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构建探讨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

2021-12-02 08:13陈录赐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育人

陈录赐

(福建医科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疗、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力军。提升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医学创新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培养创新能力,增强育人活力”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热点。近年来,我校针对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培养的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科研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现阶段,探讨构建与时代医学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育人机制有其必要性。

一、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在探讨构建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掌握科研育人机制的本质意蕴以及高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现状和内在需求等。

(一)科研育人机制的本质意蕴

科研育人是培育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育人是由“科研”和“育人”两个方面组成,科研是科学研究与探索,育人是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科学创新知识技能的培养,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1]。就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的过程来说,是指承担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教育者依照教育和人的成长规律,有目标、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精神的塑造及科研品德的养成等科研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提升的过程[2]。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并经过一定的总结和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方法[3]。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的构建,涉及人才培养的制度政策、培养理念、过程培养的手段方法、师资力量及培养平台等的优化和整合,并有效地形成一种合力,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效能。

(二)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的现状及优化的紧迫性

目前,我校医学研究生在科研育人方面存在诸多亟待改进提高之处。通过课题组对实验动物中心近3年开展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及动物实验科研工作的(导师)教师的调研分析,发现下列存在问题:(1)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没有理顺、权责不清。学校虽已实行校院管理体制机制,但由于受惯性培养理念的影响,二级学院的教学条件和人员配备不足、有效的监督体系没有建立,造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标准不一,权责不清。(2)科研育人的理念认识不足。各二级学院导师主导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参差不齐,有的只依托于本科的课程教学资源设置。(3)科研育人环境条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育人手段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缺少特色与个性化的教育。不同培养单位、不同学科导师之间的科研育人平台及科研培养经费各不相同,优质的科研资源共享度不高。这些现状影响科研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和拨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倒逼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现行的科研育人体系进行优化整合。

二、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客观需求。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提升整体的科研育人效能考虑,科研育人机制的构建应从优化科研育人的治理结构、提升科研育人的资源条件、创新科研育人的过程方式等方面考虑。

(一)优化科研育人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

1.理顺科研育人的管理流程与秩序。着力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的工作效能,对科研育人工作精准指导、督导和无缝对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校院“一盘棋”的思想,构建完整的科研育人服务体系,对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实验设施资源配置等提供必要的保障。

2.强化研究生科研育人的过程管理。过程培养的重心在二级培养单位。组建校、院联合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各环节进行全程督导与评估;构建党政一体、研本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创新科研育人的考核评估体系,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注重科研育人的实效。

3.树立科研合作的理念。第一,营造活跃的学术创新氛围,积极推进科研合作。如探讨基础与临床互相组合、导师之间互助、科研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组建科研合作培养团队,以攻克科研项目和提高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为导向,提升科研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动力。第二,推进知识经验的共享理念,建设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培育互助互信共同提高的情操。第三,建立问题探讨机制,培育求真务实的创新氛围和科学研究正能量,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

(二)整合提升科研育人的资源条件

1.组建科研指导与服务团队。第一,围绕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组建联合导师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方法指导、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行为规范等育人工作。如从实验动物中心结构最优的角度考虑,可分设以下专业小组:动物实验联合科研指导团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团队、质量保障和系统平台管理维护团队。第二,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导师承担着研究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任务。导师自身要练好基本功,如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合作精神好等。

2.搭建研究生公共科研实验平台。公共科研实验平台是研究生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场所。为此,学校应统筹资源、优化组合,突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将各相关的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大型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等科研资源充分共享,如建设实验动物中心科研育人平台、检测分析中心等。平台的建设目标应是公享开放、服务优质的公共科技支撑平台,以实验动物中心为例:(1)建设标准化、多功能动物实验室,如啮齿类、大动物类、灵长类、禽类、兔类和海洋类等科研实验室;(2)开展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产品质量和实验标本的检测分析业务,如实验动物微生物检验、病理检测和饲料检测,以及功能齐全的动物实验仪器检测与分析业务等;(3)推进实验动物设施标准化认证,如国内的药品试验管理规范(GLP)认证、国内权威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证协会(AAALAC)认证[4]。

