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林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 310018)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等。在“植物的一生”(第2 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其深度学习。
“植物的一生”(第2 课时)是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1 章第4 节的内容,是第1 课时“种子的结构”的延续。学生已具备种子结构的知识,对种子的萌发也不陌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但7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相对薄弱。科学探究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解决问题,通过评价与交流达到共识的过程[1]。因此,基于情境和问题解决的探究,在寻求多方案、多途径并基于一定的情境应用于生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以致用培养迁移能力。本节课将方案的设计、优化等创新思维和迁移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和难点,从种子萌发视频出发,通过萌发条件的提出,猜想及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不断改进及将所学知识如何迁移应用而展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
1)理解植物生命运动是有条件和规律的,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通过有、无完整胚的对比及胚的死、活和种子子粒饱满程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对比,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生命观。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优化改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及迁移能力。
3)通过种子萌发探究实验,明确探究过程和步骤,明白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的确立及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求真、实证、理性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何更好地保存种子等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牢记用所学知识造福人类的使命。
3.1 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种子为什么能萌发?②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③是否所有的种子都能萌发?
以种子萌发视频入手,开门见山,直接指出了探究的主题——种子萌发。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探究热情,更提出了其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为后续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2 依据经验,合理假设 教师提问:大家猜测一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思考后认为:光、温度、空气、水、土壤和肥料。教师追问:根据生活经验和课前的实验,能否排除不必要的条件并说出相应的理由。最后,学生一致认为:种子萌发只与温度、空气和水分3 个因素有关,与光、土壤和肥料等无关。
根据探究问题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前实验和生活经验排除不必要的条件,一方面使得条件更精简,有利于探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即用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
3.3 设计优化,完善探究方案 教师首先强调多个因素影响的探究方案时,要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实验,即每一次设计只能改变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同时要控制其他变量不变(无关变量),从而研究种子萌发随温度、水分、空气的变化而变化(种子萌发为因变量)。例如,若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要控制水分和空气2 个变量且均适宜种子萌发,同时只改变温度这个变量。
3.3.1 设计评价,初定方案 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用简图呈现),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简图,通过同屏技术呈现,主要问题是:变量不唯一,难以探究;种子只用1 粒,存在偶然性;温度设置不合理等。通过讨论后,最终学生比较认可的是如图1所示的方案。
图1 初步方案
3.3.2 质疑调整,优化方案 有一位学生质疑图1中的方案——研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案,变量应是空气,但图1中水的多少没有保持相同,即一个是水分适量,一个是过量,存在2 个变量,不够严谨。他认为优化的方案应改成如图2所示较为合理。其他学生赞同此方案,但教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能否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改进,使得方案更简洁或所需的仪器、材料更少?
3.3.3 比较归纳,完善方案 又有学生思考后认为图2中的对照组只需一组即可,这样仪器总共只需4 套。教师表扬这位学生能从对照组中找出共同点,并将3 组对照组精简成一组。
图2 优化方案1
教师追问:是否还有其他优化方案?学生思考后认为,研究空气影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除种子放的位置不一样,其他都一样,2 个实验可组合在一起。这时,又有学生认为,图2中研究水分影响的实验组也可将之前2 个实验拼合在一起,变成图3的第1 个实验方案。
图3 优化方案2
学生立刻想出了图3的第2 个温度为0℃的方案。教师提问:温度一个为0℃,一个为20℃,从实验的严谨性来说,是否合理?为什么?应怎么改进?学生认为已设置一个低温,一个适宜温度,还应设置一个高温进行对比,否则有可能会出现低温不适宜萌发而室温和高温都适宜萌发的现象,应该再加一个40℃的实验组。教师追问:为什么是40℃,而不是70℃、80℃?学生回答:温度太高,种子会死亡。教师继续追问:图3实验中间排的种子,在装置中如何固定?学生讨论回答:有2 种方案,一种是找有过滤网的茶杯,可直接利用;另一种可用剪刀将石棉网剪成一定的圆形,然后卡在透明的一次性杯的中部即可。
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交流、质疑,使方案从“单一变量设置对照组”到同一对照组对比不同实验组,再优化到多变量进行多组对照,再从低温、室温、高温3 档温度的对比,使得方案在质疑、评价、优化过程中趋于完美,使探究对比和分析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繁锁问题简便化、无序问题有序化,学生轻松掌握控制变量法设计的规律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有效性,并在优化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4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图3的方案,让学生预测结果并说明理由。学生认为:温度为20℃且中间排的种子能萌发,其余都不会,理由是这一排种子具备萌发的几个条件,即: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根据得出的结论,教师要求学生对比原来的课外实验——种子萌发实验,分析讨论种子萌发与不萌发的原因。同时,应用所学知识回答:如果要播种,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什么样的土壤、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播种?
通过方案的对比,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根据结论,分析自己实验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中,使学生明白,要学以致用,同时明白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3.5 探究条件,解密原因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我的这些种子都满足萌发的条件,但未萌发?原来他的种子是大米。学生认为:可能是种子去皮后,不能萌发。这时,教师在PPT 上呈现去掉种皮的花生萌发的照片,同时呈现去掉胚后的花生和煮熟的花生均没有萌发的照片图,以及切除所有子叶的花生和切除所有胚乳的玉米种子未萌发的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种子萌发除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等外部条件外,还与是否有完整的胚、活的胚及发育成熟、饱满程度及是否处于休眠期等有关。教师追问:为什么选种时要选择饱满的种子?播种时是否埋得越深越好?理由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再次优化方案,学生经思考后回答提出:种子萌发还需要具有完整且成熟的胚。
通过几组实验照片的强烈视觉冲击的对照,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纠正了“没有种皮不能萌发”的错误前概念,并用所学知识再次完善实验方案,同时明白方案应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中逐渐完善。
3.6 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教师提问应如何贮存种子并说明理由。学生认为:根据种子萌发的3 个外部条件,只需去掉其中1 个条件即可,例如,干燥、低温、真空保存即可。教师追问:哪种方法更方便?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贮存种子的问题,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也隐含地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牢记用科学知识造福全人类的使命。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物学教学应注重生活和知识密切联系,特别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在情感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要注重探究,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及优化,在平时的课堂中一定要多加锻炼和培养。当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或装置不尽人意时,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质疑、评价和改进,用改进的方案进行探究,且探究过程要有所侧重,不要面面俱到。例如,本节课主要是方案的设计、优化及应用,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三是要注重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像本节课中的控制变量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在设计实验时,要坚持变量的唯一性原则。四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用简图表达实验思维,用直接明了的简笔画呈现实验步骤。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环节的环环相扣,设计问题的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