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546499)
近年来,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高危产妇逐渐增加,早产儿发生率也在随之递增。由于诊疗技术及护理水平的完善,早产儿存活率上升,但诸多早产相关并发症及后遗症也在逐渐增加[1]。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危及早产儿远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出生4—6h 内发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且部分病情严重患儿,可产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安全[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属于临床常用治疗方案,虽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缺氧状态和肺泡萎缩症状,但治疗期间极易诱发气压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等并发症。因此为该类患儿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积极规避不良症状发生,优化临床疗效显得极为重要[3]。相关研究发现,早期予以适量的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在呼吸支持治疗期间能够稳定病情,而无创通气具改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规避途径改用机械呼吸支持率,未增加脑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且受到诸多医师青睐[4]。鉴于此,本文选取早产儿RDS 实施无创通气方案治疗,并予以深入探究,现综述如下:
CPAP 主要为具有一定自主呼吸患儿奠定一定帮助,适合应用于整合呼吸周期的呼气及吸气干预,是正压类型的通气技术之一,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且在国际方面也得到大范围使用,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等特点[5]。
现阶段,临床中尚未统一无创正压通气方面的参数制定方案、撤机要求以及失败认定标准。因此为了合理、有效的开展后期工作,在初期调整参数制定期间,需将呼气末正压调整至5—7cm H2O(1 cm H2O=0.098 kPa),其上限为综合征治疗,选择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应将其呼气末正压维持在6cmH2O以上,降低吸入氧浓度,确保目标血氧实施调整、合理治疗,应明确治疗方案具体标准,若存在一下症状为治疗失败:(1)呼吸暂停发作>2 次/h;(2)症状有所加重;(3)间隔30min 以上有2 次动脉血气pH<7.2;(4)间隔30min 以上具有2 次动脉血气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9 kPa,且需选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方式[6]。
大量文献证实,早产儿RDS 最佳通气方案是从产房复苏开始使用,早期选择CPAP,能够保障肺部得到一定膨胀,该复苏措施属于肺部保护的最佳方案,也是规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强化治疗效率[7]。相关研究选取20 例RDS 早产儿实施治疗,发现早期选择CPAP 能够有效规避有创通气使用详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优化整体治疗安全性及合理性,有效加强综合治疗方案积极作用[8]。但我国现阶段尚未意识到CPAP 治疗期间规范化使用,因此临床需高度重视CPAP 的应用,遵循科学化原则,完善多方面工作水平。
三项小规模研究均证明与CPAP 相比,同步NPPV 能够防止在插管率,但该研究尚未评价胃肠道穿孔发生率状况。相关研究,将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虽接受早期NPPV 或CPAP 支持,产后72h 内接受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25—24%,其比较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提示在生后24—72h 期间,NPPV 组拔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PAP 组,2 组早产儿胃肠道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9]。同时随机对照组研究发现,NPPV 能够降低生后第1 周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比例,且双顶径发生率明显低于CPAP 组。但选取1009 例胎龄<30 周的超低出身体重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组并未提示NPPV 组较CPAP 存在任何优势,2 组早产儿死亡、双顶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漏气发生率以及呼吸支持时间均无显著差异[10]。因此指南对NPPV 未作出明确推荐,仅提出其可能规避拔管风险,但无法优化长期预后。
HHFNC 主要采纳细小,且呈现锥状鼻导管提供吸氧量>1L/min 的氧气或浓度氧,HHFNC 能够用于提供高浓度氧气,若流量>2L/min 时,其可出现呼气末正压。在部分早产儿中心,HHFNC 已作用CPAP 的简易替代[11]。与既往传统HHFNC 相比较,加温湿高流量吸氧(HHHFNC)的鼻黏膜损伤更低,但HHFNC 提供的呼气末正压不恒定,有关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高质量随之对照组试验仍缺乏一定经验[12]。HHFNC 在降低呼吸功能、改善潮气量等方面与CPAP 效果一致,对于<1kg 婴儿,其流量更大一些婴儿,但仍需采取更多试验,证实二者相关性,现阶段尚无法对HHFNC 的使用作出推进[13]。
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又出现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主要原理为能够提供可调节、恒定的基础流量,形成基础低压水平,间歇供应叠加基础上的流量混合气体,建立二次级高压水平。同时双水平正压通气法在临床应用期间,主要在无创通气环境下,流量触发类型压力支持通气体系,呼吸相提供高压水平与低压水平,进而达到压力支持效果。相关研究发现,在拔管导管后,过渡性治疗相关研究证实,双水平正压通气法与传统无创通气方式相比较,结果发现,视网膜病变风险率较高。但近年来,将双水平正压通气放哪应用于初始治疗期间,与既往无创通气法比较,发现使用的安全性相对较高,能够有效规避视网膜病变[14]。大量文献支持,与既往无创通气法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法的应用可获得显著价值,可有效规避早产儿RDS 时间,降低氧气依赖性,进而完善整体治疗水平,充分发挥无创通气法的作用与优势,进而强化临床治疗效率[15]。
在早产儿RDS 实际治疗期间,无创通气法治疗可获得显著价值,但需遵循科学化工作原则,编制针对性计划措施,全面强化无创通气法与双水平正压通气法等,确保能够为患儿奠定高质量服务,完善各方面工作效果,进而满足当前时代发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