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元 朱珈磊 沈 悦|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2021年5月9日,“时尚再定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设计·泛时尚’高峰论坛”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东华大学主办,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与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协办。此次论坛也是第19届环东华时尚周暨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1年毕业季系列活动之一。与会学者以“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学科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线索,围绕文化自信与时代需求、科技文明与社会转型、生态文明与人类未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从手工文化、时尚未来、人工智能等视角进行讨论,就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献计献策,同时倡导设计学科应有的伦理道德价值和责任担当。现将会议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综述如下。
首先,“新文科”指的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对学科中各专业课程进行重组,形成文理交叉[1-2],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诸如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扩展知识面和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其要求学生掌握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系统性设计思维技巧、团队合作和计算能力。[3]如今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因此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结合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主动应变,积极创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进程,新文科的建设也要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创新。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提出高校要在“创新促发展”的时代共识下,建立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理念与体系,加快探索创新的步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意人才。
在“双万计划”的学科建设背景下,国家更加强调专业建设,鼓励支持高校聚焦新时代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此主题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朱明健教授探讨了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一流课程。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对未来的人才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学会适应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就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的教学实践问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在《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主题讲话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了中国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以武汉理工大学的设计学科为例,分享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的设计思维与重塑设计学科知识体系的实践经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在“院长对话”环节也提出当下设计教育的重点是促进产教融合与跨学科融合。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教育部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建明教授在会议上作了题为《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的专题发言。由新文科语境下设计学科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展开,从美院视角出发,指出设计学科建设应该注重心、境、人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并提出要构建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他认为“新时代的时尚建立在于中国特色审美价值体系,在于艺术教育新思维的发展。”
基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方法,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已经成为当下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最迫切的问题。湖北美术学院校长许奋深入阐述了未来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新视角和新路径,认为“未来设计师需要具有想象力、批判性精神和对知识持续的兴趣”。
“知识不能只靠传授,而是应去建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吴翔教授在题为《设计教育:现实与未来》的报告中提出,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设计教学任务更趋复杂,多学科、多领域、跨文化已经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核心,传统范式下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匹配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系统的建构,因此需要通过强调建构性的学习模式、确立新的能力培养目标来具体实现。
新文科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新的文科人才——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文科创造型人才[4]。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教授从专业背景出发,提出艺术与技术并重是现代数媒人才培养的趋势,各院校应当有自己的地域、行业和专业特色。同时,针对当今智能背景下设计内容匮乏的问题,黄心渊教授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关键是要有更多内容创作的观点,并指出设计美学应该随着技术形态的发展在学术体系上有所迭代和变化,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想不落后于时代。
新文科代表着一种学科融合的趋势,而一个专业的发展往往也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持协同,因此在培养设计学科人才时,需要系统地建立综合知识体系,努力搭建专业协同交叉创新的教育平台。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家阳就《新文科语境下的时尚教育》展开话题,基于如今的新文科语境,他提出“传统+现代”“传统+生态”“艺术+科学”“艺术+商学” “知识+实践”,并阐明了设计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紧密的关联性。林教授认为在新文科思想下发展设计学科,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志向,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5]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人工智能将引发技术的重大变革。[6]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文科,不能只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添加新技术。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明教授提出,要将设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与设计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研究,要重新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在设计任何一种人工智能产品的时候,必须要同时考虑人类的真实诉求与计算机的内在成长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全面协同、有机进化的人机交互。
“大设计·泛时尚”应该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理论体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李立新通过介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造物“借壳”现象,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摆脱旧有设计范式,探寻中国设计基因,发展中国设计思想并实践于当代设计;实现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形式上的突破”与“质的突破”。
从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的角度来看,象征中华文明物质载体的手工艺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如今“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7]。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教授在主题演讲《手工:定义时尚的终极力量》中提出“时尚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还是经济学问题”,新的时代条件正在激发传统手工的内在活力,在文化时尚流行演进的过程中仍需重视手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灵感。
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从学科拓展、价值重塑、交叉融合等不同角度出发,围绕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见解。新时代、新使命呼唤新文科建设,让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芒需要新型艺术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新文科也不能脱离发展轨道,因此新文科一定要在科技、时代、人文和文科领域内交叉融合,关注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为学术界贡献学术新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从而彰显新文科的“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