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亮,周婷婷,郭学庆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其中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属性和主要任务。根据《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是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与2015年比学生肥胖率和近视率仍然在上升,体能和身体机能有所提升,睡眠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学生体育兴趣与主动锻炼习惯养成比例偏低[1]。长期以来,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增强学生体质的观点受到广泛认可,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政策、制度、方法、措施等进行周密安排,但究竟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国家及相关部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与政策,亟待引入全新理念、构建新型系统和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顽瘴痼疾。为此,本研究引入全域化理念,打破以往家、校、社的空间整合[2-6]或家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要素整合研究[7-13],建立空间、时间、主体广泛覆盖的全域化系统,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以期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引入新型的全域化理念和举措,为彻底扭转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1)质性研究法。运用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筛选、编码等手段,借助全域化理念,筛选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化影响因素,构建新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指标体系。以往研究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要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空间要素,以及教师、家长、学生个体、运动同伴和同学等不同主体[14-18],本研究将全面整合空间要素、主体要素和时间要素,构建全域化体质健康促进系统。
(2)系统仿真法。运用系统动力学(采用Vensim PLE7.2a系统仿真软件进行数据计算),整合全域化要素,构建全域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检验,在检验修订模型的基础上,输入要素衡量有关数据,进行系统仿真计算和预测,分析全域化系统要素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水平,进而根据预测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干预措施。以往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法采用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定量研究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等[19-21]。一定意义上,本研究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引入推进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方法的应用创新。
(3)综合调查法。全面梳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成果、政策制度等,整理历年学生体质监测有关报告和研究,为确定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影响因素和系统动力学分析中数据的获得提供支撑。同时,深度访谈学生体质健康领域有关专家,按照理论饱和原则采取多轮次访谈直至获得信息达到饱和要求,进而获得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质性研究相关编码。在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过程中,充分征询专家意见,调整优化系统仿真模型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和代表性数据等核心内容。
全域化理念可以追溯到全域规划、全域旅游、全域信息系统等地理学、旅游学、信息学多个领域,反映区域内以空间为载体形成的全部相关要素的聚集优化,全域系统在全域化旅游中得到广泛应用,强调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体验[22-24],全域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引入全域化理念,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全域系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适用性:(1)实现体质健康促进由“点、轴、面”到“域”的转变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理想的原因众多,仅关注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要素或“家、校、社”一体化空间整合,尚无法实现彻底扭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不力的格局,必须上升到全领域、全时空的系统建设,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合力;(2)探索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新型路径,打破传统制度、体系设计“路径依赖”的惯性限制,通过构建全新的全域系统,进而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及实践上升到新的层面;(3)推进学生体质促进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全域化改革理念,完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公共服务体系,集中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资源,优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教学、指导、培训、监测等服务供给;(4)深化教育、体育等政府机构“放管服”改革,做好科学监管和全面服务的基础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充分发挥专业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5)落实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有关政策要求,构建全域化系统,提供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的新理念、新系统、新路径和新措施。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全域化系统,是指充分聚集发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相关资源和要素的作用,通过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利用、机制体制激活、效率效益提升,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促进和优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思想与模式。其核心在于聚集全域要素、动员全域力量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体育健康促进服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复杂的巨系统,包括众多空间、时间、主体、管理和文化等要素。汪晓赞等[25]构建的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框架体系提出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多维发展策略,身体干预、心理调适和营养膳食发展格局以及监测、评价、管理等多维监管机制;王先亮等[26]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行为模型中提出全域理念,形成个体、学校、家庭、社会4个潜在因素和14个内在因素的指标体系。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按照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理论饱和”原则与过程,进行3个轮次的质性研究登录过程[27-29]。(1)开放式编码。