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与中国山水画

2021-12-02 10:45:43王文慧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秩序笔墨

王文慧

一、宋明理学与中国山水画同步演化

理学是两宋时期所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源远流长,在涵泳三教思想精粹之上建立起来的伦理主体性的本体论。

通常来说,提到“理学”总会使人们感到冷漠、理性、抽象,而“美学”却是感性的、唯美的,看起来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其实存在着极其复杂而又密切的联系。“理学”在两宋的地位至关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对各艺术门类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为宋代美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绘画门类多种多样,其中作为主流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纵观古今中外,只有中国山水画与西方诞生的风景画才以自然景观作为描绘对象。欧洲风景画的形成与西方自身的文化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其自身的社会观念密切相关,而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与中国特有的思想观念,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某种关系。

通过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的岩画上,但仅仅是作为图符,而真正独立是在魏晋以后,隋唐时山水画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最终在宋明理学时代达到巅峰,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形态。而在山水画一步步发展崛起的同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也从魏晋玄学等的漫长演变中,获得启迪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

宋明理学的高潮时期也大体是中国山水画的高潮时期。1思想哲学与艺术的发展经常出现同步的状态,这其中并不是巧合,或许有着贯通一致的东西存在,任何一种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中“山水画”就是典型的案例。

二、宋明理学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一)秩序与构图

宋明理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以道德价值来说明宇宙天道的自然秩序,对天地万物做出本体论的思考和论证。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受前人的意识和技术影响,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特征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的启迪。每个时期的绘画理论都是对这个时代的社会观念的选择结果,如果违背了当时的社会观念,那么,画理也就不会流传下去并被广为传诵。

北宋中期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山水画论力作,涉及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的构思、构图、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做了很好的说明,如可游可居、“三远”法的经营位置原则一直延续至今。《林泉高致》的意义不仅是局限于对山水画技法的论述,主要在于它的义理深广,才能使其如此重要并千古流传。郭熙将自然山水和山水画图景之秩序类比人伦纲常,他认为山水画本身就是个人情感抒发的延伸,山水画境界越高,反映着艺术家对秩序的体悟越高。

构图对绘画来说一直是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特殊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关系到艺术家所想要呈现的艺术效果及内心思想的反映。《林泉高致·画诀》云:“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2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山水画布局下笔,要留住天地的位置的后,中间部分才用来立意安排景物,而如今,我们的山水画不一定需要安排出天地之位。在宋人宇宙论中,宇宙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界,天理秩序自然存在于自上而下的天地山川中,其有大小、远近、主次的秩序关系。传统艺术家不是仅凭单纯的直觉临摹山水描绘自然山川,还要理解山水背后的终极来源和基本秩序,通过景物自身的关系展现出宇宙的秩序,从而创造出超越山水样貌、符合天道秩序的画面。既然自然山水为天理世界的显现,那么,所呈现的布局必吻合于宇宙之秩序、构架,展现出万物之次序。因此,全景式山水在宋明理学时期是整个山水画的基本概况。

(二)“气”与笔墨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以“气”为艺术生命的本体,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其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始终。宋明理学的本源概念“理” “气”等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或多或少的改变了绘画理论的内涵,使绘画中的画理和气韵以及艺术家在思想创作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气”是万物的本源,绘画的生命力就是通过“气”来表现出来,而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的“气韵”,则是艺术作品中所具备的整体性的神气和韵味。在理学家看来,“理”只是美的逻辑本体,而“气”是美的实体存在,它包括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始终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具有运动变化的特征。将其应用于绘画实践中来说,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是对于山川生命力的创作和展现,也是一种体验美好的艺术生命的过程,“气”和精神的统一,正是艺术家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

而山水画创作不能脱离传统的表现方法,其中,笔墨的技巧和规范是极其重要的一项,笔墨不但可以反映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也直接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活泼的生命形象。笔的作用是使画面坚韧刚劲,优美而飘逸,表现出抑扬顿挫,而墨的作用是使画面看起来像墨汁滴下、云雾缭绕、风平浪静。因此,它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是艺术家生命精神的提炼,是抽象和升华的表现方式。气韵和笔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幅作品往往是通过笔墨行迹使人感受到生气的力量,通过有限的笔墨呈现,体会出无限的精气神。

宋代的绘画,在色彩方面更倾向于淡雅,尚朴澹、重意态,山水画自然也是如此。唐代艳丽的设色方式在两宋时期看来只是重现山水的表象,而单纯黑白深浅的墨色则更具有超越性与象征性,更好的展示时代观念,以至于水墨画成为当时中国山水画的主流形式。

三、宋明理学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

(一)修身

宋明理学所树立的浩然正气的理想人格与注重社会责任、注重气节的道德信念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载的名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了人的崇高与伟大,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是山水画画论的开天辟地之作,赵超通过对《画山水序》的深入剖析,他发现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审美行为和方式,也详细地讲述了修身的意义,揭示了画山水起源于以追求自然为道德的修身。3

魏晋时期,士人认为游山玩水、画山水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游山玩水、绘画和书法都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和自身境界水平的高低。其中,画山水不只是通过笔墨描绘,更多的是需要前期的准备活动,包括构思、立意等,正所谓意在笔先。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创作时只有主敬修养、拥有至静之心方可达到万虑消沉,才能表现出画意。而主敬是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敬”即敬畏,是无条件的向往之心,是一种向上的积极意志,郭熙在日常绘画中的谨慎恭敬,持有如此敬畏之心作为修养方法,是人生修道的基本条件。4

在宋明理学时期,追求“天理”是基本使命,“天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格物致知”的修身实践,从而达到“天理”的标准,朱熹总结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表现在艺术上,艺术家同样也是十分重视内在修养的提高,通过画山水的方式,以此获得内心的平静,调节自身状态,充实自我。

(二)审美

中国的传统美学经历相当漫长而又精彩复杂的历程,不断经历文化冲击和影响,在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理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同样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雅趣、飘逸、古朴的审美思想,不只是宋代绘画的思想表现,也是理学思想的外化表现,是人们对思想的反思和平淡生活的追求,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

宋明理学所讲的“孔颜乐处”,把它看作是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喜怒哀乐的乐,而是道德修养到一定境界超越个体的乐。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愉快、欢乐、充实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将“乐”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由味觉、触觉所产生的短暂的生理快感;二是由听觉和视觉所体会到的稳定的审美快乐;三是道德快乐,是理想实现之后的一种满足感所带来的愉悦,属于道德层次。6而审美意识是一种理学的“乐”,是一种情感体验,是道德与审美集于一身的“乐”,以达到圣贤之乐不在外物,而在我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境界。这种无所谓外部风云变幻,又充满生机的精神境界,正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宋朝的美学最喜欢讲的词是“平淡天真”,不矫情做作、不刻意为之,面对所要描绘的景物,带有强烈而又真挚朴素的感情。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悟。如果我们想要面对山水自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不得不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将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身临其境,通过长期细腻的观察,不仅是局限于眼前的事物,而是站在更高层面来观察现实、认识现实,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深入理解山川,以此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注释

1 [宋]郭熙述,郭思编《林泉高致·画诀》。

2 赵超《画山水观念的起源——重解宗炳〈画山水序〉》,博士论文。

3 [宋]郭熙述、郭思编《林泉高致·山水训》。

4 曾子《礼记·大学》。

5 邓莹辉《两宋理想美学之形成初探》,博士论文。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秩序笔墨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美育学刊(2022年2期)2022-04-11 11:01:44
笔墨童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16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西部学刊(2015年7期)2015-08-20 17:18:17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8
文化—文本的交织
华文文学(2014年3期)2014-11-01 0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