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春荣
毫无疑问,阅读是一个吸收讯息并从中筛选自己所需信息,最后为我所用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人们已经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善于阅读的人,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其社会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都更加出色,因此,很多人将快速阅读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我认为,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通读文章,并领会其中包含的言外之意。对此,我总结出了以下五种快速阅读的技巧。
当前我国中学生所接触的作品主要可以归为三个大类,即近现代世界名著、小说片段,文言文精选片段,以及像鲁迅、季羡林、汪曾祺等名家撰写的纯文学作品。
实践证明,提前做好一篇文章的分类判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创作风格、重心,进而找到最精准的阅读定位,进行分析理解。比如,假设学生能够判定出某篇文章是纯文学作品,那么他就可以考虑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分析其作品中想要反映的时代大环境和个人情绪波动,进而提前推断出整部作品的情感走向,有助于节约后续理解时间,完成快速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一部好书、一篇好的文章,都像一栋完整的房子,由砖墙、门窗、房间以及家具电器构成。并且,一栋房子中不同的房间不仅装潢方式不同,存在的意义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比如书房主要用来阅读和自我提升,卧室主要用来休息,所以厘清每栋房子的外在架构以及每个房间的功能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整栋房子,甚至了解房主的性格特征。
同理,作为一名读者,及时厘清所阅读书籍或者文章的整体架构,有助于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文章架构能力。比如在阅读小说类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主要人物关系的罗列、主要事件发展过程的梳理,迅速掌握整部小说的大致脉络,这有助于他们在做题过程中更清晰地理解题目设计者想要考查的重点,进而更准确地完成阅读题目。当然,即便不为做题,掌握书籍阅读框架的搭建技巧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复述是当下中学生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应当达到的深层境界,在我看来,中学生的阅历有限,所以暂时不能要求他们做出太过深刻的阅读感悟。我也不太建议初中生过早阅读像哲学、心理学等用词晦涩、内容深奥的课外书籍。所以,对于当前的中学生阅读而言,我只要求他们能在读完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后,可以简单复述出其重点部分,归纳出其主要谈了些什么内容。
实践证实,能够在阅读后准确归纳出内容要点,有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不仅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也有助于中学生在解答阅读题目时做出更精准的总结判断,进而将阅读理解变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加分项。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潜心研究了人类相关行为之后,表示不管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当中,刻意练习都是一种可以迅速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方法。当然,刻意练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所以,阅读的刻意练习需要学生主动将阅读当成一种一以贯之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最初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外在督促力量。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读完某一本书,或者每天阅读几篇文章,然后,利用课上时间抽查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转述和重点分析。
当然,当下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顺利掌握最核心的内容要点,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知识累积。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说经验欠缺的中学生,即便是资历深厚的教师,要想在初次阅读后顺利复述整部书的脉络走向都十分困难。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完成快速阅读,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而集合了图像、色彩、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无疑是帮助学生实现快速阅读的一件利器。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前借助目录在纸上列出简要的内容大纲,即建立起阅读的初级框架。这个过程其实只需几分钟即可,却能在后续过程中帮助学生节约不少的梳理时间。然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一边阅读,一边找出每个章节的重点讯息,依次填充到事先搭建的思维导图框架中,让整个思维导图变得有血有肉,内容充盈。接下来,为了增强思维导图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能一目了然地分清内容主次,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内容区分。最后,由于思维导图的创建方式不同,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区分和选择。比如,小说的阅读可以凭故事线为轴绘制思维导图,而其他种类书籍的阅读则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重点绘制成树形的思维导图。总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维导图的逐步细化帮学生在初次阅读结束后顺利完成重点归纳,做好阅读知识的累积,为后续学习与应用打好基础。
事实上,快速阅读不仅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语文学习技能,同样也是当代人亟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帮助学生掌握更多适合的快速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