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改革视域下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03 01:54周龙陈桂岺吴宾张曙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指标中学大学

周龙,陈桂岺,吴宾,张曙林

2020年10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1]。国家层面的政策颁布,标志着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应顺应“健康中国”“健康第一”等指导思想。

当前,学界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兴未艾。2004年,陈国成[2]提出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体育基础内容,可采用行政班和男女分班模式组织教学;高中应以选项结合必修方式进行教学,可按年级分专项班教学;大学则应推行体育俱乐部进行教学,明确区分了各学段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王学良[3]指出,在造成学生体育课学习热情不断下降的诸多原因中,高中与大学体育课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雷同与重复是根本内因,应对其进行系统的贯串衔接。冯建民[4]剖析了中考考核中存在部分项目难度及要求过高,而高考又没有体育考核,是造成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衔接不畅的重要原因。张晓林[5]则提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在名称、课程目标、教材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衔接缺乏逻辑性。郎健[6-7]深度剖析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断裂的成因与困局,大胆阐明“让全国每个学生都统一学习一样的体育项目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不应存在“适应全部学生的统一体育课程衔接和逻辑性”。于素梅[8-11]则指出,学校体育课程缺乏纵向衔接,整体构建衔接欠紧密,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建言献策阶段,并提出一体化体育课程理论观点,开辟了体育课程改革新路径。

已有研究在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现存问题、断裂成因、改进思路等方面的论述较为丰富,但对于相关评价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因此,在参考学者已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以优化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结构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进行的相应改革为宗旨,结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2](简称《深意见》)的主旨精神,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如何衔接的更好进行理性前瞻。本研究从顶层设计、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4个层面深度剖析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窒碍与内在机理,围绕指导思想、规章制度、政策与投入、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及考核等维度构建科学、全面、系统、有效的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指标体系,以期为评价各学段体育教学衔接、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现有关于高等体育教育、中学体育教育和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涉及评价的理论与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针对文献中反映出的关于体育教学衔接问题初步制定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的预选指标。

(2)特尔菲法。以21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及有关管理人员为对象,以问卷通讯形式进行两轮指标筛选,在专家集体互不发生横向联系的情况下,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的预选指标进行选择和判断,并提出相应意见与建议。经过反复修改,以大多数专家认同的指标结果作为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3)AHP法(又称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根据特尔菲法的筛选与修改结果,确立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的指标内容,并以此作为质量评价模型,在同一层级关系指标的重要性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各层级指标建立判断矩阵,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评价体系。

(4)问卷调查法。为了检验“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的效度与信度,采用目的性抽样方式,将评价体系发放给我国部分大学与中学一线骨干体育教师,请他们运用评价体系测试本校体育教学的衔接质量。于2020年3—5月,以微信、QQ、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一线骨干教师发放332份,收回296份,有效回收率89.16%,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问题解析

2.1 顶层规划有待完善

顶层规划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最高层次的解决之道,是统揽全局、追根溯源的关键环节,包括顶层设计、教材规划和教学目标把握3个环节。顶层规划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衔接不明确,如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指导思想做出了明确规定,基本原则有坚持正确的政治府向、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坚持科学论证和坚持继承发展,而初中与大学的指导思想还不够明确。因此,做好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前提就是要做好顶层规划,使大学与高中、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项指标衔接的更加紧密、递进的更加清晰、呈现的更加具体。

2.2 管理实效有待加强

大学与中学的体育教学衔接工作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专家、学者及教师通力合作方可完成,资金投入既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也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重要环节。如大学体育教学场地设施较为齐备,且体育器材数量、种类、质量也有保障,但在中学阶段,由于受地方经济所限,部分学校场地设施相对落后,体育器材种类与质量严重不足,导致部分体育项目教学无法开展。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很多项目学习处于启蒙状态,给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带来很大不便。《深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课余训练竞赛的衔接、监督,并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全新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深意见》与《意见》的相继颁布,预示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机遇来临。

2.3 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授课形式、教材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且在教研活动及教学管理显露出各自为营的状态,彼此拒斥的迹象凸显,二者之间存在无形的障碍与壁垒[2]。如初中体育课程总目标中提及的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技能、知识、方法、增强体能,到高中阶段提升到主动参加运动、树立健康观念、塑造良好品格和增强运动能力。其目标层次的递进较为明显,而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虽然涵盖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但与前二者的区分并不显著,没有形成良好的递进效应,没有根据学习能力、成长规律结合难度差异排出顺序,使得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性与科学性受到质疑。

2.4 考试评价有待完备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考科目中没有体育,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而言非常消极。2020年5月,近百名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中建议将高考科目添加体育成绩,但是其考核评价的模式绝非简单的体质测试,应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将体育纳入高考成绩。因此,必须遵循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呈螺旋上升的规律,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处生长阶段及心理特点,并恰当引入考试评价制度,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的指标确立

