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实验误差,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2021-12-02 12:44吴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可见思维

吴静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实验作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接受。然而,面对数学实验中出现的误差,教师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实验误差的教学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觉察误差、辨识误差和控制误差,优化实验过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数学学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实验误差 思维 可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知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数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和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動。数学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以数学实验为载体进行数学探究,逐步建构数学知识或验证数学猜想,能促进数学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提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实验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采纳和运用。然而,数学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往往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使得教师对数学实验教学心存畏惧。

一、问题:实验误差的教学现状和分析

教师在面对数学实验误差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规避”误差

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有清晰的认识,但考虑到实验误差可能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设计教案时有意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改变实验要求等方式,直接规避实验误差,不让学生有看见误差的机会。

2.“忽略”误差

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误差,但教师往往因分析误差影响教学的进程和学生判断,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直接忽略误差,出示标准数据。

3.“应付”误差

学生发现并提出实验误差,教师无法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而用“误差在实验中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出现实验误差是正常现象”等语言应付,不做深究。

透过以上教学现象,可以看出教师面对实验误差时,存在惧怕心理,教师对实验误差的成因和教学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

二、明晰:实验误差的成因和教学价值

正确认识实验误差,了解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明晰其蕴含的教学价值,对于优化实验过程,促进学生数学理解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验误差的成因

实验误差是实验中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实验误差具有客观性、生成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导致实验误差的因素有很多,实验方式、实验工具、实验程序、操作和观察方法等都会造成实验误差,特别对具象的、现实的实验素材进行手工操作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二)实验误差的教学价值

表面看,实验误差会阻碍教学进程,混淆学生的认知,影响学生的判断。事实上,实验误差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培育实验精神

物理学家丁肇中认为:“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实验误差是培育实验精神的有效物质载体。妥善利用误差,能帮助学生树立怀疑求真的实验态度。

2.优化实验要素

基于实验误差,组织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对实验素材、实验过程、实验要求等要素的主动改良和优化,使实验操作更规范,实验结果更合理。

3.提升思维品质

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不仅能使学生主动改变和修正原有的想法,增进数学理解;还能寻找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和路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利用实验误差组织教学的操作路径

教师要正视和利用实验误差,让内隐的思维可见,帮助学生发现误差背后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进、优化实验过程,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一)觉察误差:数据从“内隐”走向“外显”,让思维可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比较常见的是基于合情猜想而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 “证实”,而非“证伪”。长期受到这种数学实验文化的影响,即便在实验中出现了误差,大部分学生也会选择相信猜想,把真实存在的误差当作是自身学习中的错误,自动调整和修改实验数据。这种对误差“视而不见”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实验精神,还会使学生错失深入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实验时,要谨防这种“虚假”实验,引导学生正视实验误差,让每一个测量的数据都能被觉察、看见,从而推动思维的发展。

1.明确要求,提供方法支持

看见实验误差,需要以规范的操作为前提。实验前,教师要出示实验要求,提供实验工具和实验材料、明确规范实验流程,避免学生出现实验错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要在学生基于已有经验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出示实验要求:(1) 标一标,在课前准备好的任意三角形(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剪下的三角形)上标出3个内角,做好记号;(2)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再动手实验;(3) 填一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注意:操作规范、正确,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为了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任意画的、剪下的三角形进行检查,确保符合标准。

规范的数学实验活动,能有效排除无关干扰,凸显数学实验中真正的误差,进而帮助学生聚焦误差,引发深度思考。教师要认识到数学实验误差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数学知识特点进行问题的预设,制订实验规范,为误差的显现提供外在的方法支持。

2. 夯实基础,依托经验支撑

为了防止出现错误的实验数据,教师不仅要检视实验工具等外在因素,还要从源头出发,夯实数学实验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要帮助学生回忆和固化量角的基本方法,包括量角器的摆法和读刻度的方法。学生在量角经验的支撑下,按“规定”实验,就能关注到与猜想不同的实验数据,并就此深入探究,形成对实验误差的正确认识。