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确定形成62个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开放式编码,即政府机构、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体育社团、体育企业、社区居委会、体育俱乐部、家庭氛围、父母支持、父母体育锻炼、父母陪同、学校体育场地、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场地、公共体育场地、体育场地开放、伙伴陪同、体育友谊、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教学水平、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指导、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社会关注度、新闻媒体、自媒体、学生体育兴趣、学生体育态度、体育锻炼行为、营养膳食、经济水平、心理调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等。(2)主轴式编码。以开放式编码为基础,整理、辨析、深化编码内涵,按照编码之间的内涵关系确定11个主轴式编码:政府(机构、政策、管理、监督、评价、服务等)、社会(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文化、社会关注因子、社会体育组织等)、家庭(体育氛围、父母支持、父母陪同、父母生活方式、家庭收入、健康水平等)、学校(体育场地、体育经费、体育文化、体育社团、课外体育活动等)、学生(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个性特征、身体素质等)、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技能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收入水平等)、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场地(社区体育场地、场地面积、场地开放等)、营养膳食、心理调适和经济水平。(3)选择式编码。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分类优化,基于全域化理念和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要求,确定6个选择式编码:政府(机构、政策、管理、监督、评价、服务、经费)、学校(体育教师、相关教师、体育场地、体育文化、体育社团、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经费)、社会(社会关注、社会氛围、人均收入、社会体育场地、社区体育)、家庭(父母支持、父母陪同、家庭收入、经费投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态度、生活方式、个性特征、时间因素)、相关辅助关系要素(营养膳食、心理调适、科技进步、经济水平)。由此提出扎根理论分析:(1)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体质健康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需要整合系统主体、要素形成合力;(2)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中,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和学生构成“四位一体”全域化系统,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为4个维度的外在影响因素,“一体”为学生主体;(3)不同空间、不同组织、不同主体在时间、过程、周期中的相互作用与有效互动,构成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动力机制,推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由“点、轴、面”向“全域”转变。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变化存在过程、周期演化的时间特征,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置于长时间变化的预测之中具有显著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为此,将系统动力学引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化系统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发挥其预测研究、动态化研究和复杂关系研究的优势,并且赋予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的时间特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系统仿真研究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界定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仿真系统。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全域化系统是由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和学生5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空间、时间、主体等全域化要素,该系统重点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要素不全、系统整合不足、全域化系统未形成导致的体质健康水平改善不力问题,主要方法为系统仿真分析方法。(2)进行系统仿真要素分类。在全域化系统中,进一步对各个子系统及系统要素进行变量分类,形成状态变量、速率变量和辅助变量,为探寻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在系统仿真软件(Vensim PLE7.2a)分类录入各个系统变量。(3)绘制仿真系统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将各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用图标连接在一起,并描述因果关系中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可以计算的公式,在系统仿真软件中输入有关公式。(4)对模型进行历史性和现实性检验。运用系统仿真软件,对部分年份的已有数据进行录入,并进行现实数据和模型数据的对比分析,进而优化调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仿真模型直至达到研究要求。(5)仿真计算。根据要求,录入计算的原始数据、计算步长等初始数据,运行系统仿真软件,得出计算结果进而进行预测分析,寻找各个要素、子系统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
根据上述质性研究编码,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要求,形成以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全域化系统的状态变量、速率变量和辅助变量。(1)状态变量分为体质健康水平、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为增强学生体质,本研究中运用国家学生健康测试得到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分表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主要采用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来评价。(2)速率变量分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类变量最终通过影响学生主体产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效果,学生变量包括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认知、体育效能和个性特征等;家庭变量包括家长以及提供的示范、引导和支持等;学校变量包括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场地设施和管理制度等;社会变量包括社区体育、社会氛围、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关注因子等;政府变量包括政府政策、管理、监督、评估和服务等。(3)辅助变量包括心理调适水平、营养膳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综合指数等(见图1)。
图1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化系统Figure1 Global System of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引入状态变量、速率变量和辅助变量,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_PLE 7.2a绘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果关系图,描述不同变量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反馈回路,形成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模型的基础。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育行为为核心,从政府因子、社会因子、学校因子、家庭因子、学生因子和辅助因子等主要因果关系反馈回路:(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政府因子→+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比例→+学校体育经费→+学生体育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家庭因子→+父母支持→+体育消费→+学生体育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社会因子→+社会关注因子→+体育场地面积→+学生体育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4)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因子→+体育教师数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5)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个体→+体育认知→+个性特征→+学生体育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6)学生体育行为→+社会因子→+科技进步指数→+社会体育组织→+学生体育行为;(7)学生体育行为→+家庭因子→+家长支持→+家长陪同→+学生体育行为;(8)学生体育行为→+学校因子→+体育教师数量→+学校体育文化→+学生体育行为;(9)学生体育行为→+政府因子→+政策供给→+管理服务→+监督评价→+学校因子→+学校体育文化→+学生体育行为;(10)学生体育行为→+学生个体→+个性特征→+体育认知→+体育效能→+学生体育行为(见图2)。