3.构建共享开放的科研育人信息网络平台。依托智慧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构建集课程教学资源、科研技术服务与指导、基础及临床科研信息数据共享、学术交流及信息互动、动物实验仪器检测预约和成果转化等模块的公共资源共享系统平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开展在线教学、学科课程改革、科研技术服务、科研远程指导、考核测试、疑难问题解答和互动交流等。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多位一体、层次清晰、责任明确、衔接紧密、管理精细、多对多信息交流与互换和任务自动追踪落实等。

(三)创新科研育人过程方式,注重育人效果

1.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开展灵活多样的育人活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探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第一,合理设置复合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制定以核心基础课程、特色专业课程、前沿拓展课程构成的培养计划,并大幅度提高实验内容的设置比例。如设置基础的实验技术课程,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科研技术,以及医学与生命科学最基本、最适用的科研技术;设置能力拓展课程“高级生物医学技术”,开拓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掌握新的科研方法;设置能力创新提升课程,如结合前沿技术、以组学和交叉学科内容为主的知识交叉与整合等自由探索提升课程等[5]。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发散性思维;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和科研指导;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和引入案例式等方式的教学;举办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学术讲座,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入大数据分析教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监控学生的学业情况、科研课题研究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等。

2.以科研攻关为导向,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以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基础。在科研攻关的实践过程中,学会以实践为师,主动接受新的挑战,探索新的问题,时刻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开展科学探究,并不断地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第一,引导研究生尽早参与导师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科研项目研究。通过项目的研究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数据处理、撰写综述、学术表达和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导师的指导,系统地训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展望预测能力。第二,推动研究生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学习,如消化道恶性肿瘤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免疫治疗研究、神经生物研究和转基因动物技术等的科研项目研究;构建科研互助组织,发挥研究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跨学科学术讲座,拓展学术视野。第三,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德修养,培养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

3.发挥研究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科研互助组织。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科研育人的直接受益者。为提高育人的效果,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强化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意识,激发科研创新的兴趣,提升内在的学习探索动力。同时,导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要加强相互合作,建立问题探讨机制,构建研究生科研互助组织。第一,要发挥研究生干部和党团组织的作用,利用各种科技活动小组和兴趣爱好小组等参与科研立项和科研探索等活动。第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导师的科研,树立典型先进的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第三,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引导学生端正科研态度,训练自己面对挫折勇于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7]。

三、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运行的成效性评价

科研育人机制能否有序构建并在研究生科研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中顺利实施,需对运行过程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评价和改善。

(一)科研育人机制构建与运行评价

1.评价方法。以过程考察和效果考核相结合为导向,坚持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坚持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内容涵盖研究生科研综合素质培养的全周期。如在组织运行保障,科研育人信息系统的适用性、稳定性,学科平台的服务能力、运行效率和执行力,科教研究成果积累,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及影响力等方面考虑内涵和权重,设定多层次具体细化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3.评价结果处理。根据检查、监督和评估中取得的信息,分析研究,商量对策,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科研育人机制运行的实证效果分析

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一定的成效。第一,相关配套的制度逐步完善及管理规范有序。重新遴选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完善《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动物伦理学审查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指南》等。第二,科研平台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加大。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附属教学医院、学校等总投入经费11 300万元人民币。目前,拥有建筑面积超过7 000m2的标准实验区、多功能检测区、动物外科手术室、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及超过300m2的SPF级大小鼠生产区等。第三,学科学位点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保障,科研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如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根据研究生专业评估统计数据,中期考核合格率100%;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逐年提高;职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98.4%;研究生的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认可度达98%等。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项目方案实施以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在人才培养中,公共实验平台的学科团队的科研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随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态势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有些公共实验平台学科团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服务能力无法与时俱进,难以支撑科学研究的技术服务需求。第二,研究生科研资源的共享还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如学校对科研资源的配置主要向重点学科倾斜,而其他非重点学科的科研资源配置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等。第三,考核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目前的考核制度重在结果和产出的考核,而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内涵考核重视不够;学校对公共实验技术平台只注重成果的产出,而缺少对平台运行必要的激励政策,造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对仪器设备的开放程度信息了解不对称,无法及时掌握仪器的使用动态,造成科研资源使用不充分。

医学研究生科研育人机制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在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深度理解科研育人机制的本质意蕴,并结合当前医学院校科研育人的现状特点、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时代医学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内在需求,选择合适的创新思路、模式和途径,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与改进提高。

猜你喜欢
医学研究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