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通过对体育教学评价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以优化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结构为目的,以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断裂成因和存在问题为依据,初步建立顶层设计、管理和教学3个一级指标。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特性,初步确定二级、三级指标。首先,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指导思想;其次,各级指标的制定也要符合运动技能、体育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并建立指标库;再次,将指标库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归类,并对各级、各项指标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进行测评;最后,建立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的初步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的初步指标体系Table1 The Preliminary Index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3.2 评价指标的修订与筛选

初步指标体系建立后,首先,对指标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进行逐个测评,以确保各个指标归类合理、表述清晰、内涵明确和操作可行。其次,将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资深专家及有关管理人员共21人,征求他们对于本评价体系的意见与建议。经过两轮调查与咨询,专家们根据目前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和造成衔接不畅的各种因素,针对评价指标反馈其主张与建议。在充分考虑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初拟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如下修订与调整:(1)专家建议,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必要前提,故而删除二级评价指标课程设置,在一级评价指标中添加课程,并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二级、三级指标;(2)将二级评价指标中的规章制度更名为资源配置,其三级评价指标可不变;(3)将二级评价指标中的教学设计更名为教学过程;(4)将三级指标中的体育教学大纲调整至归属于一级指标教学,并建立与之相应的三级评价指标。继而,将在同一层级的关系指标的重要性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并将衡量的尺度分为5个等级:1分(不重要)、2分(稍微重要)、3分(一般)、4分(比较重要)和5分(很重要),并请12名专家赋分,计算出各项指标重要性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见表2~表4)。最后,在剔除平均数较低的二级指标教学文件,三级指标教学计划和教案之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各项指标重要性平均数均在3.5以上,且各项指标变异系数较小,各级指标表现出高度协调,说明所选指标已经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且意见高度一致。于是,本研究确定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评价及相应评价内容(见表5)。

表2 一级指标统计分析参数Table2 Statistical Analysis Parameters of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表3 二级指标统计分析参数Table3 Statistical Analysis Parameters of the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表4 三级指标统计分析参数Table4 Statistical Analysis Parameters of the Third Level Indicators

表5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Table5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3.3 各级评价指标说明

3.3.1 顶层设计层面(1)指导思想就是对体育教学系统的宏观理论认知和把握,对体育教学系统中的一切要素起到导向和指导作用[13]。政治方向,指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根基。当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话语体系。科学论证要切实考虑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继承发展,指要及时进行总结、梳理,继承发扬成功经验,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延续性。

(2)资源配置,指为了确保体育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对人力、物力、财力配备的要求,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的物质基础保障。体育师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顺利、紧密、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对职称、年资、学历、专项的配比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场地器材配备,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最基本的保障,要科学制定人均场地配比和体育教学器材配备标准。

3.3.2 管理层面 (1)政策支持,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给予的关注与重视。重视程度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主要体现在各级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机制完善程度,指为确保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顺利进行所设置的制度与办法的完善程度,包括引导、保障、互通、奖惩等机制的完善程度。

(2)投入,指为推动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而提供的资金保障,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有效进行的原动力与基础保障。硬件投入,指保障体育教学衔接顺利进行而提供的硬件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软件投入,指保障体育教学衔接顺利进行而提供的软性需求方面的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程开发和专项研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3.3.3 课程层面(1)课程目标要从体育学科特性出发,结合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区别对待、合理划分并保持目标和内容的联系[14]。各学段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而言是首当其冲的。运动能力的重点是体能与技能的发展与应用和运动认知的提高。健康行为,是指学生日常锻炼、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等行为的养成。体育品德,指培养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拼搏进取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以上各指标在各学段体育教学预期目标的科学制定是做好衔接的必要前提。

(2)课程内容的衔接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不能忽视的环节,应充分考虑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运动参与应考虑到锻炼的频率、时间和运动带来的乐趣等。运动技能可从掌握的种类、水平、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身体健康指学生对健康知识、健康促进方法、健康水平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在健康知识、塑造身体形态及适应能力等方面。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指学生的心理承受、团队协作、情绪控制等能力,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做好衔接。

3.3.4 教学层面(1)教学大纲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概要及依据,是根据国家相关教育制度与方案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制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无论在运动项目数量、运动负荷、运动量、运动难度等方面都应考虑到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做好层级递进、逐级提升式的衔接。体育教学内容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的重要保证。课时分配指根据授课计划所安排的授课时间。以上各项指标的评价均应充分考虑其与本学段学生的适配度。

(2)教学过程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对方法、手段、负荷的处理尤为重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普遍特征。教学方法应考虑到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手段,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途径与方法[15]。可从多样性、趣味性、启发性等与各学段学生的适配度着手。运动负荷,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承受的生理与心理负荷,要切实考虑与学生的相符程度。

