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珍 李传玉
摘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应通过传统文化滋养儿童心灵,关注其知觉体验,让学生以“真发现”带来“真体验”,以“真体验”带来“真情感”,以“真情感”带来“真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之间获得更深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非遗进课堂;传统文化;知觉体验;现代表达;儿童在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在非遗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中,我们往往发现以下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只是将非遗知识和基本技能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也只是囫囵吞枣,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制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观意识的参与,因而导致知觉体验缺位,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要么差强人意,要么全盘模仿、随意对待。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传承?或者说,我们需要怎样的非遗美术课堂?
一、非遗进课堂中传承的缺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而校园中的孩子终将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保护和传承的最佳方案。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儿童缺位的非遗课堂。
(一)情感认同缺位
例如,在“纸塑狮子头”这一非遗项目进课堂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教师出示的“纸塑狮子头”爆发出阵阵惊呼,但是却不是赞美的惊呼,而是满脸夸张表情,讨论声不绝于耳:“好吓人!”“长长的红舌头好恐怖!”“这哪里还是狮子,这是怪物!”“这也是艺术?”情感认同的缺位,导致学生对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难以理解和认同。
(二)审美认同缺位
当学生初次看见“纸塑狮子头”时,并没有教师想象中的惊叹,而是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觉得不好看啊”“为什么狮子的头是红色,鬃毛却是绿色呢?”“看起来没有狮子的威严了”“头上的那种紫颜色花纹真难看”……优秀的非遗作品无法获得学生审美感官上的认同,体现了儿童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缺失。
(三)文化认同缺位
面对教师出示的“纸塑狮子头”作品,学生无法从传统文化上去理解,他们不知道“纸塑狮子头”存在的意义,觉得“这个东西落后于时代了,谁会再去用它啊?”对“纸塑狮子头”所反映出来的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价值取向视若无睹,表现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缺位。
二、要利用好非遗这个“例子”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材本身,而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在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后,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也由對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的追求转向培养和提高学生有关美术方面的审美文化素养,即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种形势下,非遗走进小学美术课堂,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美术的基本技法,但是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基本技法。教师应对非遗课程进行开发与整合,让非遗课程与美术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呢?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非遗进课堂,本来就是儿童与传统文化的一种对话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我认为,教师应该在传统文化观的背景下,关注并发展儿童知觉体验。由真发现、真体验,进而产生真情感,再回到生活的本身去真表现,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儿童以后的现代生活。
三、体验生命要让儿童真正“在场”
(一)运用传统文化,滋养儿童的心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先生说过:“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关照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在设计“纸塑狮子头”这一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课题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将“纸塑狮子头”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尹少淳认为:“美术课程走进文化必须是在形象观察、阐释、解读和文化感悟、理解两极之间展开的,以交互的方式进行。”于是,在教学设计上,首先我有意识地加入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内容,展示了诸如“喜上眉梢”“连年有鱼”“花开富贵”等吉祥图案。当孩子在欣赏、探究、解读这些图案时,心理上已经首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认同了这些图案背后的美好寓意。在接下来欣赏“纸塑狮子头”的时候,对于狮子头上的各种装饰性的花纹的探究过程就毫无难度,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而非遗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割裂了文化,非遗进入美术课堂就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让学生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理解非遗,让传统文化滋养儿童心灵,会让非遗课堂枝繁叶茂。
(二)关注知觉体验,丰盈儿童的思维
知觉是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只有丰盈了知觉体验,才能让儿童形成自我意象,最后才能形成自我表达能力。基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唤起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全面关注学习主体的知觉体验。
1.“真发现”带来“真体验”
一堂美术课是否有效,首先要看这堂课上学生有没有发生真正的知觉体验。在课堂上,学生动手绘画制作不一定是真的体验过,真正的体验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主动发现,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习的客体,学习主体自主生发出的独一无二的认识,是属于个人的,每个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生发出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以下是关于“纸塑狮子头”这一非遗项目进课堂的教学片段。
【片段1】
师:同学们,咱们来看一看,纸塑狮子头跟真实的狮子颜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哪些区别?
生:纸塑狮子头的主要颜色是红色,另外加了黑绿、紫、黄、黑、白五种颜色。真实的狮子是褐色的,颜色没有这么丰富。
师:用这几种颜色进行描绘形象的方式,你还在哪里见过吗?
