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峰
(通榆县自然资源局,吉林 通榆 137200)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公益林的保护力度,新造公益林面积、规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早在2009年,国家的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的造林面积已超过440×104hm2,年增长率达到16.7%,幼龄林比例也逐年攀升,在林木重点建设工程中,中幼龄林抚育任务繁重。然而营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投入不到位,管理滞后、管护能力不足、发生矛盾等问题频发,导致中幼龄林抚育工作与造林步伐无法同步,严重影响了公益林资源的质量,阻碍了林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我国目前的公益林工程尚处于建设初期,相关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包括公益林的发展结构、公益林管理机制等相关配套不尽完备,还需完善。此类问题在林改后尤为显著,首先,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为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例如,在森林权属划分后,部分公益林分配至林区的农民,由农民自主管理,管理点被分散开,为保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但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无法及时引入先进的管理设备、种植技术,以及当地种植户森林环保意识较为落后,都为公益林的管理带来难度,森林环保与经济效益无法并行,无法提高公益林的经济效益。其次,林区综合管理难以实施,县级林区管理机制不合理尤为突出,同时很多林区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造成了管理人员参与积极性低、参与意识不高、责任意识较弱等问题。公益林的管理点较为分散、覆盖范围广、内容繁杂,增加了管理难度,依靠仅有的几个管理人员和现有的管理机制很难实现管理预期。
每年森林自然灾害的发生率都很高,主要表现为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方面。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这两方面的管护能力都有欠缺。一方面,公益林火灾防控能力欠缺、管护缺位。尤其是2008年底—2009年初,全国旱情严重,多个省市森科火险等级居高不下,不少地区森林火灾频发,全国森林火灾累计达10 100余起,其中北方公益林受灾面积比例最大,据数据显示,内蒙古以及东北林区森林火灾4 000多起,受灾面积已超过3×104hm2。由于部分公益林区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以及防火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森林火灾的防护和救助滞后,加剧了公益林火灾防控管理工作的严峻形式。此外,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各起公益林火灾中,自然因素仅占3%,而人为因素占97%,人为因素为森林火灾的主要火源,侧面也说明了相关管理部门对森林灾害的防控、管护有很大的纰漏。其次,森林病虫害也是困扰公益林管理的重要因素,从目前工作效果来看,存在防治不到位、成效不佳等问题。当前,已知的森林病虫害约8 000多种,公益林林区常发生虫害就有4 000多种,其中严重危害约200多种。公益林病虫害发生率、种类都呈逐年增多趋势,且受灾面积也逐年扩大,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四五种曾经不常发生的灾害,转为大面积病虫灾害。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公益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成效不明显。
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林业改革,能够促进对商品林和公益林的管理工作,旨在以保护公益林生态为前提,最大化挖掘公益林的商业价值,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却在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上出现很多冲突,公益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目前的公益林建设投入远大于经济产出,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经济作物的种植收入远比公益林收入高,这就与很多农户的经济利益产生矛盾。管理者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公益林生态环境建设之间不易调和的矛盾,也需要尽快制定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
意识对行为有着指导作用,因此解决好公益林管理问题,首先要强化管理者和群众对公益林的发展认知和保护意识。加大对公益林建设益处的宣传力度,并由相关部门挨家挨户进行访谈和宣传,了解当地百姓对于公益林建设的意见和顾虑,并由宣传人员悉心解答和解决百姓的思想包袱。让每一位管理者和当地百姓都充分认识到公益林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各地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惠农政策等,提高当地百姓和管理人员对于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首先,要实行差异化补偿平衡机制。现今公益林的补偿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两大部分。中央财政补偿,对全国公益林实行统一补偿标准,但是忽略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若是仅靠统一标准进行补偿,很难实施,尤其是林改之后,林农得到的资金补助甚少,极易引发当地百姓的抵触情绪。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分类补偿,调动当地林农的种植积极性和管理人员的管护参与度。其二,让公益林补偿主体多元化。目前,国家是公益林尤其是生态公益林的唯一补偿主体,适当拓宽补偿主体,例如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按照供求弹性进行相应的补偿分担。此外,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补偿主体的补充,例如一些社会公益环保机构等,合理分配社会爱心人士的慈善捐款,补贴到林业管护缺口上,利用社会各界有效资源,稳定补偿资金的供给。
对公益林进行分类维护和管理,细化对公益林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解决相关问题行之有效的举措。将国家的公益林大致分为三大类,对一级保护的公益林,这类林木主要是涵养水源较高的一类公益林,对于这类公益林,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要严格管理,杜绝一切林业开发、滥砍滥伐现象,违反条例者严格处罚。对于二级保护的公益林,可按照合理的程序向国家审批,获得许可后,在管理部门的规划和监督下进行适当砍伐,且在砍伐后及时进行科学更新和抚育,做好后续恢复工作。对于三级保护的公益林,可在当地林业部门的许可和监督下,针对较为单一的林木种类进行林木的改造,培育成混交林。可在管理部门的要求内进行适当的砍伐生产等,实现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互联网背景下,公益林的管理也需与时俱进,进行信息化发展,我国公益林覆盖范围广、管理点分散,且很多公益林在深山地区,仅靠人工管理,往往事倍功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公益林管理网格,每一个网格都由专门的网格员负责,进行数据上报,统一管理。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高分辨率红外和可见光扫描仪,对大面积的公益林进行定期火灾监测,能够及时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公益林火灾的防控,将损失降到最低。将新技术运用到公益林管理工作中,可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