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型政党与时代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初心回眸

2021-12-03 03:46秦德君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关键词:中华民族建设

|秦德君|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945年4月,毛泽东指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1]1008。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力的核心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这种“使命型”不是指政党有着一套自身的价值系统,这个世界上其他政党也都有,而是指这个政党承担着一个政党自身利益之外的目标体系,承担着一种历史性责任。这种历史性使命和担当,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就是基于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政治领导力。归根结底,它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时代领导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62恩格斯在《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中也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中国共产党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政党,担当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4]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但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志士仁人的一次次探索最终都失败了。从1840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时清廷立宪派兴起立宪运动。,中国笼罩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硝烟当中。其时清廷对世界大势茫然不知,统治阶级的虚骄傲慢、冥顽不化,导致整个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加速滞后,至19世纪30—50年代衰败愈益加深。“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诗句,喊出了多少人的悲愤和无奈。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压力下发生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特征的晚清自救运动。经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清廷一部分人看到了“坚船利炮”的威力。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2)书中共收入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中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通过学习西方长技抵制西方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基础理念是“自强”“求富”“师夷制夷”“中体西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成为30多年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的标志。它深刻表明,只从“技”(技术)的层面而不从根本性的“道”(道路)的层面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的问题,绝非救国图强之道,其破产具有必然性。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戊戌变法”(3)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成为又一场爱国救亡的维新图存运动。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推行财政改革,编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上,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允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上,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维新派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场变法,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觉醒。但这场变法的改良蓝图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其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历史性巨变,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更促使民主共和理念广泛流传,促发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并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先机。但这场革命,缺乏完整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没有一个能领导这场革命的政党。[5]16“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却一项也没有解决。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探索民族复兴的努力从未停止过。19世纪60—90年代各地的反洋教斗争接连不断。从锐意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到立志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在中华民族革命史上写下悲壮篇章。正如1862年7月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谈到的:“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6]但无论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还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无论是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还是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均以惨败告终。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人们终于认识到,“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1009,须另觅救国救民之道。林伯渠后来回忆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5]17

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只相隔10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这场革命的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近代产业工人壮大(4)1894年甲午战争前,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8年,中国产业工人发展到约10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现实基础。、中国社会及人民斗争发展之必然结果。开辟新的中国革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漫漫奋斗之路。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道:“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62“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7]64。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实践,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把民族复兴大业不断推向前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2]264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上下求索、不懈奋斗。“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8]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21

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史印证了一件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进步与社会繁荣、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今天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在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这种初心、使命、责任、担当,成为新时代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之所在。

二、毛泽东:“中国向何处去”“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目标选择的重大问题,也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赢得中华民族福祉的历史性问题。1940年1月,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9]624这给中国革命和发展标定了历史方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标定了现实目标。

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提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进行研究:“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9]623正是基于这种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并论述“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9]624。

这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形貌特点?毛泽东描述“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那是旧民主主义的共和国,那种共和国已经过时了;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但是那种共和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不适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9]636这就涉及如何构建国体和政体的问题。毛泽东认为,这个国体问题,从前清末年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国体“只是指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9]637。政体“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9]637-638。

毛泽东强调:“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于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9]636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也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1]1006

毛泽东这一政治设计和政治蓝图,立足于中国国情而充满中国特色。只有这样的国体和政体才切合中国国情,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0]“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9]624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建设目标中,包含了诸多结构性的社会变革内容:

其一,提出“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三位一体建设。这是一个新型社会结构性的建设。毛泽东指出:“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9]626今天,我们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事实上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5)这是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中已有滥觞。也可以看到今天“五位一体”这一总体布局,是对新民主主义“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建设的一种历史性延续。

其二,提出“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这一双位性的历史目标。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也得到延承和不断发展。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所作的《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讲话中指出:“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7]116其强调一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在1980年8月18日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著名讲话中,邓小平也详尽分析了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改革的紧迫性。这两个方面,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两个方面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建设上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念。

