思路清晰、立体感强,学习效果好。
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问题,把知识点加以串联,使分散的知识形成一体。
以土地问题为例,在中国社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能否妥善处理好土地问题在中国社会非常重要。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此举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发展,秦国国力大增,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广大农民踊跃加入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政策,调动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抗日积极性,确保了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力保障。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83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极大提高。这样一来,把点、线、面、体串联成一体,把历史事实、历史事件融合为一体,使零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事件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将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融为一体,使辨析能力得以提升。
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例,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质的不同。《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在开放口岸开设工厂,目的是便于列强掠夺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从经济上剥削侵略中国。现在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牢牢掌握国家主权前提下的对外开放,在深圳等地创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允许外国企业、华侨、港澳台同胞开设工厂并提供优惠条件。这一政策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内地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
以网格、图表为平台,把历史事件、时间、结论等融为一体,便于识记。
以西方列强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例,把具体时间、地点、事件借助网格、图表加以标注,直观清晰,便于记忆。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规定开放口岸、割让领土、税款协商、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8年的《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至1860年的《北京条约》,赔款数额逐步增多,开放口岸增多,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年《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更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为资本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1901年的《辛丑条约》,赔款数额庞大,本息达9.8亿两;主权丧失,拆毁大沽炮台,严禁人民反帝活动,允许外国驻军,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进程标注成网格、图表等形式,这样脉络更加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中外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通过对中外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入挖掘,从世界史的角度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视野更加开阔,从而确立起大历史观,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在欧洲,协约国与同盟国相互争斗的结果是德国战败,俄国退出战争,英法两国国力大大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始觉醒并出现“短暂的春天”。因为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面粉业、纺织业尤为突出。由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以此为标志,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中外历史前因后果的深入挖掘,从更宽广的视野把握历史,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事件为纵横坐标,编织成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网络,便于学生具体直观地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史的走向。学习掌握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中国的现代史。毛泽东作为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1921年参加了中共一大。1927年,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这一正确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46年,国民党蒋介石倚仗自己在经济与军事上的优势,再加上美国的大力援助,悍然发动了内战。毛泽东毅然决然地用军事手段反击敌人,先后粉碎了蒋军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1947年,毛泽东毅然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同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与武汉。1948年,毛泽东抓住机遇先后组织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随后,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做出了评价,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把与毛泽东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编织成一个历史网格,一目了然,脉络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重点考试题具有导向作用,要深入分析知识考点的内涵,寻找出题的角度,厘清出题的思路,联系历史教材内容,举一反三,找出规律,融入日常的讲练评中。真正做到突出重点、把握要领,建立错题本,收集错题,时时翻看,切忌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
历史知识的学习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中外历史联想法、时间线索法、情感记忆法等。所有这些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在实践中都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