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婵
摘 要:微信公众号是一种非常便捷的通讯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能及时发布和接受信息,开展良好的互动交流。在初中法治教育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让法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融合,创新法治教育的方式,引入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初中法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提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微信公众号应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的意义基础上,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进初中法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初中;法治教育;互动
本文将首先分析微信公众号应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开通学校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增强法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趣味性等几个方面,围绕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进初中法治教育的创新进行探索研究。
一、微信公众号应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会出现偏差,也是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弱势群体,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法治教育。进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并有效防范不法侵害。然而就当前初中学校法治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内容枯燥乏味、方式单一等情况,影响初中法治教育的效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网络即时通讯手段,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学生接受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把微信公众号运用到初中法治教育中,可以借助微信通讯便捷、受众面广的优势,发布有关法治教育内容,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更好对初中学生实施法治教育,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进初中法治教育的创新
(一)开通学校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主收集、搜寻信息的能力,也能够通过网络自己去了解一些知识或新闻信息。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信息传递率高的特点,利用微推送、微名片、微活动、微分享等,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媒体活动。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网络的普及,微信公众号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与传统网络平台更有优势。初中法治教育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以开通学校层面的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進法治教育与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学校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结合法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定期公布和更新有关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提供一些法治教育实际案例。同时,应要求学生关注公众号,定期登录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做好登录记录,安排他们根据学校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公布的信息,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悟。
(二)借助微信公众号增强法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等进行沟通活动,形成一种线上与线下全方位的互动方式,让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便捷。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初中法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的这种优势功能,促进和增强初中法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开通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新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初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在法治知识学习中的疑惑,以及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提交到微信公众号上。教师在接受到信息之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学生解答问题,给学生解开疑惑。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师生围绕有关法治方面的内容直接展开讨论和交流,增加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打破了初中法治教育时间和空间限制,在课余时间进行随时随地交流,促进师生相互之间联系更加频繁,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三)通过微信公众号提高初中法治教育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一些常识性的法律法规知识,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理念,培养他们知法、守法、尊法、用法的意识。初中学生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法治教育的内容比较枯燥,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存在消极应付的心理。因此,初中法治教育应结合学生发展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以增加教育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法治学习的兴趣。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不仅能引入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还能促使法治教育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大大提高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上传一些有关法治教育的小案例、小视频,让学生围绕有关法治话题展开讨论。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融入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法治教育实例,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设计。
初中法治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能改变以往那种单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和感受法治知识真正价值,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俊民.微信平台法治教育方式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民商,2018(10):257.
[2]张波.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价值与路径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8(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