其三,提出把旧文化统治下的“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由新文化统治的“文明先进的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系统提出的在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进行文化变革和文化建设的主张。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指出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联动变革的内在关系和一体性:“问题是很清楚的,我们要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它是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的;而我们要建立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也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9]625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文化建设主张,是我们后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布局(6)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长期探索的结果。的历史先导。

上述三大方面,构成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基本方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蓝图。至于它的实现过程,毛泽东强调分两大步骤循序渐进:“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9]637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新的历史创举通常遭到的命运就是被误认为是对旧的、甚至已经过时的社会生活形式的抄袭,只要它们稍微与这些形式有点相似。”[1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纲领,提出了旨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设计和建国方案。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创举。

三、邓小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在完成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础上,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2-3这里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它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划时代的。它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历史结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12]246“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7)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12]219-220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个基点:第一,它是社会主义,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社会主义,也是与时俱进、不断熔铸新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8)引自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第二,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包含了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政治方式等历史内容,包含了“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的求真务实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祖宗”没有丢,最重要的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探索新路,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7]65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势能差距”拉大。面对以国家为单位的全球性竞争,多数国家采取了经济和科技的“追赶”战略,以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高增长率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人们称之为“高投资增长”或“增长”战略。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追赶战略后,经济发展有所加快,工业规模得以扩展,但并未实现“赶超”目标,与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民众贫困状态并未真正改变,有些还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13]这种“势能差距”拉大,不仅仅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水平、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上落差过大,更表现为发达国家凭借强势的综合国力推行霸权,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控制他国经济、政治,压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让后发国家陷于劣势陷阱而难以实现突破。

邓小平正是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放眼全球、审时度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14],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谋复兴的征程上迈出新步。历史经验、世界大势、客观现实,是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进一步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7]23这一中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制度,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步入新境界,迈向新高度。

四、新时代:统揽“四个伟大”,接续民族复兴大业

党的十八大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发生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12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诗中写道:“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就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的。统揽“四个伟大”就成为新时代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条主线。

一是通过进行伟大斗争,践行初心和使命。新时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与风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4]12新形势下世情国情不断变化,可谓“一日千里”,要涉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就要坚持伟大斗争,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地“打虎”“拍蝇”“猎狐”,标本兼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正是通过不断直面问题,刮骨疗毒,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才战胜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不管风吹浪打,无论逆境险境,都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是通过建设伟大工程,践行初心和使命。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党的建设成为一种理论上的自觉。曾经的先进不等于永远的先进,曾经走在时代前列不等于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由此,勇于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成为党的建设永恒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到“全面从严治党”,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统揽“四个伟大”的关键。“从严治党”是“党要管党”的升级,“全面从严治党”又是“从严治党”的拓展。新时代正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从“党要管党”到“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流程,涵盖了更为丰富的思想、理论、制度内容,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不断建设伟大工程。

三是通过推进伟大事业,践行初心和使命。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全部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面临更为光明的前景,也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4]6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规划了以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的新发展蓝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15]

四是通过实现伟大梦想,践行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夙愿。尽管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制约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现——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体的、同其他人共同完成的生活表现这种形式——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6]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17]。实现伟大梦想,就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美好生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境遇和更为合理的制度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五、结语:“使命引领未来”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实现我们的目标。”[4]134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奋斗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各个历史时期辉煌成就的灵魂。

“所有的行动体系,归根结底都是由单位行动‘组成’的”[18]。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定是一场新的接力和长跑。“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4]14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领导力一是彰显了民族立场,二是体现了世界担当。在民族立场上,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是民族复兴的引领者;在世界担当上,中国共产党立足和平与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坚定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世界进步和国际新秩序的推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造辉煌,就要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探索中走出来的,也是在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发展起来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探索成果。“中国精神”是以中华文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的统一。它融汇了中华民族5 00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文明心、进取心,是对中华民族泱泱文明的薪火相传。“中国力量”是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历经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奇迹所透出来的深沉“历史之力”。凝聚中国力量,就要凝聚整个中华民族“全力量”,构筑基于共同精神纽带的发展“全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历史运动的最高目标:“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19]56个民族融汇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谱写出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建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唐仁健: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