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杨
(1.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2.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
红色文化是包含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生动历史记忆的财富集合,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将红色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近年来,各地高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为了解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掌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现状,本文特以兵团红色文化为例,在兵团高校展开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在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两所兵团高校在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950份,回收915份,回收率为96.3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6%。访问访谈分学生组和教师组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形式、效果等问题分别进行,获得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在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7.13%,女生占42.84%;汉族学生占83.44%,少数民族学生占16.56%;所处年级,研究生(118人)占12.94%,本科生(794人)占84.06%,其中本科一年级占18.39%、本科二年级占35.52%,本科三年级占12.85%,本科四年级学生占33.24%;政治面貌上,党员占15%,共青团员占72.15%,群众占12.04%。
在访谈中,教师组10人,包括一线教师、辅导员、学院党委书记等,其中从事思政工作5年以上8人;职称方面,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2人;政治面貌均为中共党员。学生组25人,大一学生5人,大二学生10人,大三学生4人,大四学生4人,研究生2人,其中中共党员8人,男生17人,女生8人。
1.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红色文化包含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年代开始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革命遗址、纪念地等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规章制度及其革命精神、科学态度、优良传统,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精髓。”[2]被调查的学校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均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范围内,分别地处第八师石河子市和第一师阿拉尔市。这两座城市浓缩了兵团发展的非凡历程,拥有着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石河子原为兵团驻地,现为第八师师部所在地,有着以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周总理纪念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知青文化、屯垦文化浓厚;阿拉尔为第一师师部所在地,位于南疆,是由三五九旅转化而成的二军五师所建立,建设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碑等城市文化地标建筑,南泥湾精神浓厚,屯垦戍边功能显著。这些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馆藏珍贵、内容丰富,在学生群体中的知晓程度也较高。调查中,超过96%的学生知道学校所在地有红色文化基地。这些已有的红色物质资源是教育的有利条件,为兵团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氛围。
2.高校普遍重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过程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用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3]近年来,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都十分重视,强调红色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入与应用。在访谈过程中,教师组10位老师都能有意识在授课或者日常教育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红色故事进课堂,主题班会讲红色故事等都是教师常使用的方式。对此,接受访谈的学生组同学也做了印证,课堂、活动中感受到的红色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入学时的兵团精神教育印象尤为深刻。一方面,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融入。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置兵团精神专题、开设《兵团概论》选修课程等,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宣传介绍兵团文化。同时主动开展兵团红色文化研究,每年都有关于兵团文化的文章发表。另一方面,持续开展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在问道“您所在学校或学院举办红色文化相关活动频率如何?”66%回答是经常开展,31.14%选择偶尔开展,2.86%回答是很少进行。74%的学生回答“所在学校或学院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前会进行相关的知识介绍”。此外,各高校还积极通过教育基地建设、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校史馆红色基因显著,都显示了在戈壁荒漠中建设高等学府的不易;并分别与三五九旅纪念馆与兵团军垦博物馆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以石河子大学为例,参观军垦博物馆是每年新生入学的必修课;此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也是重要环节,组建团队,开展“寻访老兵”实践体验活动,近距离聆听“沙海老兵”的故事,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促进了兵团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文化认同是对某种文化在认知层面上承认,在情感上认可、在行为中趋同、模仿、践行的心理过程。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有所认识、了解,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当前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认同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方面有基础
认知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把握,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良好的认知有助于在情感上实现认可。长期以来,兵团高校都十分重视兵团文化育人,特别在峥嵘岁月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学生们在学校教育、周围环境、典型人物的影响下,通过红色旅游、课堂教学、课外读物等途径,对兵团红色文化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在问题“对兵团红色文化了解程度如何?”中,14.9%选择很了解,53.5%选择比较了解,25.76选择一般了解,5.84%选择不太了解。可见,学生们在学习中,对兵团红色文化建立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为增进红色文化认同提供了思想依据。
2.情感方面有认可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态度决定其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兵团红色文化生动形象,内容多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并且是感兴趣的。在问题“您觉得红色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有很大作用”占67.43%,“有一定作用”占30.37%,“在某些方面有作用”占1.86%,“已经过时没有作用的学生”为0。在访谈中,受访老师和同学们也纷纷表现出对兵团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可,认为在新时代,兵团红色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值得继续宣扬与传承。这种情感上的认可为加强红色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能。
