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群
(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7)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财务领域的变革也是日新月异。财务机器人的诞生、云端财务、网络电子发票、财务共享平台的出现,以及一站式智能财税平台的搭建等等,给财务领域的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肩负培养未来财务工作人员的高职院校来说,应着眼于社会对财务人才需求的变革做出相应的改革。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1]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改革方向:大力实施“1+X”证书制度。其中的“1”代表一个学历证书,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X”则代表的是与专业相关的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反映的是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对“1”的补充和完善。同年4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共同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试点工作。
1+X证书制度是我国探索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1+X证书制度有利于职业院校各专业更加明确教学目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高职院校专业的学历教育与实践培训的育人模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在1+X证书制度中,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学习平台与资源的开发、评价方式与考核平台均由企业组织行业专家与院校专家合作进行。1+X证书制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一方面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促使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行、企、校等多元化参与的格局。
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随着财务领域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传统会计所做的主要工作如建账、编制凭证、编报表等工作已逐渐被财务机器人取而代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的主要职能已由原来的核算转为了分析、预测与决策,除了掌握传统的核算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财务管控、纳税筹划、统计审计、团队协作与管理技能等。当代的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学会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各项专业技能。而1+X证书制度则可以实现将学历证书与会计职业技能证书有机结合,将专业教学的过程统筹与职业技能的培训组织进行深入融合。作为可以反映当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的财经类职业技能证书渗透进专业教学后,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系统的科技改革和树立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和深化高职院校关于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
由此,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角度,还是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角度,都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应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懂技术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依然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围绕职业教育目标,从“三教”改革入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教”改革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主体,解决“谁来教”的问题。要想做好教育改革,教师改革必须在前,除了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外,还要改革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要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基本载体,是师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媒介和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职教20条”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教法是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理论、学会操作的基本方法与手段,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法改革不只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整合、优化,并配合选取恰当的传递途径,最终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会计专业属于较为传统的专业,在“三教”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前些年在招生规模上一直居高不下,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会计行业已在高新技术的冲击下增加了很多高科技元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受诸如网络与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不少新兴专业的冲击,使得会计专业今非昔比。面对如此局面,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要认清当下局面,分析当前局势,审时度势进行相应改革。
1.教师队伍专兼结构失衡,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高职院校在招聘会计专业教师时,通常都提出了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要求,从而导致录用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因此使得专职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缺少行业实操经验。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一些学校聘请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但一是就职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本职工作繁忙,二是即便来校兼课,也不会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在教学上,与专任教师之间缺乏深入交流,其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不强。因此,整个教师队伍专兼结构失衡,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国家倡导、鼓励发展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所谓双师素质应该是要求教师既有足够的专业水平,更有相当的实操能力,即知识水平与技术技能同时具备。从某些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在增加,但更多的是停留在持有教师证和会计职称证的证书层面上。由于教师来源较为单一,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非常缺乏。会计行业的发展前沿、实际工作的动态变迁,不能被教师及时带入课堂。
2.教师的成长缺乏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
由于会计行业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会计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陆续推出各级各类培训,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本以短期的项目化培训为主。但这些培训基本由其他高校或第三方培训机构负责,仍停留在校际间的专业理论、教学组织、培养方案或基于某软件平台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培训内容零星而无序、受众范围有限、教师无法进入企业进行实操积累一线经验并提升操作技能。
1.会计专业教材内容陈旧,未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比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原有的某些会计理论已不足以反映新的业务,会计理论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更新。国家政策层面也因不同的社会背景不断进行着调整,各种核算制度、税收政策等也在不断调整与优化,而往往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缓慢,使得专业教材有些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会计专业教材形式缺乏多样性,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导向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在普通教育之后,导致在教材方面明显传承了普通教育的编写体系,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且教材形态局限于教科书。一些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电子式等侧重于工作实操的训练式教材尤为缺乏,未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岗位任务、技术变革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带来了机遇。会计专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会计行业的力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个性化、模块化、立体化的特色教材。
1.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缺乏活力
在现实会计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仍在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直接传达着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传授着书本上记载的知识。同时,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管控者,替学生安排好、计划好,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即可,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思考,整个学习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去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中心,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会和总结。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提出新的期望,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扮演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及时提供咨询、辅导、协助。一个好教师会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搭建学习舞台。
2.以知识为本位,学生能力不足
近年来,虽然职业学校在不断引入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模式,基于项目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在大力推广,但在会计教学中“理论导向、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老师关注学生的平时小测、期末考试、职称考试,学生注重练题刷题,追求考试过关。而作为职业教育,需注重强化技能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新模式。
3.信息化教学手段未能充分有效利用
当前,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模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课堂“革命”的热潮,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但在会计专业教学课堂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仍在初级阶段,未能够充分考虑到会计人才培养的独特性,相关教学软件资源开发、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步伐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脱离了教学实践的真实需求,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缺乏深度融合。
1+X证书制度给职业教育指引了新方向,开辟了新天地。高职会计专业面对会计行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重新考虑社会的新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深化专业的“三教”改革,为专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寻求新的路径。[3]
会计教师作为会计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不仅关系着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影响着会计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建设政治素质优良、专业水平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会计教师队伍;如何提高目前会计教师的自我成长积极性,充分激发和利用教师的潜能。
首先,从教师的引进入手,把好入口关。“职教20条”指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会计专业教师在招聘时不单以学历论高低,而是侧重于其实际能力,引进来自于企业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善于交流、乐于传道的专兼职教师。学校对有能力的特殊人才可以开辟绿色通道,给予特殊照顾,要保障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其次,对于现有教师,应建立层次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4]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学水平。学校要鼓励会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讲课比赛,教研组内部可把组内赛课常态化,即通过经常开展年轻教师的“活力课堂”、优秀教师的“魅力课堂”、骨干教师的“智慧课堂”以及兄弟院校间的教学交流,搭建“以老带新”“比学赶超”的学习交流平台。对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教学大赛中获奖的老师,学校出台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提升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和观摩比赛,教师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多措并举,着力加强专业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可以通过与财务公司长期合作,建立“产、学、研、训”的培养基地,为教师深入一线岗位提供渠道,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锤炼职业技能。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的当下,会计专业可以借助其来提升专业技能。目前教育部已公布的四批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财务分析、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数字化管理会计、金税财务应用、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政府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智能审计、审计信息化应用、家庭理财规划、薪酬管理、个税计算、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业财税融合大数据投融资分析、业财税融合成本管控16个,学校可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找准定位,选择好培养目标与方向,选派教师参与相关的技能培训,以此提升相关专业技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证。
首先,教材结合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将选择的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日常课程体系,借助证书培训机构,联合进行会计专业的核心教材开发。[5]
其次,教材内容需不断更新,以最新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依据,将新规范纳入教材的同时将新技术、新方法也引入教材。
最后,还可以建设会计专业在线教学资源库,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的、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教材。
首先,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训课堂上,会计专业老师应广泛采用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形式,实施任务驱动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和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其次,主动调整师生的角色定位。教师的定位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还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表现的评价者、鼓励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收音机”,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励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实现以学定教,师生在做中教,做中学。
最后,利用1+X证书制度可以改进教法。有了1+X证书制度的实行,无疑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从知识的传播转化为技能的生成,让学生可以从中训练多项技能,实现一专多能。随着1+X证书制度的逐渐推行与深入,模块化教学、学分银行、任务场景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必将顺势而出,推动教学改革。
总之,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大背景下,借势对当下的会计专业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借此加强教师双师素质能力的提升,优化会计专业教学资源,提高会计专业教育质量,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