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颖慧 李佳瑞
(1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养猪业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稳定生猪生产促进养猪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这对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配置提出了更高需求。目前,生猪养殖业迫切需要加快解决金融支持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障碍,顺畅金融资金进入养猪业的渠道,提升养猪业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和承受能力,形成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互为补充、互相支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格局。2021年以来,中央支持生猪生产的多项政策陆续颁布实施,各金融机构支持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金融支持养猪业主要通过将生猪生产列为优先支持行业、编列专门信贷额度、出台生猪养殖产业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同期涉农贷款余额增速政策、研究生猪行业信贷审批指引等方式进行,并持续扩大信贷投放。
“猪粮安天下”。为加快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并落实落细了多项生猪生产扶持政策,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对稳定生猪生产、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集出台17项扶持政策,其中在金融扶持政策方面尤其明显。
在金融支持方面,中央明确要求在辽宁、河南、广东、重庆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试点,积极稳妥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满足生猪产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授信条件但暂时遇到困难的生猪相关产业企业给予支持帮助。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政策,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2019年共承保生猪4.12亿头,为广大生猪养殖场户解决了后顾之忧。2021年,在继续实施上述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将生猪养殖抵押贷款试点由4省市扩大到全国所有省份,将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纳入贷款贴息范围,进一步支持生猪生产加快恢复。
中央支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后,极大地提振了养殖者的信心,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六和等一批大型养殖企业陆续启动增产计划。同时,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一些地方的农户也开始补栏增养。据对30个省(区、市、兵团)9 550个年出栏5 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的跟踪监测,2020年8月份已有15个省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16个省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制约金融投入到生猪生产的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这对金融政策支持的落实落地造成一定困扰,需要高度重视。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猪业中,生猪活体是企业重要的生物资产,圈舍土地是企业重要的固定资产,二者分别占到企业流动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总额的80%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大型养殖设备也占据相当大的资产比重。在信贷中,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物不存在法律和制度性障碍,实践中也有个别企业通过工商部门登记的形式,以生猪活体、大型养殖设备作抵押,获得过贷款。但是,由于这些资产,尤其是圈舍土地资产,面临与城市和工业资产不同的制度环境,缺乏顺畅的登记制度和登记机构,尚未构建起流动顺畅的产权交易市场,导致登记难、估值难、处置难。因此,养殖户和金融机构虽然都有抵押借贷的意愿,却很难以此架起资金融通的桥梁。
目前,养猪业年出栏小于500头的散养户总量接近2 000万户,占生猪养殖主体的99%以上,年出栏生猪占总量的50%左右。然而,这些主体大都没有发生过银行借贷,没有征信记录,也未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难以通过信用评价增信从而获取信用贷款支持。据了解,中国四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放的生猪养殖贷款余额分别只有几十亿元,这与超万亿元的产业规模相比实属“杯水车薪”。同时,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虽然由财政注资成立,提供政策性担保服务,但由于农担公司市场运作的定位,以及风险补偿和支持政策力度的不足,导致大量省级农担公司在开展担保业务时,也同样要求提供足额的反担保措施,有的甚至比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求更加严格,以致无担保措施的增信服务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大部分地区省级农担公司与行业管理部门的交流及信息沟通不畅,还不能及时响应产业政策、精准提供担保服务。
要解决金融支持生猪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加快落实中央和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政策措施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力度,构建制度更健全、风险有保障、商业可持续、产业得实惠的金融支持格局,以提高银行“敢贷”“愿贷”的积极性,解决养殖户“不敢养”“没钱养”的问题。
探索构建养猪业养殖圈舍、土地经营权和大型养殖机械的确权颁证、抵押登记制度平台,健全和活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做到资产有流通市场、有公允价值,能抵押、能处置,加快推进养猪业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弱抵押配合强抵押方式,即:圈舍等农业农村产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工业化产权以及农业信贷担保共同承担责任的组合式抵押担保方式,提高抵押品增信效力。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更新押品目录,将圈舍等农业农村产权纳入目录范围,探索科学简便的估值方法,引导一线信贷人员和机构接受这类抵质押物。
建立针对养殖业农户和企业的客户筛选和风险管控体系,简化、优化贷款程序和手续,放宽和降低准入门槛,为养猪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建立专门项目库,实行优先调查、优先发放。对“公司+农户”的产业链,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开展养猪产业链贷款,依托龙头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强化现金流等第一还款来源资金的监管和控制,降低甚至取消对抵押担保等第二来源的要求,为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农户提供信用或担保贷款。探索生猪行业“信贷+保险”产品,信息双向共享、交叉验证,充分释放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规模。加大农业担保支持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降低并逐步取消反担保措施要求,探索采用“政银担”合作模式或“政银保”合作模式,健全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及保险公司风险共担的机制和意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加应急贷款、无还本续贷和过桥贷款等信贷供给,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及升级改造。
当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抓好生猪生产,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因此,应该认清形势,把生猪生产恢复摆在2021年农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抓好生猪生产各项工作,用好用足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切实为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创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
河北省生猪产能恢复到常年9成水平
据农民日报2021年4月19日报道,在多项措施推动下,河北省生猪生产快速回升,生猪产能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0%。据统计,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1 748.8万头,同比增长23.3%,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同时,组织系列招商活动,引入新希望、牧原等一批国内生猪养殖领军企业投资建场,2020年实现了猪肉调出量持续增长,向京、津等地外调生猪507万头,折合猪肉38万吨,充分发挥了全国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京津“菜篮子”作用。
近年来,河北把恢复生猪生产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 《河北省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从严格落实生猪生产责任制、优化生猪生产加工产业布局、加快生猪生产转型升级、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加大生猪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保障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
在政策扶持方面,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层面的补助资金,落实23个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资金,用于支持标准化猪舍、沼气池、生物安全设施改造和建设,购置吸粪车、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等。另一方面,加大省级扶持政策,着力破解新建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用地难题,对年出栏量5 000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书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简化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