(3)教材的编排应充分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普遍特点,将学习的项目、内容、难度进行有机衔接。阶段划分就是在体育教材编写、设计之初,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普遍特点,将学习的项目、内容、难度进行明确的区别与划分。承接性,指体育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项目、内容、难度、考核标准等在各个学段之间是否科学、合理、有效。

(4)考核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保障。新高考改革采用的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为体育纳入高考提供契机[16],也是化解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不畅的“利器”。综合性,指考核标准要充分考虑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普遍存在的情况,综合考量体能、技能、态度和出勤等。合理性,指考核标准要具有科学依据,考核成绩的构成要符合本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普遍性,要充分考虑成绩构成的可行性。

4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指标层判断矩阵的建立

根据已确立的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作为质量评价模型,在同一层级关系指标的重要性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各层级指标建立判断矩阵,最终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结合本研究技术特点建立判断矩阵的一般形式(见表6)。

表6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质量评价判断矩阵的形式Table6 Form of the Judgment Matrix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在“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赋权值表”的专家调查过程中共发放21份,回收21份,有效率100%。运用几何平均数的方法求得各个层面与各个指标的权重平均值,将其代入一级指标判断矩阵(见表7)。

表7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Table7 The First Level Index Judgment Matrix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级指标权重采用和积法计算除本层不同指标的权重,分别求出矩阵中各行相对重要性之和:V1=1+1+3/4+3/5=3.35,V2=1+1+3/4+3/5=3.35,V3=4/3+4/3+1+4/5=4.47,V4=5/3+5/3+5/4+1=5.58,等级之和V=3.35+3.35+4.47+5.58=16.75。指标权重为判断矩阵中各行相对重要性之和与所有等级之和之比[17]。分别代入数值后,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值:W1=3.35/16.75=0.200,W2=3.35/16.75=0.200,W3=4.47/16.75=0.267,W4=5.58/16.75=0.333。

运用与一级指标相同的计算方式,计算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将一级、二级和三级各项指标权重值进行综合整理,得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见表8)。

表8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体系Table 8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5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的验证性分析

5.1 指标体系对于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评价效果分析

采用特尔菲法和AHP法(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所咨询的专家均具有丰富的学校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本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特点,其各项指标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通过信度与效度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低于0.25(表2~表4),一致性检验结果中各级指标的一线骨干教师评价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7、0.833、0.517,且P<0.01,各级指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均较为理想,表明一线骨干教师对各级指标给予较高评价,说明所选指标均得到一致认可。

5.2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23.0对各级指标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4个一级指标的α系数均高于0.7,说明信度很高。同时,CITC介于0.783~0.921,说明各级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非常好。

表9 各级各项指标信度检验结果Table9 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of Various Indicators at All Levels

5.3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根据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各级评价指标建立结构模型图(见图1),针对调查数据运用AMOS23.0进行SEM分析,最终构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各级指标负荷量最小的为0.69,最大为0.93。按照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值大于0.7视为理想,大于0.6视为可接受,大于0.5视为勉强接受[18]的要求,该模型各级指标因素负荷量均较为理想。

图1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Figure1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基于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的内容效度、一致性检验结果、各级指标因素负荷量统计结果,说明本评价体系效度比较理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 论

(1)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现存问题。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的高质量衔接是培育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但在目前大学与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顶层规划有待完善、管理实效有待加强、课程设计有待改进、考试评价有待完备等问题,致使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的衔接程度亟待进一步评估、调整与改善。(2)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的构建。本研究从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优化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结构和大学体育教学应该进行的相应改革为宗旨,结合体育育人功能、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评价体系,包括顶层设计、管理、课程、教学4个一级指标,分别容纳指导思想、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投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材和考核标准10个二级指标,以及与之相应的27个三级指标。(3)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的效果验证。通过对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衔接效果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实用性,能够作为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成效进行评估的定量分析工具。

6.2 建议

(1)推进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构建,优化衔接结构。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大学阶段的欠缺是造成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窒碍或断裂的重要原因。围绕体育素养的要求研究构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在同学段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与高中、初中形成层级递进、逐级提升、衔接紧密的课程与教学结构。(2)搭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交流平台,是交流、沟通最为便捷的方法,是打破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各自为营的良好途径。此外,5G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也为本平台建设提供大好时机。(3)加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师教研、学习、交流。组织双方体育教师教研交流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共同研究剖析中学与大学体育教学在顶层设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衔接窒碍与断裂根源,互惠互鉴、集思广益,结合体教融合政策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优化中学与大学体育教学衔接结构建言献策。(4)抓住体教融合时代机遇,推进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提升了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但在高考中的缺失,是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窒碍或断裂的主要根源。高考以然成为体教融合中大学与中学体育衔接的利器,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17]。因此,抓住体教融合的时代机遇,构建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并将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已成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的关键。(5)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督导与巡查。体育课无端被其他课程侵占的现象,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还经常出现,在一些偏远地区更是屡见不鲜,是造成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窒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督导与巡查,以确保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猜你喜欢
指标中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