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第一中心小学 罗鸿艳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与每一位小学生及时沟通,也能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是落实分层教学法的重要辅助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分层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线上沟通进行备课,借此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点、认知需求,设计层次化的课堂教学计划。
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关于“平行四边形”这一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教学为例,笔者就在备课时与学生沟通、互动,详细询问了学生对面积知识的看法。其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语言来阐述面积的概念,其余同学虽然知道面积的实际意义,但是却很难准确表达。但是,令人惊喜的是,本班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多数能够通过动手测量、数数等方式去分析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也能据此观察图形面积与图形边长的关系,而这就表示学生能通过数格子的活动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也有一些数学抽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于是,笔者就根据学情反馈确定了如下教学计划:利用花圃种花引导学生复习面积知识,再以学校绿化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接着,使用格子纸,让学生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占格数量,分析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高、侧边,记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将平行四边形切割成长方形的过程,清楚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边的高,帮助学生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根据个人认知需求学习数学知识。
要想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就要尽可能地丰富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构建网络题库,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以“因数和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就针对因数、倍数的概念以及求解方法整理了网络习题,认真分析了网络习题的知识考查范围、解题难度,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组建了层次化的网络题库。基础层次的网络题库是针对一个数的因数、倍数问题所设计的计算题、判断题,如“12是5的倍数吗?”“50以内5的倍数有哪些?”中等层次的网络题库则是一些计算类题目,需根据题意让学生寻找各个数字中关于3、5或2、7等数的倍数。高等层次的网络题库则是一些应用题,以生活问题为背景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内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由此确定数学算式。据此,本班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任务,游刃有余地解题。在确定课后习题检测计划时,我会始终陪伴学生,耐心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库。比如,本班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而且知识基础也比较扎实,但是严重缺乏学习自信,总是选择一些简单习题,所以我就鼓励学生选择中等难度的题库,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网络学习活动,借此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各层次学生以异步姿态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自觉性。
以“分数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鼓励本班学生在课前自主参与网络学习活动。首先,针对数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整理关于分数乘法算理的绘本资源,认真阅读分数乘法的起源,初步更新知识结构。针对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笔者则要求他们观看班级群中的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据此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自主归纳分数乘法的计算程序,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内化本课知识。另外,如果学生完成了前两项网络学习任务后还有大量的空间和时间,就可打开网络题库,求解分数乘法算式,尝试利用自学成果解题。另外,我也会额外关注尖子生的拓展学习需求,通过线上辅导让学生学习教材之外的数学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落实分层教学法,就要想方设法地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发展潜能,以便针对性地设计数学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分层教学活动,打造层次化、智能化的数学教育环境,提升数学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