图2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因果关系图Figure2 Cause-effect Diagram of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因果关系图反映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未能清晰描述关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系统流图(见图3)则为各要素之间如何影响及影响量级进行“标注”,是从定性化关系到定量化关系的转变,为系统仿真计算提供基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数据源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检测结果报告等;GDP、人均收入等源于历年国民经济统计报告;科技进步指数数据源于全球科技进步指数研究报告和国内区域创新报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等数据源于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由于统计周期性、数据缺失等原因无法获取全部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模糊数学、回归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计算预估。计算数据中,由于存在单位的差异性,所有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录入计算公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流图,构建系统动力学方程公:(1)学校体育经费=INTEG(经费新增-经费支出,2014),初始值为2014年初始值;(2)科技进步表函数=WITHLOOKUP{Time[(2014,0)-(2035,1)],(2014,0.47),(2015,0.48),(2016,0.51),(2017,0.53),(2018,0.53),(2035,1)};(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表函数=WITHLOOKUP{[(0.33,0)-(1,10)],(0.33,1.03),(0.36,1.09),(0.39,1.15),(0.42,1.21),(0.44,1.27),(0.46,1.33),(0.48,1.39),(0.5,1.45),(0.52,1.46),(0.54,1.49),(0.56,1.52),(0.6,1.49),(0.62,1.52),(0.64,1.55),(0.66,1.56),(0.68,1.58),(0.7,1.7),(0.72,1.8),(0.74,1.84),(0.76,1.88),(0.78,1.92),(0.8,1.96),(0.81,2)};(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INTEG(现有人均场地面积+人均新增面积-人均减少面积,2014);(5)体育教师数量=INTEG(在职教师数量+教师新增数量-教师退休数量,2014)。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为常数,采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历年有关数据。
图3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系统流图Fiure3 Flow Chart of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系统仿真计算时间为2014—2035年,步长STEP=1年,共进行22年的模拟仿真计算。建立仿真系统后,运用2014和2015年数据进行系统仿真的现实检验,即通过系统仿真模型计算2014和2015年的学生体育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数据,然后运用模型计算出的数据与现实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得出的拟合数据显示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在-6.4%~8.1%,符合模拟计算要求。系统仿真的主要目的是根据预测仿真结果比较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输入方式,根据上文建立的系统因果关系和系统流图,综合考虑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政府因子、学校因子、家庭因子、社会因子和个体因子等方面的因素,调整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比例参数,形成模式I:政府主导型(将学校体育经费指数由0.05调整到0.1);模式Ⅱ:学校主导型(将体育教师数量比例指数由0.03调整到0.05);模式Ⅲ:家庭主导型(将家长支持水平指数由0.5调整到0.8);模式Ⅳ:社会主导型(将社会关注因子指数由0.2调整到0.5);模式V:协同主导型五类发展模式(政府因子指数调整为0.24,家庭因子指数为0.32,学校因子指数为0.44,社会因子指数为0.19)。通过五类模式的系统仿真,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模拟仿真结果建立系统仿真图(见图4、图5)。
图4 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全域促进系统仿真图Figure4 Simulation of Global Promotion System of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图5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域促进系统仿真图Figure5 Simulation of the Global Promotion System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1)依据各类要素当前的发展趋势预测,5类不同发展模式均可不同程度地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表现和体质健康水平,反映出强化政府因子、学校因子、家庭因子、社会因子等全域化要素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显著效果。与现实学校体育工作以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具有一致性,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不同要素均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仅关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行为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这也回应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的视野、系统需要拓展的问题。(2)发展模式Ⅲ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升效果最为显著(见图4曲线3),反映出家庭环境、家长支持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家长作用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意义重大。与前期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问题相吻合,政府政策频出、学校体育课程不断改革,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甚至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仍在下滑,为此,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不能忽视家庭因素。(3)发展模式V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效果最为显著(见图5曲线5),反映出家、校、社、政全域化协同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是最佳选择。学生体质健康是复杂的促进系统,依靠某一要素或几个要素无法有效达成目标,需要激发并形成体质健康促进系统,融合不同要素、不同层面的合力方能达到最佳效果。现实中,可能存在某一个体因为家庭环境(如体育家庭)或其他方面某一要素的影响,而体质健康水平突出的现象,但是个例并不影响学生群体和体质健康全域促进系统的特性。