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灏
诵读要求师生读古诗词时反复吟咏、讽诵,很自然地把握作品的血脉与韵味,获取对作品的整体感觉。《长相思》是五上《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词的意境,探求词的韵味。
师: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这是一首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初读古诗词,师指名读。
师:本首词中有一个多音字——更,读第一声时,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古代的计时单位。
师: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同学们有熟悉的成语或古诗词中的“更”字,也表示时间吗?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师:很好!那么,这首词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什么呢?
生:风越来越大,雪也越来越大。
师: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一更又一更。请男生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男生读。
师: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一更再一更。请全班同学一起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全班同学齐读。
师:“更”是后鼻音,这首词中后鼻音的字还有什么呢?你发现了吗?
生:“梦”“成”“声”。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后鼻音,而且韵母都是eng。
师: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
生:感觉非常押韵。
师:是呀,古诗词很讲究韵律美。同学们,仔细把这首词再读一读,读出它的韵味。
生再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古诗词带有很强的音乐性,音调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把起伏变化的情思带起来,《长相思》这首词更是如此。“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这样的句子就像节奏分明的乐曲。教学时,笔者正是遵循了古诗词节奏分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琢磨,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受。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押韵规律,他们口诵耳听,用心感受,在初读时,就感受到了句子的音韵之美。
师:默读上阕,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将士排着队向山海关走,一路上非常辛苦,山水迢迢。
师:你看到的是将士们白天行军的画面。你告诉大家,你具体是从哪一句看出将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的?
生:“山一程,水一程”,他们非常辛苦。
师:路程怎么样?
生:非常遥远。
师:那你能聚焦到具体的词语上吗?
生:“一程”“一程”。
师:“一程”又“一程”,作者一连用了两个“一程”,写出了山高水长。还有谁看到的也是将士们白天行军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跋山涉水,很辛苦地向前走,他们非常饥饿,路程漫长又遥远。
师:1682年,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前往盛京祭告先祖,最终到达吉林省。纳兰性德作为御前卫士,陪同康熙一行七万人,队伍绵延二十里,他们跨越了三个省,往返共八十多个日日夜夜。同学们,这么多的人,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该多艰难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又饿又渴、困难重重,但他们还是去努力克服。
师:是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请你读出这种坚持。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长路漫漫,目的地还在遥远的“那畔”,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将士们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安营扎寨,又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好多个帐篷,里面都点起了灯。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暴风雪特别大。
师:这样的画面,可以用这首词中的哪五个字来概括?
生:夜深千帐灯。
师:七万人的营帐,一眼望不到边。大家能把这种壮观的感觉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此时,让我们走进将士们的营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有的将士在灯下写信,他们非常思念家人。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对着地图商量明天的行程。
《长相思》一词的上阕,描绘了行军队伍跋山涉水、艰辛远征的画面,下阕描绘了关外风雪交加,故园美好安宁的夜景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想象画面,体会这首词的内涵和意蕴。当笔者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一问题来引导和反复追问时,学生在想象和诵读中,一幅幅画面呈现在他们眼前。此时,他们的表达是思维的结果,是想象的结果,并达成了对文本内涵的个性理解以及对文本意蕴的个性探求。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词意,有助于其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及多重意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使其利用活跃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把文字转换为特定的画面,把画面转换为特定的情景,理解古诗词的深远之韵。
师:同学们,词的上阕描绘了白天的“动”和夜晚的“静”,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了将士们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轻轻走进纳兰性德的营帐,体会他的情感。请同学们边默读边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体会到的?
生: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体会到的。
师:谁再来说说你体会到的情感?
生1:我体会到作者很孤独。
生2:我体会到作者心事重重。外面是嘈杂的风雪声,他睡不着,在想念家乡。
师:从“千帐灯”聚焦到“一帐灯”,从帐外的风雪之声到帐内的乡梦不成,我们一步一步体会到了纳兰性德和将士们的长长的相思,谁能读出这绵长的相思?
生读下阕。
师:纳兰性德与将士们明明心系故园,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身向榆关”呢?
生:因为这是皇帝下的指令,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
师:你觉得他们很忠君,对吗?
生:我觉得他们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师:你悟出了将士们的爱国之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中,作者选取常见的山、水、风、雪等自然之景,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著名文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他(出示相关内容),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师:“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多么高的评价呀!来,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长相思》,将它记在心底,也把作者纳兰性德留在心间。
师播放古筝音乐,生配乐读。
《长相思》这首词上阕写得波澜壮阔,描绘了大军远征、跋山涉水的雄壮场面,就连夜晚宿营,也无比雄壮,是“深夜千帐灯”;下阕写得委婉缠绵、柔情似水,抒发了远行男儿的思乡之情。这首词意境深远,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身向榆关”与“心在故园”交织在一起,风雪交加与故园安宁交织在一起。学生要想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仍须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只能让学生记住,而诵读才有助于学生自己体会。不过,此时的诵读需要学生在前面读懂词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体悟词人内心的情感。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独特的情感是古诗词的意蕴所在。情语、景语、意境交融在一起,学生在诵读中与作者远隔时空的对话,有助于其形成对古诗词意境美的真切体悟。
古诗词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又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千百年来,人们诵读涵泳,寻诗词的味、探诗词的韵。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更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探求古诗词的深远意境,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留住,把学习传统文化的“法”弘扬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