3.行为方面有意愿
行为是检验认同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问题“您是否愿意主动花一定的时间了解学习红色文化?”84.95%选择“愿意”主动去学习,12.72%选择“看情况”学习,2.52%选择“不太愿意除非硬性要求”。同时,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大学生们也呈现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在问题“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态度如何?”86.29%的学生选择“尽我所能,积极传承”。红色文化有故事、有实物、摸得着、看得见,是学生喜欢的文化形式,理应成为育人的有利素材加以应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高校教育中,一方面,学校与教师主动将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兵团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理想信念的树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又影响了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的认同。
1.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认识表层化突出
认知是实现认同的基础,了解当前大学对兵团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于后续红色教育的开展有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课程融入等环节,兵团红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知晓度较高,但多存在于表层认识。在“对于兵团红色文化你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了解”仅占11.84%,“比较了解”25.11%,“不确定”17.43%,“不太了解”43%、“不了解”3.18%。可以看到,对兵团红色文化真正了解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在访谈中,学生组在回答“兵团精神的内容包括那些内容?”问题上,能完全回答正确的仅有5人,并且对兵团的发展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其中的人物代表只知道王震将军、张仲翰将军等。但在对于红色文化包括哪些形态的问题上,同学们还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沙海老兵’事迹、《戈壁母亲》影片、一五〇团驼铃梦坡景区、喀纳斯景区等内容,哪些属于兵团红色文化?”的问题回答中,大家普遍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但同时选择喀纳斯景区的仍有89人,占9.76%。这些现实情况的存在,说明红色文化教育仍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引导学生入脑、入心。
2.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方式更能有效传递教育内容。在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的方式方面,教师们大多采用已有的现成故事与教育内容相集合,在主题班会等环节,多是对红色文化故事的讲述为主,释义不多。学生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也表示一个故事在多个场合都有听过,缺乏新意。在调查问卷中,在问题“您对贵校举办的有关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如何?”只有47.9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与”,43.09%“偶尔参与”,7.68%“被动参与”,1.32%“没有参加过”。在“您对贵校举办红色文化相关活动有什么评价?”这个问题的回答上,选择“方式新颖”56.91%,“内容创新”54.82%,“正常一般”58.71%,“形式主 义”10.53%,“可有可 无”3.84%。在“您了解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常规的书籍、课堂形式分别占80.26%、74.12%,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参观、访问等形式仅有44%。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前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3.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目前,“00”后已经成为学生中的主要群体,近几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都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规划,在问题“当前您是否树立了理想信念?”中,选择“有理想并信念坚定”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87.61%,选择“有理想但信念不坚定”的学生有10.86%,“没有理想或从未想过”的占1.54%。同学们正以他们的方式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在关于红色文化与树立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上,同学们的认识较为统一,超过90%(92.54%)认为红色文化与树立理想信念有很大关系。学生们渴望红色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入,但当前教育供给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在问到“您认为学习红色文化的困难或者阻碍有哪些?”时,26.75%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无趣”,28.18%学生认为“没有合适的渠道和平台去了解红色文化”,24.56%“则认为社会氛围不足对红色文化的重视不够”。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红色文化教育中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也正是我们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行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上认识不足,会削弱其内在驱动力,影响现实行动。本次调查中,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所在。教师方面,对红色文化的作用有认识,但认识有限,主要表现在对于如何使用红色文化,使用红色文化中的哪一部分,让很多教师产生思想困惑。特别对于那些教学任务繁重的老师,主动引入自己不擅长的内容、并生动形象得讲授给学生等方面尤其略显不足;学生方面,虽然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意愿,但与快速更替、较为有趣的快餐文化、能取得实际效果的活动相比,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还是会稍弱。在问题“假设下列事件同时发生,请根据您的喜好给以下活动排序?①你喜欢的明星在学校附近开演唱会或见面会②面试技巧宣讲会③英语四六级经验交流会④大型红色歌舞剧在贵校演出⑤著名红色文化专家在贵校开讲座”,将第五项放在第一位的占29.93%,将第四项放在第一位的占14.04%。教育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在教育主客体双方内在动力均不足的情况下势必影响教育效果。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多样,有反映屯垦戍边的,也有反映民族团结的。从已有的红色资源来看,系统性不强、整理与归类不够,给教育中有效融入带来不便。一方面,仍有很多优质的红色资源未被收集。特别是对红色人物或红色事件的背后内容收集、整理欠佳;另一方面,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红色文化内藏的价值观、精神指引等解读深度不够,使得红色文化的系统性分类不清,无法成为合适的教育资源、教育素材加以应用。红色文化如果只存在于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处,在校园里、课堂上的话语体系里就会很难出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也就很难有效发挥。