3. 鼓励求真,给予心理支援

实验误差能否被接纳与实验者的实验态度、实验精神高度相关。学生实验精神的养成,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援,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营造“纳错”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认识到错误资源的价值,并能在错误中探寻学习方向和方法;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实验态度,尊重实验结果,接纳各种不同的实验数据。实验中,教师更要提醒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二)辨识误差: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让思维可立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对直观、可见的事物抱有一种执念。当实验数据和实验猜想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时,绝大多数学生会受表象的迷惑,相信实验数据而放弃原有的想法。对学生而言,接受误差是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的一次飞跃。教师要把握机会,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实验结果和实验猜想之间的矛盾,分析实验数据背后的原因,正确认识实验误差的意义。

1.多样呈现,形成“冲突点”

同一个实验,不同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不完全相同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差异资源,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聚焦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认识实验误差。如教学“可能性大小”时,教师先出示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透明袋子,让学生猜测“任意摸一个球,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隨后进行摸球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先猜想后实验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引导学生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摸球实验中“摸到红球或黄球”的不确

定性。

2.多方辨析,澄清“混淆点”

实验误差和实验错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澄清实验误差和实验错误,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呈示各种不同的数据,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如学生通过测算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出现了179°、180°、173°等不同的实验数据,教师要适时提问:“对于179°和173°这2个不是180°的内角和,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学生初步判断出173°是错误数据后,对三角形三个内角进行再次测算,确认其是实验过程中测量和读数错误导致的。而179°是在实验过程中受材料、观察角度的影响出现的误差,难以避免。通过以上辨析,学生对实验误差和实验错误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为后续结论的得出扫除了认知障碍。

3.多元对话,构建“认知点”

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理解需要从比较接近精确结论的模糊认知,走向对误差合理范围的基本框定。教学中,教师要追问实验误差的出现是否正常,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对话,理解和分析实验误差。如,在学生利用工具测算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2个问题:(1)刚才我们的猜想圆周长和直径的商是固定不变的,可是实验得到的商都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2)你认为实验误差能不能避免?为什么?

(三)利用误差:理解从“浅表”走向“深刻”,让思维可变

实验误差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的思维浅表化,影响学生的数学判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实验误差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让思维变得更加深刻、精准和有创意。

1. “深”处走——逼近知识本质,让思维变得更深刻

实验误差有时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化解问题,完善实验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经常会遇到学生用“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小棒围出了三角形的情形。教师清楚把小棒作为“线”进行实验必然会出现实验误差,因而设计了小棒由粗变细的多个实验活动,但学生遵循“眼见为实”的准则,拒绝承认小棒变细后就不可能围成三角形的事实。

面对这个问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走向“数据分析”。事先在操作小棒上标示具体的长度,当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判断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可能性,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2. “宽”处行——拓宽认知视域,让思维变得更精确

实验误差的有效控制,本质上是对实验数据再优化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收集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选取更合理的实验量表示实验结果。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活动课“怎样滚得远”时,当小球滚动距离普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可以统计班级所有学生得到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标准数据,进而缩小实验误差。

优选统计量表示实验数据,是将实验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有效办法。在采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应渗透统计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好两件事:一是不要受单个实验数据的制约,而要扩大实验样本,收集尽可能多的实验数据;二是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平均值、众数等统计量表示实验数据的总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控制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真正为数学学习服务,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3. “高”处看——打破思维局限,让思维变得更灵活

误差有时是创新之源,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寻找到最佳的实验路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误差,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以寻求新的突破。如当学生用先量角再计算的实验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却出现误差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求三角形内角和就是把三角形3个内角度数合起来,除了用先量后合的方法求内角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受到启发,想到先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合起来再量度数的方法,并选择用折角、撕角、画角等实验方法加以证明。

综上所述,实验误差是数学实验的必然产物,教师要看到实验误差背后的教学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觉察误差、辨识误差和控制误差,使思维变得更加理性、深刻和灵活,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猜你喜欢
可见思维
让数学教与学可见的发生
基于便携式光谱仪的水产品孔雀石绿残留检测模拟实验研究
让“数学思想”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和神经网络的土壤类型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