(4)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效果分析,模式Ⅲ(家庭主导)>模式V(协同发展)>模式I(政府主导)>模式Ⅱ(学校主导)>模式Ⅳ(社会主导),反映了家庭、全域、政府、学校、社会等不同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效果的差异。(5)从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效果分析,模式V(协同发展)>模式Ⅱ(学校主导)>模式I(政府主导)模式Ⅲ(家庭主导)>模式Ⅳ(社会主导)。(6)从综合性预测结果分析,模式V所代表的协同发展模式在学生体质提升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两方面均具有显著成效,充分反映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全域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全域化协同发展将成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的主要模式。(7)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波动性分析,仿真初期阶段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反复交替上升或下降问题,学生体育行为的促进是持续化跟进的过程,不能采用“运动式”活动,而应构建“持续化”体系。(8)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学生体质促进发展趋势具有总体一致性,反映出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的高度相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中应注重发挥体育锻炼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辅以心理调适、营养膳食等相关辅助要素。
(1)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系统构建,不仅将系统要素由“家校社”扩展到“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而且引入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的周期、过程等新内涵与新指标。(2)全域化协调发展模式在学生体质提升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方面均具有显著成效,全域化协同发展将成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的新型范式。(3)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促进具有波动性特征,不同主体、不同周期、不同空间影响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学生体育行为促进和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是一个持续化的过程。(4)学生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促进的主渠道,关注其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主体促进作用的同时,更加关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针对性措施,同时发挥心理调适、营养膳食等相关要素的积极作用,对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意义重大。
(1)树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化理念,重新认识和界定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问题。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制定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实施意见,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上升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参与的全域化系统,科学划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权利与责任,充分聚集校内外不同空间、时间、人员等全域化要素,并发挥所有要素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高水平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服务,彻底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力的现实问题。
(2)构建学生体质健康全域促进系统,形成“政、家、校、社”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新格局。在全域系统中,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尽其责,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家庭支持陪伴、社会关注引导等重要作用,通过全域系统支撑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其中,政府政策制定和学校体育工作中,要通过政策引导、监督评价等引导建立全域系统,将学校、家庭、社会纳入全域系统之中,宏观上建立全域协调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微观上建立“家校社政”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智慧服务云平台、客户端等,链接学校体育课程、校内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校外体育锻炼、家庭体育作业、体育培训和体质健康监测等关键环节。
(3)整合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要素,建立协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新模式。全域化并非仅关注体质健康促进,而是整合各类全域要素协同发展,实现体质健康促进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协同。首先,促进体质健康促进与文化知识学习的协调,将体质健康促进充分纳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其次,促进校内与校外体质健康促进活动的有机结合,切实保证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再次,促进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体育课体育学习主渠道作用,同时逐步形成“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能+专项体育技能+特色运动项目+品牌体育活动”的课内外一体化学校体育模式;最后,推动体质健康促进保障条件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锻炼指导、体育场地保障、体育文化塑造和体育评价引导等要素的协同保障作用,保障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下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4)抓住学生体育锻炼的“牛鼻子”,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育行为表现,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并辅以心理健康、营养膳食、品德修养等干预手段,构建学生体质健康良性闭环循环系统,即体育行为促进—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巩固体育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健康成长,有效防止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促进的波动性。重点发挥学校引导教育、家长陪伴支持的作用,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由整化零”个性化、针对化实施健康促进指导,最终实现“由零化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总体提升。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社会广泛关注、长期未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点、面、轴”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探索提出“全域”系统理论,期待丰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理论研究的同时,为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野。研究引入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进行系统仿真、模拟和预测,验证全域化系统提出的必要性。同时,研究发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大数据”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尤其不同要素之间的深层次数据关系挖掘难以实现,未来定性的全域化系统要素关系以及定量的系统要素数据链条、数学关系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