生:在农民画上见过。
师:为什么会运用红色为主色呢?
生: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红色,这是中国红,代表喜庆。
师:纸塑狮子头和真实的狮子还有哪些区别?
生:头上有荷花纹和牡丹花纹,嘴角有云纹,眼睛周围是金鱼纹。
师:你在什么地方还看见过这些纹样?
生:我在剪纸上见过这个荷花和牡丹花的纹样。
生:我在农民画上见过。
生:我在我家的脸盆上见过。
师:这些花朵纹样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花开富贵、和和美美吧。都是吉祥的寓意,代表人们美好的希望。
师:你在那里见过祥云呢?
生:在《西游记》里见过,神仙都会驾着祥云,孙悟空就踩着筋斗云。
师:为什么要给狮子加上祥云纹呢?
生:可能也把它当成神仙了吧。
生:也许是想让它具备神仙的法力,可以保护我们平安吉祥。
师:那么金鱼纹呢?
生:我们在“平平稳稳”这一课里欣赏过一幅画叫《金玉满堂》,画的就是金鱼和荷花,应该也是美好吉祥的祝福吧。
学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觉体验活动的主体,要想唤起学生真正的知觉体验,教师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自觉将现有知识进行吸收和融会贯通。面对“纸塑狮子头”的颜色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不断发现,当一个孩子说出配色的规律遵循了传统民间美术配色原则时,这就是真正生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觉体验。同样,当学生发现了云纹和金鱼纹,并且联系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出它们的文化意义时,学生的知觉体验就一步步丰盈起来。可以说,没有发现就没有体验,没有真发现就没有真体验。
2.“真体验”带来“真情感”
真正的体验会让学生生发出别样的情感,这是一种不由自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片段2】
师:为什么纸塑狮子头上面会有荷花纹、祥云纹、金鱼纹、牡丹花纹?
生:是为了让狮子把吉祥带给我们,是美好的期盼和心愿。
师:那你现在喜欢纸塑狮子头吗?
生:喜欢。
师:想不想拥有一个纸塑狮子头?
生:想!
经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知觉体验后,孩子们对“纸塑狮子头”不再排斥和恐惧,而是由心而外地生出了喜爱的情感,这就为后面的创作打下了情感基础。
3.“真情感”带来“真表现”
当孩子们有了真实情感的积淀之后,作业表现就不再仅仅是对原有作品的简单模仿,而是生发出自己的创意。在作业展评阶段,同学们的创意非同一般,由此可见,真实的知觉体验有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片段3】
师:说一说你的创意。
生:我给自己画了一支钢笔,上面画了一个如意的纹样,希望我每次考试都如意。
生:我给奶奶画了一条围巾,上面是一朵荷花紋样,希望我们一家生活和和美美。
生:我给爸爸画了一个钱包,钱包上面是两只金鱼,希望爸爸年年有余,钱包满满。
生:我给弟弟画了一顶帽子,帽子边缘是一圈祥云,希望弟弟平安、健康、吉祥。
(三)联系生活本身,促成儿童的表达
传统文化是根,非遗文化的产生自有它产生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可能再找到同样的生态土壤来适应非遗。那么,若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生机,教师就必须顺应时代有所创新,也就是需要回到儿童生活本身,运用现代表达方式来引领非遗课堂,从而促成儿童的表达性自我表现。因此,在“纸塑狮子头”这一非遗项目进课堂的具体教学中,除了教会儿童“纸塑狮子头”的制作工艺,我在作业形式上还充分考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非遗元素走进儿童实际生活。依然以“纸塑狮子头”为例,我们的作业形式异彩纷呈:孩子们借鉴“纸塑狮子头”的配色方法进行装饰画创作;用狮子头上的各种纹样装饰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用非遗图案的构图方式解决自己绘画创作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将“纸塑狮子头”做成套娃、笔筒,等等。
左手“非遗”,右手“现代”,中间是活泼的儿童。在传统文化观的视角下,创设适合儿童的非遗美术课堂,能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全面发展儿童美术素养的基础上,让儿童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能提高他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上优雅行走,让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王大根.学校美术教学目的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5]李力加.名师如何练就名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朱世平.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
[7]李力加.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