要实现文化育人,就要遵循其规律,立于无形之中实现立德树人。为此,要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使受众群体沐浴于红色文化之中。虽然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入校园的过程中,课堂课外双线进行,但从调研的数据中又会发现,一方面在活动中,由于受到活动规模,参与学生人数的限制,活动的受众人群与在校人数相比,还是少很多;另一方面,课堂上,虽然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但受到任课教师对红色文化掌握程度的影响,缺乏生动深入讲解得课程内容很难对学生思想、心灵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预授内容是否能够有效传递给教育对象,会对受众范围产生影响。在访谈和问卷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提出“红色文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虽然红色文化说的很多,但对其中的内容却知之甚少。在认识层面的浅薄,会削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影响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在每年人民论坛对国内重大社会思潮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思想领域中的“一元”和“多元”长期并存是常态。各种非主流思潮拓展空间、变化花样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加之网络技术手段的更新,非主流思潮在网络空间扩大传播。这些思潮在校园中同样产生影响,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都有表现。在问题“您认为外来、新兴多元化的文化元素是否会对红色文化造成冲击?”65.24%“一定程度上会”、12.83%认为“冲击很大”、20.5%选择“不清楚”、还有1.43%认为“会被取代”。可以看到非主流思想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身处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社会阅历少、思想认知尚浅,特别在思想上的是非鉴别能力有限,很难摆脱表面正确实质有误的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这些思潮会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阻力。
红色文化是提高青年学生思想认知、磨练心理素质、锻造道德情操的优秀教育资源。“兵团文化建设是兵团人精神需求得以实现、满足、培育、巩固的领域”,[5]是兵团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独特的教育素材。在教育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增进红色文化认同。
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教育效果,首先要统一思想,从提高思想认知开始抓起。一是教育主体—教师。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认清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施教过程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的主动性。“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育主体对红色文化的熟知与认同是强化教育效果的保证;二是教育客体—学生。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应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正向作用,引发接收红色文化的内驱力。教育客体对红色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效果的前提;三是整个社会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视。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域,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红色文化管理部门等,充分认识红色文化与学生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积极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共建关系,为教育提供资源,搭建教育的生动平台。
红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基础工作。一是素材是教育的基础。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还是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红色文化能否对抗非主流思想的影响,占领校园文化的高地决定于教育素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好的素材是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二是重视发掘。协同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资源,有重点、合理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人物事迹、精神研究等方面下功夫,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分类编撰成册,为红色资源的后期利用提供依据;三是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在关照新时代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研究,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发扬光大,还有利于消除历史的时间差,以便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个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需要就成为一种内部动力,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或目标,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6]要想发挥文化的作用,不仅要让人们知道文化的名称,还要提升教育供给质量,以丰富的供给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他们“在其中而不自知”,产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积极向上、乐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参加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等都是他们喜爱的大学生活方式。为此,从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出发,一是组建红色文化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二是增加社会实践团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团队,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红色文化基地、走到红色人物身边,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切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革命者坚强意志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吸引着当代青年,他们乐于理性思考和实践参与”;[7]三是强化宣传。宣传是提高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创新宣传方式,比如“小视频”“小动画”,给学生以深刻的记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根据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再以网络课堂、现场讲座、展板、沙龙等形式进行阐述、宣讲和解答,让青年大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情感和力量等。
文化如同空气一般,人们生活其中却不自知,这也正是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通过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主流文化为首,以红色文化为主,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有效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一要充分利用学校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如悬挂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相关主题作品,多渠道宣传兵团红色文化;二要增强网络红色文化建设。创建革命文化专题网站、公众号平台等,支持红色文化专题、纪念馆等入住抖音、快手等平台,可以制定积分奖励标准,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看到、学到红色文化知识;三要发挥班级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班风建设,从班级口号、班歌到班级规定制定都可以加入红色文化的元素。优秀的班风影响班中每一个人,对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兵团红色文化是兵团人的精神财富,是兵团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来源。在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看清现状,从现状中找寻出路,认清兵团红色文化的价值,加强挖掘与利用,用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思潮,弘扬正能量,全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朴实情感,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进而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